民進黨已沒有時間浪費這次危機

劉子琦 2023年01月09日 00:01:00
民進黨無心處理社會異化與疏離,不正視目前社會的差異與分歧,不致力打破相互猜忌的隔閡、拆除仇恨的藩籬,消除權力機構的傲慢與欠缺溝通的制度惰性,就會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的民進黨。(美聯社)

民進黨無心處理社會異化與疏離,不正視目前社會的差異與分歧,不致力打破相互猜忌的隔閡、拆除仇恨的藩籬,消除權力機構的傲慢與欠缺溝通的制度惰性,就會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的民進黨。(美聯社)

民進黨提出敗選檢討報告後,留給各界一些想像空間,原本打算修繕一座受損的建築,卻發現整個房屋結構出了問題。社會輿論對於民進黨檢討之後政務與黨務的解方仍抱持憂心與焦慮,儘管蔡總統表明一肩承擔黨務與政務之失,然而,不管是選後社會各界意見或民調,甚至連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也都直指,蔡英文總統慰留行政院長蘇貞昌之舉,不僅讓人民看不出反省的態度,也無法重整政權。

  

民進黨並非沒有敗選的經驗,2008年以及2018年兩次敗選的氣壓,沉重的讓民進黨喘不過氣來。民進黨也是當機立斷,調整人事,啟動改革,從基層整隊,重塑形象。正是直接面對選舉的成敗,才能樹立大破大立的行動,消除長期執政所帶來的組織運作的慣性與惰性,讓民進黨重新站上風尖浪頭。因而,延遲敗選後重整執政團隊的決定,既無法紓解支持者的集體焦慮,也無法激起社會期待主政內閣的創新氛圍。陷入閣揆保位戰的泥淖,不僅引發黨內各派系的競逐與對抗,也將延遲中生代接班梯隊隊型與歷練,讓接續而來的立委補選、黨主席選舉,2024總統與立委提名等等的事件,前後串連成彼此相關的政治變數,若一步走岔,就形成骨牌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在台灣啟動民主化的進程中,選舉是政黨政治最好的檢測劑,用來檢驗執政黨的施政效能以及治理社會的基礎。一旦執政遠離社會民眾需求,偏私而欠缺均衡的施政直接影響社會分配的正當性,也就面臨失去政權的危機。選舉與政黨政治綑綁一起,形成民主生活的制度安排,也成為取得國家治理權、體現公民權利的正當性基礎。

  

幾番的政黨輪替說明了民進黨的選舉機器必須保有靈敏偵測民意的特性。政黨深入社會角落,吸引並組織民眾參與政治決策過程;提出政治綱領與政策主張;甄選候選人參與選舉,並提供競選策略與技術、民調訊息、整合資源、動員選民、以贏得選舉。而贏得選舉的政黨進入政府體制之後,必須組建政府,分派各部會職位,制定出能夠回應社會變遷的政策。選舉與政黨之間難以分割的民主運作,鋪陳了治理的基礎。每一個環節都有經過政黨轉化的政治痕跡,也必須緊密的聽進支持選民的偏好、貼近社會民意需求,匯聚社會利益。

  

然而,這次的地方選舉凸顯了過去習以為常的黨政合一競選與治理模式失去了社會敏感度,既未能偵測出2年多來疫情影響下的民意走向,也未牢記莫忘世上苦人多的箴言。選後的地方正副議長選舉不只陷入賄選綁樁的風暴,也考驗民進黨自身的黨紀約束力,驀然回首,卻發現黑金勢力已經蔓上黨務系統。未先自清形象的民進黨,如何大聲指責黑金政治的氾濫?

 

當台灣社會的兩極差距愈形擴大時,黨政系統若看不見不同社會分層下人民的消沉、苦痛、不滿、憤怒與悲傷,也就無法生出感同身受、苦民所苦的同理心。一旦政府跟人民從夥伴關係變成主從關係,就會習慣從行政高權的角度來治理社會,讓官僚體制習慣在僵硬不合時宜的行政法規中尋找社會分配的正義;熟練地運用冰冷的數字來管理國計民生。民進黨無心處理社會異化與疏離,不正視目前社會的差異與分歧,不致力打破相互猜忌的隔閡、拆除仇恨的藩籬,消除權力機構的傲慢與欠缺溝通的制度惰性,就會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的民進黨,這是黨務與政務對社會的疏離,也是民進黨自我異化的迫切危機。帶領官僚體系治理台灣的民進黨頭人,如何能置身事外而不負任何政治責任?

  

邱吉爾曾經說過:千萬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民進黨得以看見黨務與政務的雙重危機,而機會也在於必須對危機進行快速與適切的回應,這是民進黨在政黨輪替中夠重生再起的關鍵。2024年大選的號角即將吹起,民進黨的支持者有著高度的時間焦慮感,也擔心民進黨走錯未來的戰場,陷入爭奪行政院長職位,以及總統是否跛腳的權力圍事之上。回歸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初心,大刀闊斧,重整旗鼓,正面迎接下一回的挑戰,才能看見台灣所將面臨的未來道路是既險阻且艱難,民進黨還有時間浪費一次危機嗎?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