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海峽迄今最後一次空戰 戰略與戰術來說究竟誰贏了?

戰略風格編輯部 2023年01月24日 07:00:00
中華民國空軍參與當年113空戰的戰鬥機與偵察機都是F-104星式戰鬥機(Starfighter)系列。(維基百科)

中華民國空軍參與當年113空戰的戰鬥機與偵察機都是F-104星式戰鬥機(Starfighter)系列。(維基百科)

1967年發生的113空戰,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空軍(以下簡稱我國空軍),對上在中國大陸的人民解放軍空軍,雙方「戰鬥機部隊」在台灣海峽上空的最後一場武裝衝突,但結果成謎,也影響了兩岸的戰略態勢至今!

 

空戰起因竟是為了偵查潛艇

 

1967年,解放軍海軍的潛艇部隊疑似在廈門水域活動,對我國海軍在台灣海峽的制海權或是運補外島等任務,都可能形成重大威脅,於是我國空軍派遣RF-104G偵察機,於1月13日拂曉時,前往廈門海域偵查。

 

由於軍情緊急,RF-104G拍攝的照片,落地後立刻沖洗與判讀,但發現由於光線不足,照片清晰度不佳,無法解讀出有用的情報,於是國軍決定展開第二次偵查行動!

 

由於已經執行過一次偵查,解放軍勢必加強警戒,所以本次偵照任務除了12偵察中隊宋俊華中校駕駛RF-104G偵察機外,還有四架F-104戰鬥機準備進行掩護任務。

 

解放軍確實已經早有準備,空軍第8軍第24師的大批殲-6型戰機準備進行攔截「入侵」中國大陸空域的我軍偵察機甚至戰鬥機,情勢一觸即發。

 

113空戰大略位置圖。(圖片取自戰略風格編輯部)

 

參戰的戰鬥機簡介

 

中華民國空軍F-104

 

我國戰鬥機與偵察機都是F-104星式戰鬥機(Starfighter)系列,一種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設計的單引擎全天候超音速攔截機/戰鬥機。

 

F-104最大特色是強調高速性能,世界上第一架突破兩倍音速的戰機,機身非常修長,機翼面積不大減少穿音速阻力,但也造成起降時非常需要技術,全球平均每10萬飛行小時墜毀25.2架。

 

我國空軍參與113空戰的為改型型F-104G,最大速度更可達到2.2馬赫。武裝為一門20毫米M61火神機砲,機翼與機身有7個掛載點,在空優作戰時,可以攜帶4枚AIM-9紅外線導引的響尾蛇飛彈。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殲六

 

殲六(J-6)型戰鬥機是由瀋陽飛機廠以蘇聯米格-19戰鬥機為原型的授權仿製版本,1959年首飛成功並於1962年開始服役,為解放軍空軍於1960至1970年代的主力。

 

殲六是一架超音速戰鬥機,雖然早期型性能平平,甚至某些性能不如原版的米格-19,但仿製成功代表中國航空工業已經掌握了試製複雜的航空產品的全套技術,具備了獨立自主製造飛機的能力。

 

自主生產的戰機能改進更強性能(強化引擎、雷達等)的後續機型,或直接重新設計成衍生型強五攻擊機。

 

113空戰時參戰的殲六為中前期標準型,最大速度約為1.1馬赫,武裝為3門30毫米GSh-30-1機砲,空對空飛彈則因為霹靂-1性能不良,霹靂-2尚未服役,所以通常不掛載。

 

空戰過程(台灣版本)

 

我方紀錄:時間序在這場空戰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用時間序的方式描述:

 

1967年1月13日12點30分:解放軍雷達發現,在福建省漳州東南方向145公里發現一光點,研判為「敵空軍RF-104G偵察機」。

 

解放軍駐漳州之殲擊航空兵第24師第70大隊,開始起飛2批共8架殲六戰鬥機準備進行攔截。

 

12點40分:在台灣清泉崗空軍基地警戒待命的我國空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4架F-104G星式戰鬥機緊急起飛接應支援,飛行員蕭亞民中校(長機)、二至四號機為胡世霖上尉、楊敬宗少校、石貝波上尉。

 

12點56分:RF-104G於飛至廈門後,迅速爬升到11000公尺高空,準備開始偵照作業。

 

13點整:RF-104G以接近2馬赫的高速飛至同安、惠安偵察後,再從湄州灣飛出中國大陸領空,並遭遇解放軍8架殲六攔截。

 

13點02分:RF-104G偵照完畢進入返航路線,解放軍殲六戰機緊追不捨,RF-104G以最大後燃推力爬升到16150公尺,改平後加速到2馬赫,希望能甩開殲六。

 

我國石門第一管制報告中心(Control Reporting Center,CRC,能管制、報告、指揮戰機起飛攔截)引導在空中的四架F-104G進行支援。

 

13點06分:殲六追不上RF-104G,因此在解放軍地面雷達導引下,轉向準備攻擊我空軍F-104G掩護機。

 

石門CRC觀察到RF-104G已經脫險,掩護機隊卻可能遭到敵軍攻擊的雙方航跡後,立刻呼叫F-104G脫離接觸返航。

 

但長機蕭亞民立刻判斷,如果我軍F-104G轉向返航,等於把屁股方向留給解放軍追打,會讓我軍陷於不利態勢,要求接戰並獲得同意。

 

13點07分:蕭亞民鎖定一架殲六並發射響尾蛇飛彈,但飛彈無法擊發。呼叫僚機開火,二號機胡世霖補上一發飛彈,兩人都目擊殲六在泉州灣上空被命中,冒著黑煙墜落。

 

解放軍剩餘戰機開始俯衝脫離戰場,正好飛進四號機石貝波的攻擊線上,於是四號機也跟著解放軍機俯衝,進入福建省上空1000多公尺時,發射一枚響尾蛇飛彈擊落殲六,並目視其著火墜海。

 

13點08分:我軍F-104G進入返航航線,由於各機位置分散,且入雲無法目視,長機以無線電點名,二三四號機皆以無線電回答「正常」。

 

13點09分:石門CRC收錄到一聲「哎呀」。此時距離台灣島約60海浬,長機再度點名,三號機卻遲遲沒有回應,才知道楊敬宗可能已發生事故。

 

13點20分:RF-101G與剩餘三架F-104G分別降落桃園與清泉崗空軍基地。

 

113空戰時參戰的中共解放軍殲六為中前期標準型。(維基百科)

 

空戰過程(中國版本)

 

解放軍的攔截報告前段與國軍報告大致吻合,但交戰過程則不同。

 

解放軍報告第二批4架攔截機中,由胡壽根駕駛的三號機,在地面戰管的指揮下,命令「右轉彎與敵機打對頭」(兩機距離僅20公里左右),立刻以最大機動能力右轉,一轉過來就發現「敵機」。

 

胡壽根發現幾乎是對向飛來的F-104G,立刻佔領內側以稍微傾斜的角度(11點或1點方向),在距離約900公尺時對頭射擊,三炮門30毫米炮只有一秒的接戰時間,發射了48發砲彈。

 

解放軍報告稱,遭擊中的F-104G戰鬥機在惠安縣崇武西浮山島附近墜海,飛行員楊敬宗跳傘,但落海後死亡。

 

空戰爭議專家解析

 

解放軍飛行員胡壽根回憶,這場空戰中根本沒有什麼反應時間,下意識的扣動版機開炮,兩機很快就交錯飛過,因此他直到飛機落地都無法肯定擊落敵機,還覺得「打高了」,但射擊紀錄(射擊時有機頭照相機同步拍攝)發現,砲彈命中了F-104G的座艙附近,以30毫米炮的威力,命中一兩枚就足夠了。

 

解放軍由照像紀錄,判定結果屬實,中央軍委除頒發一等功嘉獎令,並在漳州基地召開授獎大會。據傳撈起的部分飛機殘骸與楊敬宗的遺體,但這部分就完全沒有證據留到今日。

 

但相對的,旅美的退休航太工程師、軍史專家王立楨經過大量研究,包含訪談相關當事人與閱覽我軍「戰管抄本」可以判定,我方擊落2架解放軍軍機。因為我方戰管當時也有監聽解放軍的無線電呼叫,解放軍那邊「一直在叫其中兩架殲六」,後來突然出現一聲「不要叫了,回不去了!」才停止呼叫。

 

至於我方損失,可以判斷是因為意外造成。首先並非謠傳的誤擊,因為以空戰時的戰機佔位,石貝波俯衝去攻擊殲六,楊敬宗的飛機會在石貝波的後面,石貝波F-104G往前發射的飛彈,沒理由打到在後方的飛機。

 

此外空戰結束後,三架F-104都有透過無線電回報長機的點名,顯然此時所有人機均安。

 

但在「哎呀」聲之後,三號機楊敬宗就此失蹤,研判應該是「空間迷向」,接近台灣時降低了高度,但高速飛出了雲層,卻看到前面是海,發出「哎呀」一聲驚叫後,已經來不及拉起來,因此不幸墜海失事。

 

113空戰造成的台海戰略影響

 

無論空戰在戰術上的勝負如何,113空戰中,我軍戰機衝進中國的內陸領土(非島嶼)上空領空開火,戰管呼叫「你(石貝波)已經進入大陸上空,趕快出來!趕快出來!」都被記錄下來。

 

因此美方相當不悅,認為國軍主動挑釁解放軍,從此更嚴格的限制我國空軍進入中國大陸領空的偵照任務,戰鬥機部隊更從此不再進入中國大陸的領海或領空直至今日。

 

※本文經授權刊出。原文出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