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錫訪台 牽動美國的歐亞地緣平衡方案

湯名暉 2023年01月31日 07:00:00
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壓力仍舊緊張,美國雖未能改變對台的「戰略模糊」原則,但仍持續以政要訪台作為地緣安全的折衷方案。(美聯社)

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壓力仍舊緊張,美國雖未能改變對台的「戰略模糊」原則,但仍持續以政要訪台作為地緣安全的折衷方案。(美聯社)

2023年的台海情勢在CSIS兵推報告後持續發酵,繼任裴洛西的美國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傳出可能於四月份的台灣關係法生效紀念活動訪台。時值美中台人事新局,俄烏戰爭仍見膠著,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壓力仍舊緊張,美國雖未能改變對台的「戰略模糊」原則,但仍持續以政要訪台作為地緣安全的折衷方案。

 

2023年元月期間,北約前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到訪台灣後的下周,北約便宣告與歐盟升級安全合作,英國更與日本簽署《互惠准入協定》,歐亞邊緣地帶的安全形勢隱含走向一體化的趨勢。然而,缺乏集體安全組織的印太地區,美國維持既有秩序的方式得更有彈性,既不能被盟邦視為無上限的擔保,又得適時展現對地區安全的承諾。

 

因此,麥卡錫訪台不只是表達美國對台海問題的重視,而是以歐亞大陸整體地緣情勢的考量,評估美國如何在國力有限的情況下,以軍事以外的手段平衡歐亞大陸兩側的情勢。在「戰略模糊」的前提下,面對不能言喻的地緣安全問題只能用「戰術清晰」回應,政要訪台雖不如軍援的成效顯著,卻也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訪中行程的較佳的平衡方案,避免過度刺激中國,又能為布林肯訪中鋪墊談判高度。

 

美國的考量同樣反應在俄烏戰爭的表態,一方面美國的軍事能力尚未到達符合其承諾的準備,至今才與歐洲盟邦相繼表達援助烏克蘭M-1艾布蘭、豹2式,和挑戰者主力戰車,美歐國家謹言慎行的背後同樣是為避免過度刺激俄國。當前兩岸關係雖未如俄烏情勢嚴峻,美中台之間仍有對話和轉圜空間,美歐軍政要員不定期訪台作為實力存在的宣示,已能在政治上達到平衡中國的成效,背後隱而未宣的實質合作,亦更能讓中國顧忌。

 

受限於烏克蘭需求而難以顧及第一島鏈的防務所需,2019年至今批準的對台軍售,已經有超過190億美元的武器供應訂單仍未交付。(美聯社)

 

台灣與歐美的實質關係提升,並且增加在台交流人員的層級和數量,更能形成軟性的威懾。畢竟貿然對台動武若波及美歐軍政要員的影響事大,時常流動且層級不一的交流,更能讓中國不易清楚台灣與歐美國家的工作水平。政治與謀略的戰場上得分雖不容易被外界看見,卻也是另一種「上兵伐謀」的展現。

 

美國展現兼顧歐亞兩側邊緣地帶的意圖,要如何基於離岸平衡的優勢,又能整合盟邦主動制衡崛起強權,呈現著與時間賽跑的壓力。近日美國空軍上將米尼漢(Mike Minihan)指出,美國最快恐在2025年與中國爆發衝突,是目前美中開戰論最急迫的版本,姑且不論自2020以來的預判屢屢失準,但也表達出美國軍方對於軍事準備不足的急迫性。

 

現今美國的軍事能量的重整,受限於勞動環境和供應鏈重組的現實,優先供應烏克蘭需求而難以顧及第一島鏈的防務所需,2019年至今批準的對台軍售,已經有超過190億美元的武器供應訂單仍未交付,而且還需要至少2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陸續完成現階段的清單內容。

 

歐洲方面,北約仍需時間將國防預算都提升到GDP2.5%的水平,在瑞典與芬蘭完成加入北約的整合進程之前,歐洲的情勢仍需要美國投入較多的資源。在歐洲完成防務準備,美國解決供應鏈問題之前,美歐軍政要員不時來台是當前最好的政治承諾方案,除可凝聚政策的共識,強化對歐亞大陸情勢關切的認知,更能以較低的成本保持對中國的提醒。

 

倘若此次麥卡錫訪台,解放軍再次上演緊迫盯人,對美軍而言未嘗是寶貴的經驗,增加近距離對解放軍接觸的經驗,從而研擬破解解放軍控制場域和反介入作戰的實際數據,有助於美台雙方進一步釐清解放軍的極限,這種盡可能接近實戰的任務所獲得的經驗,既能試探解放軍的虛實,亦能有助於美台磨合軍事經驗。

 

運用政治行動保持一個長時間懸而未決台海情勢,有助於美國在力量有限的情況下兼顧歐亞情勢,同時亦能為美台爭取準備時間,即使不是最佳的安全承諾方案,也是現況台灣生存較佳的方案。避免重蹈羅馬帝國哈德良(Hadrians)時期收縮邊境的困境,考驗著美國能否避免西方歷史上霸權興衰的循環。

 

※作者現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