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克效應──一股有別舊歐洲的友台集團漸漸成形

湯名暉 2023年02月02日 07:00:00
捷克總統新當選人帕維爾日前和總統蔡英文通話,帕維爾並表示支持台灣民主,並盼與蔡英文會晤。(合成畫面/美聯社、總統府提供)

捷克總統新當選人帕維爾日前和總統蔡英文通話,帕維爾並表示支持台灣民主,並盼與蔡英文會晤。(合成畫面/美聯社、總統府提供)

台灣與捷克的關係再次成功突破中國的外交壓迫,2020年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與布拉格市長賀吉普(Zdeněk Hřib)率團訪台後,捷克總統當選人帕維爾(Petr Pavel)更與我國總統連線通話。中國曾經苦心經營捷克作為的「一帶一路」中歐據點,在親中的前總統澤曼(Miloš Zeman)離任後,前景更為黯淡。

 

歷史上的殉道者精神更能體認台灣

 

捷克在地理上受到日耳曼民族環繞,更以波西米亞王國(Regnum Bohemiae)的身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之一。由於在文化與地緣錯縱複雜的中歐地區長期失去其主體性,因此在歷史上特別敬重殉道者。引發三十年戰爭的胡斯戰爭(Hussite Wars),雖然起因於宗教改革的先行者胡斯(Jan Hus),實為反抗神聖羅馬帝國對波西米亞地區的壓迫。

 

冷戰期間在鐵幕中率先起義的布拉格之春(Pražské jaro),理念不只提倡更有人性的社會主義,與胡斯戰爭同樣是為反抗來自蘇聯布里茲涅夫主義的(Brezhnev Doctrine)威權壓迫,基於相似民主化進程,捷克對於台灣的歷史與政情難免有所同情。

 

帕維爾體驗民主得來不易

 

總統當選人帕維爾本身曾為捷克總參謀長,更是第一位出身於東歐集團的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Chair of the NATO Military Committee),由於他本身曾投入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與捷克民主化人士共有相同的背景,理念上更為親西方和排斥共產主義國家。

 

他更為人知的是的軍事才能受到實戰檢證,曾於北約在前南斯拉夫任務期間,成功營救出55名法國士兵,被稱為卡林救出行動(Evacuation of Karin Base),法國政府更頒予他軍事十字勳章。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他是曾經與俄羅斯對話,也曾計畫過如何防範俄羅斯進犯東歐的知己知彼領導者。

 

即使按照捷克憲法,帕維爾作為虛位元首,但是他在軍政界的潛在影響力更是跨洲際性的。在他服務於北約期間與東亞各國發展軍事學術合作,也因此與台灣發生淵源,並且提升與台灣軍事學術交流的位階,這與北約現況加強關注中國問題的趨勢更是一致。

 

緩慢從中東歐國家開始與台灣提升關係,直到取得足以制衡中國在歐亞大陸擴展的高度,或許才最符合歐盟利益。(美聯社)

 

捷克轉向與「北約-歐盟」同步

 

在歷史與文化的諒解之外,國際關係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現實利益的考量,俄烏戰爭的地緣事件背景更讓中東歐瀰漫追求安全和獨立的氛圍,北約與歐盟對於整體歐亞大陸的安全問題更為關注。

 

2023年元月,北約與歐盟簽訂合作聲明提升安全合作層級,同時也延續去年將中國視為「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s)之一的觀點,著重於共享北大西洋兩岸的價值與治理模式。捷克作為北約與北約的成員,外交政策的調整符合與盟邦之間的共同利益。

 

延續2019年提出的「歐盟-中國戰略展望報告」(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指出,歐盟仍舊在人權、民主等問題上與中國隔閡巨大,並且將中國定義為經濟的競爭者和「體制性對手」(Systemic Rival)。

 

歐盟於2021年提出的「全球門戶」戰略計畫(Global Gateway),更是以籌集3000億歐元的目標的歐盟版「全球發展倡議」,指向從地緣政治到發展模式的層面制衡中國的影響力。

 

從捷克到歐盟的友台氛圍成形

 

捷克對台灣關注的力量不只是個別現象,曾在歐洲議會大力支持台灣發聲的捷克海盜黨議員葛洛娃(Markéta Gregorová),作為進步價值的行動者,卻也是帕維爾的支持者。從捷克國內和歐洲議會串聯的支持台灣的聲浪,未來有望與匈牙利以外的多瑙河和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ad Group)各國,發展成為一股有別於舊歐洲的友台集團。

 

當捷克朝野都呈現親西方反中俄的格局之際,「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的去留也備受關注,該機制先前在中國華信能源(CEFC)以及關聯的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的運作下,一度與捷克朝野關係良好。「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成立於2012年,此後作為「一帶一路」的協調機制之一,2019年希臘加入後一度擴張到17+1。

 

然而,自2021年起,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相繼退出後,目前餘14個國家。由於中國的投資承諾與實際有落差,隨著華信能源首腦葉簡明在中國政治落馬後,捷克政壇更警覺與中國企業的來往。捷克外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於2021年曾提出退出的意願,立陶宛外長蘭茨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也敦促其它國家退出。

 

中國對捷克的懲罰無足輕重

 

從實際的經貿數字來看,2020年第一季後的中國進口捷克商品的金額從將近664百萬美元一路下跌至去年底的447百萬美元,也就是在韋德齊於2020年8月訪台之前就持續下滑。甚至在2021年第一季的進口金額還一度回升到556百萬美元,中國對捷克宣稱的經貿反制手段甚至未能實現。

 

直接投資方面,在2020年之前中國投資更僅佔捷克的直接投資額不到0.5%,現在更降到約0.4%,今年初台灣的製造業巨頭鴻海更在捷克投資1.96億美元,對捷克而言台灣的投資更為具體,自然更無懼於中國的嚇阻,持續擴大與台灣的關係。

 

歐盟的新中國政策或從中東歐國家開始

 

然而,捷克終究是歐盟的一員,即使有獨立的外交政策,也不至於過於超越歐盟的大方向。台歐關係的增進固然有歐盟的地緣政治考量,但是中歐之間的價值與秩序之爭尚未走向決裂,中國仍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之間亦無領土的直接摩擦與衝突。

 

從權力平衡的角度觀之,部分國家與台灣關係的增益有助於提高歐盟對中談判的籌碼,若因此能得到更多來自中國的讓步,未來歐盟亦有可能走出自身對於「一個中國」的戰略模糊策略。緩慢地從中東歐國家開始與台灣提升關係,直到取得足以制衡中國在歐亞大陸擴展的高度,或許才是最符合歐盟利益的盤算。

 

※作者現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