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鄭經沒有一心「反攻大陸」而是珍視台灣 歷史會否重寫

上官亂 2023年02月04日 07:00:00
鄭成功據台之後,本準備大展拳腳,以台灣的君主自居,遙望「Taiuan」的閩南語音跟「埋完」同音,音義不好,從而改稱「東都」。(維基百科)

鄭成功據台之後,本準備大展拳腳,以台灣的君主自居,遙望「Taiuan」的閩南語音跟「埋完」同音,音義不好,從而改稱「東都」。(維基百科)

我很喜歡台南,這裡被稱為古都,因為它記載著台灣過去的答案。可我一直認為,在這裡,也能得到關於未來的啟發。

 

事情還要從荷蘭人來台說起。荷蘭人最初也沒有想來台的,最初只是佔領澎湖,遙望福建。明廷和荷蘭發生了著名的澎湖之役之後,在李旦的斡旋下,荷蘭人來到了大員,建成了熱蘭遮城。後來李旦去世,他的翻譯官鄭志龍接下了李旦大部分生意。

 

荷蘭人占領南台灣十一年之後,鄭芝龍陸續打敗了大陸沿海所有海商,掌握了大陸沿海的制海權,還幫助荷蘭人擊敗馬尼拉的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暫時相安無事。但是後來荷蘭人因為資本趕不上擴張速度,頻頻出現資金缺口,鄭芝龍便不再通過台灣的荷蘭人,而是直接和日本與大陸做生意。荷蘭人利用這個喘息,在台灣站穩腳根,不僅從事與日本和中國的黃金白銀和瓷器貿易,還發掘出了台灣奇貨可居的鹿皮,賺得盆滿缽滿,於是鼓勵漢人搶奪原住民的獵場,抓捕梅花鹿。同時鼓勵大陸農民入台屯墾,為了幫助農民,還特地從荷蘭帶來了良種牛,開啟了台灣的甘蔗業。同時,也建立起了近現代的社會制度,包括稅賦和民主議事制度。

 

一六四四年,清軍入關,兩年時間席捲半個中國大陸,隨後進入福建,因戰亂來台的漢人更多了。之前,福建漢人只有魚季才來,現在是來了就不回去了。於是荷蘭人在大員招募了更多漢人,為了獎勵種植,還低息貸款給小農。

 

就在這個時候,鄭芝龍降清,然而已經長大的兒子鄭成功卻不願歸降,而再次控制台灣海峽貿易。這一切引起了荷蘭人的警惕。為了圍剿鄭成功,清朝採取了堅壁清野政策——即把沿海的村落往後退三十里,不給鄭成功提供任何補給。鄭成功知道大陸沿海已經控制不下去,必須考慮進駐台灣,才能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實力。

 

在經過十年的貿易戰後,荷蘭人在台灣海峽的生意漸漸被鄭成功切斷,終於在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的船隊避開了熱蘭遮城的炮台射程,從台南鹿耳門水道進入了台灣,並拿下普羅民遮城的谷倉,圍困住荷蘭人,九個月後,徹底摧毀荷蘭人的城堡,雙方終於在普羅民遮城談判,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三十八年的統治。那個普羅民遮城,就是現在的台南市古蹟赤嵌樓。

 

鄭成功據台之後,本準備大展拳腳,以台灣的君主自居,遙望「Taiuan」的閩南語音跟「埋完」同音,音義不好,從而改稱「東都」。他甚至還準備為在菲律賓受到西班牙殖民政府欺壓的台僑出口惡氣,誰知,不到半年,就在一六六二年6月23日轟然離世。此時據守廈門的鄭經趕回台灣,從鹿耳門登陸,平定東都的嗣位之爭後,在清荷聯軍的攻打下,放棄金門、廈門,退守台灣,廢掉「東都」稱號,改稱「東寧」,自稱東寧國王。在現在台灣史學界,逐漸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東寧王國不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而是一個真正的王國。

 

鄭芝龍降清,然而已經長大的兒子鄭成功卻不願歸降,而再次控制台灣海峽貿易。(維基百科)

 

《台灣外紀》及《台灣通史》都曾提到康熙八年(1669年),刑部尚書明珠奉命招撫鄭經,鄭經回到:「蓋聞佳兵不祥之器,其事好還,是以禍福無常倚,強弱無常勢,恃德者興,恃力者亡。曩者思明之役,不穀深憫民生疾苦,暴露兵革,連年不休,故遂會師而退,遠絕大海,建國東寧。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意思是你管你的大清國,我管我的東寧國,咱們互不侵犯,互不隸屬。這是「東寧國號」首次出現在中國歷史文獻上,被現在史學界認為是台灣史上第一篇獨立宣言。

 

而康熙也認清現實,開始以東寧國「可比照朝鮮事例,不用薙髮、不投降,只要稱臣納貢就可以」為議和的條件。從現存的荷蘭、英國、日本的文獻上來看,東寧王國在當時的東亞,也是聲名顯赫。

 

東寧王國也在這裡實現了一個鮮明的漢語文明,對內複製明帝國的文教制度;對外則相當「國際化」―發展國際貿易,與日本、菲律賓、暹邏、東南亞各地,甚至英國,展開廣泛的多邊國際貿易。可以說是一個與清朝區別巨大的,先進的漢語海洋文明。

 

事實上,東寧的有效統治區域,大概只有今臺南市西部以及嘉義縣與高雄市之沿海地區。但是,卻扮演著自荷蘭時代以來遠東貨物的集散地,儼然是一個雄踞東亞的正經島國。

 

然而,這種獨立與繁榮只維持了1664年到1674年的十年之間,或許是鄭經心中大一統的中華情結揮之不去,也或許是海商與海盜雙重身分的天性,一座島國滿足不了這個抱負遠大的軍事家的野心。1674年,清朝發生三藩之亂,他心底的反攻中原之夢再次被喚醒,開始帶領軍隊反攻大陸,想趁機完成反清復明大業,結果迅速被套牢。使得十年來好不容易在台灣累打下的基業﹐在六年征戰中耗損殆盡。最後,1680年﹐鄭經無奈退回台灣。這個退回非常狼狽: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叛鄭,帶著不對二萬多人,船三百隻一起降清,使清軍之水師實力大增,為施琅攻台創造條件。反攻期間,雖然鄭經的兵力擴充至五提督五十二鎮營,但退回台灣後,這些新增兵力大都沒有跟來台灣。

 

更關鍵的,是此時的鄭家王朝已經再沒有了與清朝談判的籌碼,而鄭經也在隔年去世。12歲的少主鄭克塽什麼都不知道,就被權臣馮錫范帶著降清了。

 

如果鄭經不反攻大陸,東寧王國會不會逐漸在政經的經營下成為經貿立國的獨立王國,從此獨立發展呢?或許不是不可能。

 

誠然,鄭經發動反攻大陸的戰爭﹐是東寧國走向滅亡的最大關鍵。然而核心卻是,鄭經並沒有真正把台灣當成自己的故土,或者說並沒有台灣意識,所以,最終失去了一切。

 

266年後,又一個敗逃台灣的政權,蔣氏政權來了。他也帶著和鄭經當初同樣的心結盤據台灣,一心想反攻大陸,只拿台灣當成暫時客居的反攻根據地。不過,幸好,因為大陸始終沒有出現三藩之亂那樣的契機,更因為美國的掌控大局,制約兩蔣,因此,最終沒有走上鄭經之路,「反攻大陸」 只流於口號。而台灣也再次發揮了自己海洋經貿傳統寶地的特地,成為亞洲四小龍。只不過,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該政權的遺民,沒有拿台灣當自己的故土,心結一直在對岸。

 

明鄭王朝在台灣一共也就二十年,還沒有荷蘭據台時間長,但是對台灣影響極其深遠。直到現在,全台灣到處都有鄭氏父子的痕跡:比如遍布全台的延平路、成功路。台南還有兩個祭祀鄭成功的廟,一個是位於台南市中區忠義路二段三十六號的鄭氏家廟,這是鄭經一六六三年建來祭祀父親鄭成功的專祠,叫「延平王廟」。據說施瑯攻下台灣之後,特別到這裡長跪不起,聲淚俱下,訴說自己被迫降清的無奈。可是清廷據台後,清朝官方為了削減影響,將這座「延平王廟」改稱「鄭氏家廟」。現在已經是台南鄭姓宗祠,由台南鄭姓宗親會管理。在這家廟門口,就可以看見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的雕像。

 

另外還有一家官方奉祀鄭成功的紀念祠,就是中西區開山路一百五十二號的延平郡王祠,離鄭氏家廟並不遠。沈葆楨來台之後,為了安撫民心,一八七五年上書追謚鄭成功,於是建立了專祠,門上橫書「明延平郡王祠」。很快日治時代到來,日本當局起初還沒有干涉台灣本土信仰,但是還是會找機會將日本的統治合法化,那麼擁有日本血統的鄭成功便成了很好的對象。於是一八九七年,日本當局將延平郡王祠改建為「開山神社」,還設立了日式的鳥居,神社前殿供奉鄭成功,後殿祭祀鄭母田川氏,左為寧靖王朱術桂及五妃,希望此舉能讓日本統治的正統性融入台灣人的信仰。

 

鄭氏父子可能也沒想到,多年以後,一直和大陸中央政權對立的他們被認為是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