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專欄:中國間諜氣球與「拜登的衛星時刻」

何清漣 2023年02月06日 00:02:00
美國輿論希望拜登通過「衛星時刻奮起,對付中國威脅。(美聯社)

美國輿論希望拜登通過「衛星時刻奮起,對付中國威脅。(美聯社)

自1月28日開始,中國三隻氣球陸續進入美國與拉丁美洲上空飄蕩,直到民眾拍了照片發在蒙大拿地方報上,美國公眾方知中國間諜氣球侵入領空。經過兩天的混亂觀望,這一事件在2月4日終於獲得統一稱呼:2023中國氣球事件(2023 China balloon incident),同一天,社交媒體上率先出現一個熱詞,「拜登的衛星時刻」(Biden’s Sputnik moment),然後大媒體紛紛引用。所謂「Sputnik moment」,指蘇聯 1957 年發射的第一顆地球軌道人造衛星 Sputnik 1,讓美國深刻感到危機,意識到需要增加對教育、創新研究和開發等方面的投資,以趕上蘇聯明顯的技術和科學發展。該事件點燃了冷戰期間的太空競賽,最先導致美國於 1969 年成功完成載人登月。

 

美國輿論(至少部分)希望拜登通過「衛星時刻奮起,對付中國威脅。

 

五角大樓猶豫「打」還是「不打」,終引輿論大嘩

 

儘管自媒體時代的資訊傳播已經完全扁平化,無論是否專業,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發表言論,但白宮與五角大樓的發言仍然是中心,因為只有他們才能決定「2023中國氣球事件」的走向。

 

經過近兩天的紛亂之後,美國國防部官員美東時間2月3日傍晚召開新聞發佈會,想通過回答「為什麼中國汽球沒有被擊落」,表明白宮-五角大樓的審慎態度。

 

美國五角大樓駁斥了中國「氣球受西風吹刮無可控制誤入美國上空」之說,指出中國間諜氣球改變航向,從美國中部向東漂浮。美國空軍準將派翠克萊德3日晚在五角大樓的新聞發佈會上說:「我們知道這是中國的(監視)氣球,它有機動能力飛行路徑」,中國氣球的路徑將其帶到美國的「許多敏感地點」,出現在蒙大拿州上空,那裡是美軍地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所在地。

 

面對記者「為什麼不擊落它?」的詢問,國防部官員解釋說,「 我們必須進行風險評估。所以第一個問題是,它是否對美國本土的美國人構成威脅,物理動能威脅? 我們的評估是沒有。 它是否對民用航空構成威脅? 我們的評估是沒有。 它是否對情報方面構成了顯著增強的威脅? 我們目前最好的評估是事實並非如此。 因此,鑒於這種情況,我們評估了將其擊落的風險,即使在人口稀少的地區,碎片墜落並傷人或損壞財產的可能性很低,也不值得這樣做。」

 

因為美國輿論對白宮的處置方式高度不滿,參議院民主黨人Jon Tester加入共和黨,就中國的氣球反應重擊拜登「我們仍在等待關於這一切如何發生的真正答案, 「在我找到他們之前,我會追究每個人的責任。」

 

第一隻氣球沒能隨風飄走,第二隻、第三隻又陸續飄來美國與拉美上空,4日上午,拜登只好決定「將嘗試擊落」大西洋上空的中國間諜氣球,以便將其取回並進行研究——現在五角大樓正計畫在美國水域執行擊落和捕獲任務,執行任務的飛機定於今天中午從東海岸飛越卡羅萊納州。

 

美中爭鋒:布林肯之行擱淺的雙方表態

 

中國間諜氣球流浪到了美國上空,在打還是不打的猶豫中,作為總統的拜登同意國務卿布林肯應推遲他原定2月3日啟程的中國訪問。布林肯說,在他即將訪華之際發生中國高空偵查氣球飛越美國事件,不利於對中國進行建設性訪問,但他也強調,美國仍致力於與中國接觸。2月3日下午,白宮發言人卡琳·讓-皮埃爾表示,氣球出現在美國領空,侵犯了美國的主權,也違反了國際法,是「不可接受的」。

 

隨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就美方宣佈推遲美國務卿布林肯訪華行程答記者問中,稱「飛艇屬民用性質,用於氣象等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這完全是一次不可抗力導致的意外情況,事實非常清楚。……美國一些政客、媒體借題發揮,對中國攻擊抹黑,中方堅決反對。保持各層級接觸溝通是中美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重要共識。……事實上,中美雙方都沒有宣佈過什麼訪問,美方發佈有關消息是美方自己的事情,我們予以尊重。」

 

中國間諜氣球流浪到了美國上空,在打還是不打的猶豫中,國務卿布林肯應推遲他原定2月3日啟程的中國訪問。(美聯社)

 

現在應該分析,中國氣球為何這麼會選擇合適的時間,在布林肯原定訪華前流浪到美國。

 

自今年1月上旬開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財政部長耶倫相繼表態,將於2月中旬之後先後訪華。布林肯後來將日子提前到2月5日,並宣佈美國向中國列出了華盛頓的紅線,警告中國不要在莫斯科對烏克蘭的戰爭中向俄羅斯提供實質和安全援助。

 

布林肯為什麼這麼急於訪問中國?只有一個原因,20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視頻通話。通話後據俄新社報導說:普京邀請習近平明年2023年春天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加強中俄軍事合作。並稱普京說「這將向世界展示俄中關係在關鍵問題上的實力,並將成為今年雙邊關係的主要政治事件。」儘管中方未就此有何報導,但美國很擔心在俄烏戰爭的關鍵時期,中國對俄羅斯提供幫助。

 

美國一直密切關注中國為回應俄羅斯的安全援助請求而做出的任何決定,美方還注意到有關俄羅斯運輸機多次訪問中國的報導。

 

中方遲遲未發佈有關布林肯、耶倫訪華的任何回應,在布林肯臨行前發佈將警告中國在俄羅斯問題上的紅線, 一直很注意在大國爭鋒的面子的北京,適時地放出了氣球,而且不止一隻,這行動有點類似於對臺灣的「非軍事行動」。凡關心台海動態的臺灣人觀看2023中國汽球事件後,應該心知肚明。

 

美國輿論:Biden’s Sputnik Moment

 

中國間諜汽球在美國上空飄蕩,美國輿論共憤:共產主義中國可以向美國領空發射監視氣球,而我們只是「監視」它,這向我們的敵人發出了什麼樣的資訊?!當美國軍方在海域上空擊落中國間諜氣球時,美國朝野總算出了一口胸中惡氣,認為 「拜登的衛星時刻」(Biden’s Sputnik moment)到了。

 

本文開頭就談了蘇聯 1957 年發射的第一顆地球軌道人造衛星 Sputnik 1,成為美國的Sputnik Moment。不過,事由人成,1957-1969這13年間的三任美國總統當中,有兩任赫赫有名:德懷特·大衛·艾森豪、約翰·甘迺迪,因甘迺迪被刺殺而接任的林登·詹森在當時頗有爭論,但目前也算中等評價。三人之後,接下來就是美國歷史上被稱為「偉大的總統」雷根的美蘇星球大戰計畫。

 

美國保守派智庫安全政策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中國政策主任布蘭得利·塞耶 (Bradley A. Thayer) 非常及時地在媒體上建議拜登在Sputnik Moment應該怎樣做,比如抓住時機讓美國人瞭解中國的威脅、在美國人受到氣球衝擊之時進行社會動員、回收氣球後及時公開相關技術資訊,警告他們使用中國的技術——包括 Tik 等應用程式是説明中國搜集情報等等。

 

當美國軍方在海域上空擊落中國間諜氣球時,美國朝野總算出了一口胸中惡氣,認為 「拜登的衛星時刻」(Biden’s Sputnik moment)到了。(美聯社)

 

塞耶教授的建議非常及時,但拜登卻並非前述幾位總統,他的民主黨政府正忙於在美國與世界推行彩虹計畫,一心一意要在美國建成「民主社會主義」與彩虹樂園的民主黨其興趣也不在此。中美關係已經非常脆弱,雙方都繃得很緊。由於公私各種掣肘,拜登作為總統的優先事項,目前這個階段至少不是實行全美動員,進入美中對抗。

 

社交媒體英文圈評說:China was testing Biden, and Xi won. 是與否,冷靜的觀察者心中有數。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