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凌翔:台積電也對抗不了大國博弈壓力

烏凌翔 2023年03月26日 07:00:00
張忠謀一定非常清楚台積電所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而這壓力即來自美、中之間的大國「權力轉移」之爭。(美聯社)

張忠謀一定非常清楚台積電所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而這壓力即來自美、中之間的大國「權力轉移」之爭。(美聯社)

2018年6月5日,張忠謀以董事長身份,主持他任內的最後一次股東大會之後,正式退休,並且堅持「不續任董事、不接顧問、不擔任榮董」的裸退原則。

 

然而,事與願違,張爺爺卻未能遠離江湖,反而比在任時發表了更多讓媒體矚目的言論,雖然給予各界不少線索,解讀台積電如何應對美國的晶片戰略,卻也引起一些討論:張忠謀本人到底支持或反對美國針對中國的晶片戰略?以及,為什麼?終於,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2023年3月16日,他與來台「打書」的美國年輕學者米勒(Chris Miller)對談,根據中央社的紀錄報導,張忠謀對於米勒預測供應鏈未來「兩極分化現象」表示:「我同意供應鏈會兩極化,美國推出一些政策,讓中國在發展腳步上緩下來,對此我沒意見,我也支持這樣子的方向」。

 

這段發言被業界視為張忠謀支持美國政策的明確表態,台灣專注科技産業動態的媒體《電子時報》翌日頭版頭的報導〈張忠謀為何表態美制中?〉引用業界的看法,認為這是張忠謀「再三衡量得失後,選擇面對政治現實」;「對台積電而言,若藉此由張忠謀發聲站好隊伍,取得美國政府的支持,也算是一招解三危」。

 

之所以會成為媒體的頭版頭,是因為張忠謀之前的看法以乎不同。

 

2022年8月3號,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6日離台前蔡英文總統設宴款待,傳出座上賓之一張忠謀當面直言,「不看好半導體製造移植美日」。半年多後,這段在蔡英文總統面前進行的「坦白交流」內容,又因為裴洛西本人向美國媒體轉述後曝光更多。張忠謀強調,如果美國想靠著砸大錢,發展半導體產業,「那就太天真了」,不如投資台灣的安全保障;他也問裴洛西,美國的「晶片法案」究竟是代表美國支持先進產業的真正承諾,還是美國企圖奪取半導體這個利潤豐厚市場的衝動?

 

更早,在裴洛西訪台之前,張忠謀就曾公開表示他不看好在美設半導體廠,因為「美國半導體製造成本高,難與世界競爭」,他的依據是台積電1997年曾在美國奧勒岡州設廠,同樣的產品,奧勒岡廠的成本比起台灣廠高出50%。至於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設5奈米晶圓廠,張忠謀說,是在美國政府敦促下由現任董事長劉德音決定的。

 

不過,當年在奧勒岡州的 Wafer Tech雖是一場「夢魘」,去年12月6日在美國亞利桑州舉行上機典禮的台積電第21廠,在場致詞的張忠謀又把它形容為「美夢成真」,只是不忘補上一句「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也在現場的美國總統拜登應該也都聽到了。

 

張忠謀退休後的公開發言還很多,一一比對之後,基本上可以確定他不但完全了解-而且一定比我們一般人更了解:台積電所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而這壓力顯然來自美、中之間的大國「權力轉移」(Power Transition )之爭。

 

如果張忠謀在與米勒對談中的發言是表態「站隊」,甚至與之前的發言方向不完全相符,這種轉變的意義為何呢?

 

筆者以為,這顯示即使如台積電這樣實力強大的公司或企業,仍然不可能對抗來自國家行為者的博弈壓力,何況其它規模實力較小的公司?如果更多的大型跨國企業都必須選擇站隊,很可能更多的弱小國家也必須選邊站,許多國際關係學者討論的小國「避險策略」(Hedging),能施行的空間可能沒有理論上想像的大。

 

兩大陣營似乎隱然呈現,我們離冷戰2.0越來越接近了?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如果台積電都選擇站在美國隊一邊、顧不了在大陸上海、南京已有的生産投資,雖然並不表示美、中之間的科技競爭就此落幕,但至少顯示在半導體戰場上,中國處於暫時無力還手的局面;這也是我們沒有看到中國對於美國的各項晶片制裁,幾乎沒有提出像樣對等反制裁的原因吧?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