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堅持作為開發中國家定位的詭辯

凌晨閱讀筆記 2023年04月04日 07:00:00
中國以「開發中國家」之名在全球經濟中吸血,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1年名目GDP已佔全球21%。(美聯社)

中國以「開發中國家」之名在全球經濟中吸血,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1年名目GDP已佔全球21%。(美聯社)

2019年8月15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刊載一篇標題為「中國為何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的文章,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撰寫。文中主要觀點是︰「中國究竟是不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跳出貿易戰、WTO改革和美國視角來看。」意思是,我大中華是已開發還是開發中國家,我們自己說才算。

 

文中提到所謂的「老三論」,把佔便宜說得理直氣壯︰

 

一、好處論。發展中國家意味著中國能獲得世界銀行低利息的貸款,還有比發達國家更低的關稅、上千億的無償救助捐款,以及更多碳排放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二、脫貧論。發展中國家等同於貧困落後。倘如此,中國現在已經不是發展中國家了。這就好像貧困縣的帽子,到底要不要摘。不摘,會有很多政策福利。如果摘了,名聲上好很多,也會算入政績,就是沒有福利了。

 

三、慣性論。這麼多年習慣自己是發展中國家,要摘帽,不容易。

 

然後說「老三論」過時,該用「新三論」,文中大談意識論、責任論、命運論。反正不管國際怎麼指責,中國必須把自己定義為「發展中國家」(開發中國家)。

 

重點是「我們永遠站在發展中國家這邊」,因為他們佔據了世界人口的七成。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代表的是發展中國家權益」。結論說堅持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定位,是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將佔便宜說成為了世界責任,為了開發中國家利益,其臉皮厚度不比城牆薄。(補充︰中國稱開發中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為發達國家。)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佔全球21%還是開發中國家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人均GDP還不到1,000美元,因此可享受開發中國家的待遇——進口關稅平均為14%,高於已開發國家的7%;過渡期在4至8年,長於已開發國家的2年;享受比已開發國家更低的判定傾銷的標凖等。

 

然後中國自全球經濟中吸血,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21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全球總 GDP約為84兆5,377億美元。中國名目GDP達17兆7,763億美元、佔全球21%;而美國名目GDP近22兆9,396億美元、佔全球27.1%。

 

世界銀行:中國非常接近高收入國家水準

 

世界銀行目前按人均收入水準將各國劃分為四類,分別是高收入、中等偏上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和低收入。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標準,2021年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為12,695美元,而中國2021年的人均GDP為12,556美元,仍屬「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但距離高收入經濟體僅一步之遙,已經非常接近已開發國家。

 

中國受世界銀行援助,卻成為全球第二大銀行放貸國。

 

中國最初是世界銀行旗下給低收入國家放貸的「國際開發協會」(IDA)受援國,到1999年前共獲得了高達99.5億美元優惠貸款。之後,當中國被歸為中等收入國家時,它改由世行旗下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作為其主要借貸方,從1999年到2011年共獲得398億美元貸款。截至2019年12月,世界銀行在中國共有97個在建項目,承諾的資金數額為120億美元。

 

與此同時,雖然中國仍然從世界銀行和聯合國下設機構等多邊機構獲得貸款和其他援助,但它也已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贊助國之一。華盛頓智庫「全球發展中心」2021年11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憑藉超過660億美元的總資本,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國際開發銀行系統內的第二大放貸國。報告說,北京作為國際機構的主要捐助國、股東、受援國和商業夥伴,使其具有「獨特的影響力」。

 

一帶一路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

 

中國在「一帶一路」項目中與世界銀行等多邊國際組織並駕齊驅,給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各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貸款,表現得好像自己是最發達的已開發國家一樣。

 

「一帶一路」可追溯到十年前,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大國外交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華爾街日報》引用中國外交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在短短十年內為全球近150個國家的開發項目提供了約1萬億美元的貸款和其他資金,並成為全球最大的官方債權人。

 

相比之下,美國政府和政府所屬的機構向未開發國家提供的援助和貸款不足中國的一半。而在「一帶一路」啟動前,兩國的數字基本相當。

 

北京想繼續在發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兩頭通吃

 

到目前為止,中國仍然堅稱自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拒絕表示,它發展到什麼程度就可以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

 

中國在過去二、三十年來通過其「開發中國家」地位獲益匪淺,包括產業補貼和獲得國際組織提供的低息和無息貸款。從綠色能源(風電、太陽能)技術上來說,正是因為有了30年前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中國從西方國家幾乎是免費獲取不少製造技術,從而成為現在世界上風電和太陽能設備製造的第一名。

 

同時,中國以「開發中國家」身份在聯合國撈取的政治利益也不少,因為這樣能給中國作為「開發中國家」的代言人,並獲得更多好處。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李成鋼在2021年12月中國入世20週年的時候表示,中國將繼續保持其「發展中國家」身份。

 

總之,極力維護「開發中國家」標籤,能讓中國「兩頭通吃」:一方面可作為一個大國跟美國平起平坐;另一方面能在開發中和未開發國家中,以其中一成員而獲得窮國的認同。

 

中國想一邊說他們還是個「發展中國家」,然後另一方面,不通過多邊國際組織單獨給他國發放高額貸款。中國之所以不把近十年向外放貸的1萬億美元用於提高本國人均GDP,就是為了避免成為已開發國家負擔國際義務;並對外擴張影響力、輸出債務陷阱,讓還不起債的國家以港口、機場為擔保品,建設海外軍事基地。

 

美國聯邦眾議院3月27日在兩黨支持下,無異議通過撤銷中國目前享有的「開發中國家」地位。(美聯社)

 

撤銷中國「開發中國家」優待地位,美眾院無異議通過法案

 

美國聯邦眾議院3月27日在兩黨支持下,無異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發展中國家法案》,該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盡力在國際組織中,撤銷中國目前享有的「開發中國家」地位,使其不再享有包括貿易等領域之優惠待遇。

 

眾議院以415票贊成、無人反對的結果通過這項法案,要求國務卿「尋求」將中國在所有國際組織之內,由目前開發中國家地位,變更為中高收入國家,或是已開發國家,並且應提出執行此決議的機制。該法案也要求國務卿致力「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再因開發中國家之地位,於任何國際組織之內獲得優惠待遇或協助」。

 

提案的加州共和黨籍眾議員的金映玉(Young Kim)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排名僅遜於美國;因此「如果美國被視為已開發國家,那麼中國也應獲同等對待」。她強調,中國「正利用其地位操弄系統,並對真正需要協助的國家造成傷害」。中國藉「開發中國家」地位取得世界銀行的貸款,但其中一部分已流入讓中國共產黨得以侵犯人權的多個實體。

 

美參院通過氣候變遷修正案,要求國務院向聯合國提議終止中國「開發中國家」地位。

 

美國參議院去年9月22日時,以69票對27票通過一項關於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修正案,同時還以96票對0票的票數,要求美國國務院向聯合國提議,正式終止中國的「開發中國家」地位。

 

針對《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修正案進行調整,主要是依據《吉佳利修正案》(Kigali Amendment)中的要求,將逐步淘汰、停止使用加速全球暖化的「氫氟碳化物」(HFCs),而兩黨也罕見地在這次達成共識,並使得美國成為第137個批准該修正案的國家。

 

該修正案中還有一項針對中國的條款,就是要求美國國務院向聯合國提議,終止中國「開發中國家」的地位。該條款是應共和黨參議員蘇利文(Dan Sullivan)和李麥克(Mike Lee)要求而增加,理由是中國為氫氟碳化物主要生產國,若讓中國持續保有「開發中國家」的身分,則會讓中國延長使用該化學物的期限。

 

該條款最終以96票對0票通過,參議院也要求國務院在11月6日之前向聯合國提議,依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終止中國「開發中國家」地位。事後參議員比爾·哈格蒂海格提(Bill Hagerty)向媒體透露,「我們早就不該讓中國繼續藉由開發中國家的身分,來享用太多利益、補助和特殊待遇,現在該讓他們在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標準跟我們(已開發國家)一樣了」。

 

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中國

 

2020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是中國,排放量為106.6788億噸,占全球排放量(348.725億噸)的30.6%。美國以47.1277億噸位居第二(13.5%),其後依次是歐盟(7.5%)、印度(7%)、俄羅斯(4.5%)、日本(3%)。

 

以碳排放量為准,各國對氣候變化應負的責任也不同,依次應該是中國、美國、歐盟、印度等。所以美國指責中國不應對氣候變化表現出消極態度,而應該積極出面。

 

中國維持「開發中國家」的好處

 

在已開發國家之外的國家和地區,都屬於開發中國家或經濟體。已開發國家(發達經濟體)與開發中國家(發展中經濟體)除了發展水準上的差異,在許多全球性的議題中承擔的發展責任和約束存在差異。比如在全球氣候變化議題中,兩類不同國家(經濟體)承擔的碳減排責任不同;在接受國際發展組織的經濟發展援助方面,也會存在資格和標準的不同;在國際貿易領域,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因發展水準差異而適用不同的貿易規則(如關稅)。

 

西方國家要求取消中國的開發中國家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形勢變化,已開發國家要求中國在國際上承擔更多的責任。美國參眾兩院投票表決,目標是強制立法要求美國向聯合國和國際組織提議,全面取消中國憑「開發中國家」獲取優勢和特殊待遇。

 

很顯然,如果被取消「開發中國家」地位,中國將被迫升級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這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將會產生不利影響。中國可能受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領域:

 

1.世界銀行低息/無息貸款——將減少或取消對中國的貸款。

 

2.不對等貿易關稅——取消部分對開發中國家的關稅優惠。

 

3.部分領域的貿易保護——開發中國家擁有部分領域的貿易保護將被取消。

 

4.市場准入制度——開發中國家享有的部分市場准入限制將被取消。

 

5.接收技術援助——將不再享受面向開發中國家的技術援助。

 

6.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碳減排責任——開發中國家在碳減排的規模、時限上與已開發國家有差異,取消差異就是提高標準。

 

7. 環境保護領域的相關責任——中國的責任和標準可能提升。(本文轉載自凌晨閱讀筆記臉書專頁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