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走砲車 捷克的飛機航太更值得台灣學習

慕容懷瑩 2023年04月14日 07:00:00
捷克最新一代的Let-410 NG在2018年一推出便快速拿到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認證,並外銷波蘭。(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捷克最新一代的Let-410 NG在2018年一推出便快速拿到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認證,並外銷波蘭。(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捷克眾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adamová)在今年3月25日至29日率領逾160人的訪問台灣,成員背景含括能源、半導體、奈米技術、電動汽車、醫療創新、人工智慧、循環經濟、智慧城市、航太科技等諸多面向,最值得注意的是在29日大多數成員離台後,捷克航太軍工團成員包括前貿工部次長、捷克航太研發中心、航太工程協會的重要人士續留台灣進行更深度的參訪與合作磋商,隨即傳出位於台南的亞航與捷克航太研究中心(VZLU)、捷克SPACEKNOW公司分別簽署合作協議及MOU,因為台灣希望進一步打開歐洲的市場,捷克也試圖建立亞洲市場的灘頭堡,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如能建立在互惠與彼此依賴的前提下,外交關係方有可能走得長遠而非曇花一現。

 

除了見諸新聞媒體的12輪大型飛彈車、八輪155公厘DITA自走砲及無人機等幾乎落槌的購案外,亦有人提及Let 410雙渦槳19人座的多用途飛機,有國人認為台灣漢翔已有自行製造超音速戰鬥機IDF及勇鷹T-5高教機的實力,早期航發中心也曾試製過XC-2運輸機(機體過重導致無量產計畫),實在無須引進捷克製的渦槳型飛機,其實這樣子的想法太過於畫地自限了。

 

捷克深厚的航太底蘊值得台灣學習與交流

 

捷克的航太產業不但起步較台灣早更是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開啟了飛機相關的設計與製造發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更是協助納粹德國生產超過4,100架各式飛機,也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底蘊,在被蘇聯納入共產國家集團後,接手生產米格-15、米格-19、米格-21、Ae-145、L-410及L-39等飛機成為集團內僅次於蘇聯的航空工業大國。

 

二十一世紀的捷克或許不是世界強權,但能自己生產完整的輕型運輸機、輕型戰鬥機、教練機、運動競技機、超輕型飛機以及滑翔機,重點是幾乎每一款都是國際上的暢銷產品,以超輕型飛機為例,捷克的產量約達全世界市佔率的四分之一,而L-39系列教練機總產量逾2,900架,最新版的L-39 NG已開始接單生產並出口。反觀,台版AT-3教練機無出口紀錄,至於L-410系列多用途飛機總產量逾1,200架,航發中心的XC-2則是機身過重並未量產,台灣的航空產業依舊處於代工階段,迄今仍無產品輸出紀錄,所以捷克航太產業的品牌行銷、國際認證與後勤體系都有相當多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

 

L-39信天翁是由捷克研發生產的一款高性能噴射教練機。(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捷克Aircraft Industries最新一代的Let-410 NG在2018年一推出便快速拿到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認證並外銷波蘭,即便台灣是少數能國機國造的國家,能夠自產自銷IDF經國號輕型戰機跟T-5勇鷹高教機,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關鍵的航電系統、引擎動力系統、光電通訊系統清一色是歐美產品,台灣航空產業的道路三十年來篳路藍縷,卻仍停留在Tier-4零件與Tier-2模組的代工產業格局,有很大的因素是合作對象美國從一開始就設定技術輸出台灣是要納入代工體系一環的。台灣的設計圖紙是美國給的,所需之認證還是美國授予的,如此重重緊箍咒下台灣廠商每賺的一分錢都是苦力錢而已;反觀,捷克從最初飛機的概念、系統、到細部製程設計,到成品獲得歐、美、俄認證後銷售的模式才是台灣航太產業目前極度需要取經的地方,

 

台、捷在外交與工業互惠合作才能走得長遠

 

透過引進自身缺乏的產品累積技術含金量其實屢見不鮮,這也是日本身為汽車大國卻選擇引進芬蘭Patria AMV作為下一代輪式裝甲車、巴西已可自製Embraer噴射機卻選擇導入整條Let 410生產線、俄羅斯自己可以造航空母艦卻試圖引進法國製的西北風級兩棲艦。這樣子的例子俯拾即是,推動「國X國造」是正確的政策卻不宜用來作為故步自封的理由,在2020年因為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訪問台灣,中國大陸盛怒之下取消了原本向捷克訂購的30架Let 410客機,恰好台灣目前在海巡署航空隊、空軍專機中隊畢奇1900的人座輕運輸機與離島民航運輸業均有需求的現況下,或有爭取授權在台組裝或是合作開發新機型的空間,台灣與捷克更可在軍工及外交雙贏策略下互蒙其利。

 

※作者從事再生能源事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