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這樣分散海外産能 拜登政府能安心?

烏凌翔 2023年04月18日 07:00:00
台積電20%的海外產能並非全給美國亞歷桑納的TSMC晶圓21廠,美國對於國家安全的焦慮如何緩解,我們還得繼續觀察。(美聯社)

台積電20%的海外產能並非全給美國亞歷桑納的TSMC晶圓21廠,美國對於國家安全的焦慮如何緩解,我們還得繼續觀察。(美聯社)

根據陸續傳出的消息,德國將成為台積電海外生產佈局的下一站,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了,不但廠址選好了,包括Bosch等合資對象也呼之欲出了,雖然「很多國家都希望台積電去設廠」,但是短期內,假設美國+日本+德國的佈局就是台積電分散生産計劃的極限了。那麼,下一個問題是:台積電未來要多快、以什麼比例、分散先進製程産能到美、日、德去?能夠令一直標榜國家安全的美國「安心」嗎?

 

問題其實早有答案:今年1月12日,台積電(TSMC)在台灣舉行了「台積電Q4法說會」-指的是2022年第四季,就透露了配合美國拜登政府重組全球供應鏈大戰略的節奏,總裁魏哲家表示,可能在5年內,28奈米及其下更先進製程技術的海外產能與台灣本地產能之比例,將達到20%與80%。

 

我們無法得知美國的要求或壓力,但是可以從台積電過去兩年多,分散産能的進度,看出一些端倪。我們來回顧一下:

 

2020年5月中,台積電宣佈赴美設廠時表示將使用的是5奈米製程技術。

 

去年(2022)11月,TSMC創辦人張忠謀參加過APEC後的返台的記者會中,公開宣示亞利桑那晶圓21廠將推進為4奈米-仍屬5奈米家族的技術。

 

同年12月初,台積電在Arizona新廠上機典禮中進一步預告,未來將移轉當時自己都尚未量產的3奈米技術到Arizona新廠。同年12月末,TSMC才在台灣台南科學園區晶圓18廠很舉行了3奈米的量產及擴產典禮。

 

看起來,美國對於美國本土缺乏高階晶片製造業的現況,有些焦慮。但,3奈米就滿意了嗎?

 

歐盟前年(2021)3月提出「數位羅盤計劃」,其中關於推動半導體産業的章節,目標明確:2030年,晶片全球市佔率,要從訂計劃時的10%,成長一倍為20%;製程水準,要從歐洲幾大廠熟練的40奈米,跳過7、8個技術節點,推進到台積電現在都還在研發的2奈米製程。

 

德國的晶片大廠Infineon曾回應歐盟,認為歐洲不需要太先進制程技術,能滿足以車用晶片為主的28奈米即可,對於「數位羅盤」,都嗤之為沒有必要。乍聽似乎合理,因為歐洲晶片大廠過去確實以滿足當地汽車、醫療、機械工業等需求為要務。

 

但是,歐洲未來真的只需要成熟製程晶片嗎?

 

「數位羅盤」公佈10個月後,發生了一件大事,好似「讚許」歐盟官僚的遠見,就是延續至今近15個月的俄烏戰爭。交戰的過程向世人證明了精準武器可不只需要28奈米晶片。去年二月初,迫於俄烏戰爭的德國總理蕭茲宣佈,提高軍事開支為1,000億歐元,並且強調要達到GDP的2%,其中晶片産業應可以分到一杯羹,因為沒有晶片就沒有軍備。

 

再細想,事實上,歐洲起步不算晚的電動車與自駕車,也需要先進的高速運算晶片,而且需要量很大;這項産業也與國家安全有關。而軍工産業與汽車産業,都是美國的「民族工業」,悠關霸權地位的維繫,絕不能落後。

 

再看日本。台積電熊本廠一開始也說能製造22/24奈米晶片即可,目的是先培養「失落30年」間所汈零的人才,但是不久即傳出日本也可望升級至16/12奈米。另外,日本振興半導體產業的Rapidus與Leading-edg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enter(LSTC)兩大研發計劃,也以2奈米製程技術為目標,而且時限目標定為2027年就要量産。

 

還有南韓。2021年5月,韓國政府公佈「K半導體戰略」,當時的總統文在寅表示要「透過大規模投資,建設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引領全球的半導體供應鏈」。

 

「K半導體戰略」的要角是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153家企業,規劃未來10年投資510兆韓元(約合新台幣12兆多元),政府扮演協助的角色。三星-不論它現在的3奈米製程有沒有客戶了-也早在研發2奈米製程了。

 

台、日、韓、德/歐都在快跑前進,奔向2奈米製程的目標。美國應該也知道吧?

 

至於所謂「海外產能」如何分配?尚無法預測,魏哲家劃下一刀稱28奈米及以下為「先進晶片」,有可能是為了保留更多未來分配産能的彈性,因為對獨孤求敗的台積電來說,10奈米以下才算先進吧?

 

至於20%的海外產能應該並非全給美國Arizona的TSMC晶圓21廠,美國對於國家安全的焦慮是否就此緩解,我們還得繼續觀察。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