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龍應台提供的正是第2.5種方法

楊量鈞 2023年04月22日 07:00:00
台灣人應該交往的對象不是中國共產黨,而是廣大的中國民眾。(美聯社)

台灣人應該交往的對象不是中國共產黨,而是廣大的中國民眾。(美聯社)

看了近期龍應台女士投稿《紐約時報》的評論,本來有些擔心,心想是否又是一篇反戰文章,但看完後卻感到開心,因為她文章中明顯透露出一個底線:如果「一個更強的霸凌者」(意指中國)入侵台灣,她也贊同台灣抵抗。我相信是一種焦慮促使她寫這篇文章:一種來自台灣社會中逐漸極化,且短期不可逆的緊張關係,以及培育反思與辯論的灰色地帶消失,將被政治表態取代的危機意識。

 

要討論這個複雜議題,不如我們在這裡做個非常好代入的政治模擬:假設有個對自己不懷好意,且正大力鼓吹民族主義的國家,身為小國的自己,應該如何應對?

 

基本上有兩種策略:一種是來硬的,就是你把我當敵人,我也把你當敵人。這非常有效,因為民族主義的核心概念即在區分自己與他者(通常等同於敵人),對方的敵對意識會給本土的民族主義論述帶來合理性;而推行民族主義的領袖將連帶受惠,從而享有更高的國內支持度。

 

第二種策略,則是置之不理,即對方把你當敵人,但你卻告訴他,我沒把你當敵人,倒不如說,你想不想跟我交個朋友?這種行為明顯會壓抑對方民族主義的氣焰,因為如上所提,民族主義的成長需要有敵人的論述,若對方互動起來像一根木頭或一團棉花,實在很難將其聯想為敵人,也難以激起民族主義的熱情。

 

看了上述策略,應該會覺得第二種策略比較合算,但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主義多半是政權刻意培養出來的產物,目的是獲得其帶來的政治利益,即使對方沒有「自己」這號敵人,對方還是可以塑造其他敵人培養民族主義。甚至只要對方想,對方可以說:「即使你是一根木頭,但你被敵人拿來當作工具,所以你也是我們的敵人之一。」

 

考慮到小國的生存之道通常是與他國發展貿易及科研交流,這些交流的概念無非是「各取所需,相互利用」。舉台灣為例,擁有無數前往歐美各國留學的人才,以及銷往世界各地的晶片,正是「被利用」的寫照,因此這種「被敵人拿來做工具」的論述,雖然聽起來荒謬,但確實有其論述空間。

 

所以實務上,雙方關係取決於對方政治領袖的意願,只要對方認為把你視為敵人對自己有利,對方可以設想100種說辭來把你打成敵人。如果這個鄰國就是中國,考量到中國過往對內宣傳的各種名目及手段,我們應該不會懷疑,中國政府有能力將世界上任何國家或任何一個人定義為國家的敵人。

 

然而有沒有嶄新的第三種策略?說來慚愧,似乎沒有。但將上述兩者合併的第2.5種策略也許是最好的方式,在這種策略下,我們願意和鄰國做朋友,但同時做好有朝一日成為敵人的打算,該備戰就要備戰,武器該換新就要換,原因很簡單,幾十年的好朋友都有可能翻臉,更何況是暗潮洶湧的國際政治?但老話一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交朋友要慎選對象」,我們應該交往的對象不是中國共產黨,而是廣大的中國民眾,為了營造形象,中國共產黨的言論普遍是虛假且流於表面的,但中國人民卻截然不同,有許多個性直率,相當講信用也好相處的人,共產黨希望把黨和人民綁在一起,而身在自由台灣的我們,怎麼也可以上了這個當?

 

消除民族主義的最有效作法為:和對方的人民做朋友,當對方認定你是朋友,他們會反過來抵制在他們國家的民族主義,因為他們知道官方的論述不是事實。身為一個小國,與協助自己提升防衛能力,以及大量購買本國產品的國家深入交往,絕對是個合算的選擇,但是和這樣的國家交朋友,不等同於要疏遠與他國「人民」的關係。

 

我喜歡龍應台女士的文章的一點是,她的文章充斥著基層民眾的心聲,讀起來是有溫度的。希望未來不管是民進黨政府或是國民黨政府執政,都能夠更有溫度一點,和人民對話,不要總是以官場的行禮如儀來做為執政的里程碑。最沒溫度的政黨是共產黨,相信現在以及未來都沒人會想接受他們的統治。

 

※作者為歐盟Erasmus戰略暨情報學程碩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