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凌翔:發展半導體 印度開始快跑?

烏凌翔 2023年05月20日 07:00:00
三月中,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造訪印度,簽署半導體與創新夥伴備忘錄。(圖片取自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三月中,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造訪印度,簽署半導體與創新夥伴備忘錄。(圖片取自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全球大國都想要在自己國境內或至少是友好國家範圍內,建立自主的半導體供應鏈,美國、歐盟、中國都在想方設法推進中,印度似乎也在快跑前進,但是它很快進入賽局的機會大嗎?

 

先看一下現狀:印度裔的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主席 Ajit Manocha二月底在印度浦奈(Pune)舉行的「亞洲經濟對話」上,專題演講介紹全球半導體産業的現況,其中一張ppt以世界地圖標明全球在建中的8吋與12吋晶圓廠共有81座,分佈各地,但是,印度境內,一座也沒有!語罷,現場響起一陣嘆息聲。

 

印度浦奈二月舉行的「亞洲經濟對話」研討論。(作者提供)

 

參加過亞洲經濟對話後,我們拜訪印度電子IT部(MEITY),訪問次長Amitesh Kumar Sinha,就在我們訪談前2小時,傳來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訪問印度的新聞,這是他一年內第二次拜會總理莫迪,第二天就要準備主持 G20會議的莫迪,百忙之中接見劉揚偉,顯見他對鴻海在印度可能投資半導體廠一案的重視。但是,那隻靴子始終還是沒有落下來。

 

我問Sinha次長,在印度十天中,不停聽到印度很快、馬上、即將出現第一座晶圓廠的樂觀期待,但一直沒法達陣,究竟問題出在哪兒?Sinha次長沒法正面回答,但也承認他們最近已第三次宣稱晶圓廠建設案即將塵埃落地。

 

不只半導體,還有人工智慧、以及最近印度內閣才批准的國家量子計劃,如果只是線性瀏覽印度這些發展的相關報導,確實會產生印度正在全面蓬勃發展的印象,這份來自歷史悠久文明古國的正能量,十分鼓舞人心,但也不免令人疑惑,印度政府的強烈信心何來呢?

 

人口紅利嗎?聯合國經濟社會部上個月發佈印度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消息。但是人口多不等於生產力強,勞動力的素質必須夠高;人口多也不表示市場大,購買力要強才行。印度在莫迪主政之後,GDP確實明顯提升,但是要發展半導體産業,尤其經營一座晶圓廠,還需要很多週邊配套條件,譬如穩定的電力,純淨的水、氣;遑論 AI與量子等尖端科技産業。

 

如果撇除無法證明的民族性格與文化底蘊等因素,印度的「大國條件」可能是它可以在現今美、中競爭格局中,取得左右逢緣機會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權論的開山掌門學者馬漢(Mahan)十九世紀末就斷言誰能掌握印度洋,誰就能控制亞洲,印度的戰略位置能西扼歐非,東控東亞,阻斷從中東油源通往韓、日、台與東協國家(ASEAN)的航道,確實關鍵。

 

當然,僅靠老天爺賞飯吃是不夠的,國家還得有實力利用這份天賦,尤其進入21世紀後,沒有科技力支援經濟力與國防力,印度連回到冷戰初期不結盟運動的領袖都很難,第三世界的一幫小國也都需要科技産品提升人民福祉,不然連手機都用不上。

 

以上就是莫迪的機遇與挑戰。譬如本文主要關注的半導體,不只期盼台灣,印度也可以向半導體的發源地-美國喊話,而且會有效。於是我們看到:三月中,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造訪印度,簽署半導體與創新夥伴備忘錄(圖2);接著,本月中,印度電子與IT部部長Ashwini Vaishnaw 就親訪美國,希望能落實政府近一年半前宣佈的半導體製造計劃,邀請到真正世界級的晶片巨擘來印度落地。

 

此舉是否能有效推進印度的半導體大計,還要再觀察,但是在美中新冷戰的情勢中,稍稍偏向美國一點,取得一些利益,是可以期待的。

 

小國在G2格局下,常常必須吞下「兩大之間難為小」的苦水,印度好多了,因為它夠大。然而,話又說回來了,僅依賴高超的權術,還是無法建立科技産業的。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