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模糊的外交兩岸立場對台灣是一場災難

陳方隅 2023年05月22日 07:00:00
三份國際性大報,對侯友宜的對中態度就可以排出光譜上的三種不同立場。(攝影:王侑聖)

三份國際性大報,對侯友宜的對中態度就可以排出光譜上的三種不同立場。(攝影:王侑聖)

中國國民黨提名侯友宜為總統候選人,這件事在國際媒體上被報導的方式呈現出非常「多樣化」的報導,侯友宜的形象在不同媒體上面有截然不同的面貌。這反映出的是他一路走來所選擇的策略:從不對重大政策做表態。這種策略還是有可能贏得選舉,畢竟民主政治下的選舉競爭,選的是最被喜愛(或最不被討厭)的人,綜觀全球的選舉,也不乏完全不對重大議題立場表態、僅憑空泛語言而當選的領導者。然而,現今台灣所面對的國際局勢之下,如果人們選出一位避談價值、立場、又釋放出模稜兩可訊號的領導者,將會帶領台灣走向災難。想想看,如果與台灣的關係最密切的幾個夥伴國家,看到台灣的領導人一直都不表態、對事情沒有堅定立場,尤其是在面對中國這樣子重大挑戰的狀況下,其他國家是該怎麼樣來幫助我們呢?別說幫助了,就連最基本的合作恐怕都會很困難。

 

三份報紙顯示侯友宜對中政策光譜上的三種立場

 

先看看看幾個主要大報是怎麼報導侯友宜的,就以對中國立場來說,竟然可以出現截然不同的立場。英國金融時報說”Taiwan opposition picks mayor with cautious China stance for presidential race”,把侯友宜定位成對中國的「謹慎派」,內容大致上是因為侯友宜「反對一國兩制」。在光譜的另一側,紐約時報的報導呈現出兩種立場,一方面說侯友宜是「溫和派」,講說他和中國國民黨很可能會讓中國願意打開溝通的管道、緩和軍事緊張,這是從國民黨一貫的主張出發,認為台灣應該要與中國和談。但報導同時講說侯友宜的外交與國際論述「沉默寡言」,其實就是沒有表態的意思。類似的敘述還有來自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他們的形容是” a former policeman with broad appeal but nebulous views on Beijing”。Nebulous就是模糊與朦朧的意思。

 

光是這三份報紙,對侯友宜的對中態度就可以排出光譜上的三種不同立場:對中國謹慎、對中國模糊、對中國溫和。到底哪個比較正確?或許我們可以說,三種都正確、但也都不正確。例如以金融時報的標準來說,如果僅只是「反對一國兩制」就可以稱為對中國謹慎了嗎?這種標準未免也太過寬鬆,而且這種反對也太過廉價。現在台灣民意有超過八成反對一國兩制(根據陸委會的例行民調),所以反對一國兩制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的。然而,絕大多數人不清楚,現在中國口中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中國國民黨一方面不斷講說要承認九二共識、跟著中國附和一中原則,一方面講說我們要去談判。但重點是中國有可能讓台灣擁有任何不是一國兩制(也就是「被統一」)的選項嗎?國民黨可能有些人反對一國兩制,但卻沒有任何人反對要跟中國談判,甚至許多人都主張我們要附和中國、同意中國的談判前提,如果是這樣的立場,還能稱為「對中國謹慎」嗎?很顯然並不是。

 

如果台灣要走向一個模糊的(甚至是開倒車走向親中的)表態方式,那怎麼可能還會有國家願意跟我們合作?(攝影:王侑聖)

 

紐約時報的報導說侯友宜和國民黨可能會讓中國願意打開溝通管道,這倒是有可能的。畢竟,國民黨的主張就是我們要答應談判的前提,也就是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還有要「反台獨」。在這些事項上,國民黨和中共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就是因為這樣,對台灣的主權危害更是直接。想想看,如果我們繼續再像馬英九時代那樣,承認了「一中原則」,講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國際社會將會怎麼看我們?甚至,像馬英九時代那樣跟中國簽訂備忘錄,承認中國對我們參與國際組織具有安排的權力,那台灣還有任何主權地位可言嗎?侯友宜不想要在這些事情上面表態,再加上他的團隊成員基本上就是中國國民黨的既有團隊(例如新聞報導,他的外交與兩岸主要策士是蘇起),我們就當然必須直接假設他的主張就是中國國民黨的這些主張。那麼我們該想想看,這種以承認中共的條件而換取的「和緩」兩岸關係,真的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和緩」嗎?

 

華爾街日報和紐時的報導當中有很大一部份是談到侯友宜的模糊。其實從國際媒體的角度來看,就跟各國的行政部門官員來看台灣是一樣的,大家都會很想要知道,在美中競爭的格局之下,或者更大一點來看,在民主與獨裁陣營的對峙底下,到底台灣的立場是什麼。當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提出「印太戰略」,清楚定位自己國家與中國關係、以及與印太區域夥伴國家的關係時,如果台灣要走向一個模糊的(甚至是開倒車走向親中的)表態方式,那怎麼可能還會有國家願意跟我們合作?如果台灣自己都不能表達不想要被統一的意志、不能表達自己盡全力保家衛國的決心,而用一切都「好好做事」的模糊態度帶過,那麼其他國家到底還有什麼理由和動機要來幫助我們呢?在不確定性這麼高的狀況下,或許連一些基本的合作計劃都會停止了。

 

沒有主張的總統參選人對台灣很危險

 

也就是說,侯友宜現有的國際與兩岸政策主張(也就是沒有主張),對台灣來說是危險的。一方面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讓人搞不清楚是要做什麼,對盟友國家來說並不能確定到底我們的定位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在推動合作上就會有困難。另一方面,對中國來說,目前侯友宜和整個中國國民黨的論述都是很好操作的。捍衛中華民國、反對一國兩制,但是同時認為要跟中國談判、不要刺激中國,不要做大國的棋子,也就是說對美國是高度懷疑、認為不要這麼靠近。「溫和派」這個形容詞是很奇怪的,當我們不把中國視為威脅、也不認真努力做好防衛的準備時,這樣的「溫和」其實接近於投降派了。

 

侯友宜一直以來都有很好的交際手腕,他很會跟記者交關,長期以來保持非常好的媒體關係。在他主政下,許多重大的治安案件都被輕輕放下,這也是保持高滿意度的原因之一。然而從這次國際媒體的報導形象來看,糊模立場將會帶來非常大的不確定性,不只在面臨重大決擇的時候無法帶領台灣走向正確的方向,更不可能取得盟友與夥伴國家的信任。從不給出任何具體承諾、只有說要好好做事的態度,對台灣來說絕對是個災難。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