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侯郭配、柯郭配的邏輯都過度簡單

李濠仲 2023年06月01日 07:00:00
美國總統參選人挑選副手,多從過去著眼「平衡」發展成尋找「夥伴」,最好的情況就是兩者兼具。(美聯社)

美國總統參選人挑選副手,多從過去著眼「平衡」發展成尋找「夥伴」,最好的情況就是兩者兼具。(美聯社)

美國對自己國家民主選舉研究相當豐富,其中一環節,且特別針對「如何挑選副總統」有不少討論。例如,總統參選人挑選副手的考量,多從過去著眼於背景或意識形態平衡,漸漸演變成尋找功能夥伴,最好的情況,當然就是兩者兼具。但無論怎麼挑,恐怕都不是像現在所喊「侯郭配」、「柯郭配」如此一加一至少等於二那樣單純。

 

例如拜登當初選擇和哈里斯搭檔競選,表面上是基於平衡因素,即哈里斯是女性,族裔為非、印混血,1964年出生,剛巧和拜登的「老白男」互補。但根據陸續披露的消息,哈里斯並不是靠既有條件就通過拜登的「面試」。

 

當時哈里斯的競爭者,另有麻州參議員沃倫、密西根州州長惠特默和前國家安全顧問萊斯,彼此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沃倫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無法呈現族裔多樣性;萊斯外交資歷豐富,但沒有選戰經驗;惠特默的政治理念和拜登最貼近,可惜全國知名度不高。至於哈里斯,她看似一個人就補足了前三者的弱項。

 

不過,一開始拜登對哈里斯同樣有疑問,包括哈里斯到底在自己的家鄉受不受歡迎?以及,哈里斯能否忠於總統。

 

第一個問題,來自於哈里斯強勢的政治性格褒貶參半,如果連「本命區」都沒有足夠優勢,對拜登加分當然不大。其二,哈里斯政治野心很明顯,簇擁者的目的就是拱她當總統,拜登選她當副手,很可能直接將哈里斯培養成自己連任的最大對手。

 

因此,在經過拜登幕僚向每一位潛在競爭者進行訪查(她們本人和周邊人士),最後由拜登逐一詢問,才確認了哈里斯的出線。

 

20世紀初的美國,大多數副總統都屬於平衡用途。例如北方人甘迺迪選總總統,自然挑了一位南方人詹森當副手;南方保守派的卡特選總統,就挑北方自由派的蒙代爾助陣;自由主義的多爾選總統,就選保守派的坎普。諸如此類,但選前的平衡考慮,最終也只是更促使選後副總統一職的權力邊緣化。

 

直到柯林頓以高爾為搭檔,小布希挑選錢尼,歐巴馬搭配拜登,美國總統挑副手的「平衡」考量,才又明顯轉向看重各自外交、行政、科技、國防等專業,而形成一種「夥伴」關係。以結果論,柯林頓、小布希和歐巴馬,確實並不需要副手為其選票加分,他們的副手多半是在當選後才開始發揮作用。另外,川普選擇當初從印第安納州州長卸任的彭斯為副手,應是想借重彭斯的「主場優勢」,但實際上當年川普從頭到尾都是在打「一個人的選戰」。

 

以夥伴為出發,就是為了不讓副手日後再出現「無所事事」的窘況,那尤其有違備位元首的憲政設計。但正副總統競選搭檔的夥伴關係,通常出現在競選民調領先者,又或者至少和對手選情五五波時,任何落後一定程度的總統參選人,也許會想著如何藉由副手人選提振聲勢,不過,時至今日,事實證明「互補」加乘早已不那麼明顯。例如2004年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凱瑞原本寄望搭配年輕的北卡羅萊納州議員愛德華,形成新英格蘭貴族和南方人的結合,結果仍不敵小布希,而成為「硬湊對」的失敗案例。

 

回看台灣,此刻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副手尚未浮現,國民黨則因為侯友宜民調不振,民眾黨的柯文哲尚需相當催票力,於是再又回頭有了「侯郭配」、「柯郭配」的排列聲音,但這些選項既非總統選舉搭檔傳統上所認知的「背景平衡」,也不是「功能夥伴」,而是比較傾向純粹對「反民進黨聯盟」一廂情願的加加減減。如果郭台銘成為副手(無論侯、柯),就能比下賴清德,民眾難道不會好奇,為什麼不乾脆郭台銘選總統就好?

 

從美國近來總統大選,可知現代民主選舉,總統愈來愈會是選戰的唯一核心,副手可以發揮多大功能或背景互補,先決條件是主帥在選戰中的個人基本面。至於拜登當初雖然是從民主黨初選的落敗者找搭檔,卻是經歷了一連串實質審核的過程。要一個原本大幅落後的總統參選人,因為挑了一位副手,民調立刻上升到和對手並駕齊驅,幾乎是沒發生過的事,選舉畢竟還是候選人個人政治力的問題,不是候選人和副手間的數學加減問題。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