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宏專欄:賴清德的民主大聯盟是做什麼用的

陳嘉宏 2023年06月01日 07:02:00
要瞭解賴清德「民主大聯盟」的初心,其實可以從蔡英文的「進步大聯盟」得到線索。這些「大聯盟」的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台灣人對政黨政治深沈的不信任,以及政治人物試圖回應民眾這種不信任的努力。(本報資料照片)

要瞭解賴清德「民主大聯盟」的初心,其實可以從蔡英文的「進步大聯盟」得到線索。這些「大聯盟」的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台灣人對政黨政治深沈的不信任,以及政治人物試圖回應民眾這種不信任的努力。(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要組「民主大聯盟」惹來不少爭議,有人質疑被徵召者「純度不足」,也有人抨擊被推薦者「私德有虧」,這讓人想起8年前的蔡英文在挑戰2016年總統時,她也有一個「進步大聯盟」。

 

「進步大聯盟」其實可以溯源自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這股勢力後來分成兩股力量,其中之一幫助2014年底的柯文哲在首都市長選戰中勝出,其中之二促成時代力量組黨。民進黨當時想方設法要把這股力量引為幫助蔡英文選總統的助力,所以破例讓出三個選民結構並不差的立委選區給時代力量。除此之外,全國73個區域立委仍有許多找不到立委參選人的艱困選區,民進黨想試著結盟非黨籍人士一起投入大選,所謂的「進步大聯盟」於焉產生。

 

所謂「進步」,是要呼應太陽花學運年輕人投身政治所帶來的「進步意識」,但名列「進步大聯盟」就是「進步」嗎?恐怕也未必。當時的「進步大聯盟」其實是來自不同黨派未被提名的二軍或退役人士,三教九流都有。以台北市艱困選區為例,有來自新黨的李慶元、來自國民黨的楊實秋,以及當時還是親民黨籍的黃珊珊。其他還有前國民黨縣長鄭永金(竹縣),曾是國民黨黃復興議員趙正宇(桃園六選區)以及台聯劉國隆(台中五選區)。

 

許多人抱怨賴清德找來的「民主大聯盟」成員與民進黨根本理念不合,但「進步大聯盟」其實也沒好到哪去。楊實秋與民進黨只有一次性合作,從此再無聯絡;李慶元在文山區選完之後,甚至還回歸新黨;黃珊珊選完之後與柯文哲越走越近,甚至在上次台北市長選舉成為民進黨的死敵。更不用說時力的黃國昌後來與民進黨形同陌路宛若仇人對立,現在天天死盯著綠營挖「弊案」。

 

嚴格來說,「進步大聯盟」的選舉成績並不好,除了時代力量當選三席,以及桃園無黨籍趙正宇一席外,最後全軍覆沒。不過,「進步大聯盟」的出現意味著8年前蔡英文首次選總統時,嘗試擴大民進黨社會基礎的努力,不僅是代表年輕勢力的時代力量,連國民黨黃復興,甚至新黨的民代,都是蔡英文選總統時可以結盟的目標,這的確淡化了她的黨派色彩。從蔡英文兩次總統大選的得票數來看,「進步大聯盟」背後的形象工程的確獲得某一部份的成功。儘管,這樣的努力最後還是可能被視為「騙票」。

 

要瞭解賴清德「民主大聯盟」的初心,其實可以從蔡英文的「進步大聯盟」得到線索。這些「大聯盟」的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台灣人對政黨政治深沈的不信任,以及政治人物試圖回應民眾這種不信任的努力。從「民主大聯盟」的概念出發,賴清德最近拋出的「緊急核電應變機制」,其實也是相同的思維脈絡。

 

台灣內部的「擁核」、「反核」之爭已經超過40年,即使曾經歷經過兩次公投,依舊無法定紛止爭。據了解,賴清德陣營對於台灣未來的能源政策是否繼續使用核能的確曾有不同看法,除了明確依公投結果否決核四的可能性以外,方案從延役核二、核三到平時停機,緊急時啟用的方案都有。「緊急核電應變機制」當然會被解讀民進黨的「非核家園」跳票,但這未嘗不是一個回應在野黨訴求,減少中間選民對缺電減碳焦慮的努力。

 

核電如此,統獨也是。從台灣過去70多年的民主實踐,統獨早已不是完全對立的概念;尤其台灣外患當前,這個社會或可應對5%極端派的作亂,但是實在難以承受30%人民長期的疏離與分裂。從民主大聯盟的脈絡出發,除了不到5%的極統派以外,所謂的中華民國(華獨)派,甚至中華民國(未來統)派,其實都有著共同的敵人,也應該被團結這個民主共同體的旗幟之下。

 

台灣是個強敵環伺的危機社會,加上總統選制贏者全拿的設計,使得每一次總統大選都是一次撕裂。從進步大聯盟到民主大聯盟,代表政治人物企圖跨出同溫層的企圖,也顯示他們嘗試縫合社會的用心,在對立的選舉氛圍裡,這樣的政見或可樂觀以對。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