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中型登陸艦─美國「以島制陸」戰略的最後一塊拼圖

紀永添 2023年11月16日 07:00:00
美國海軍海洋系統司令部核定「中型登陸艦」(LSM)的規格需求。(圖片摘自USNI NEWS)

美國海軍海洋系統司令部核定「中型登陸艦」(LSM)的規格需求。(圖片摘自USNI NEWS)

美軍爭議許久的中型登陸艦興建計畫(Landing Ship Medium , LSM),終於跨出了第一步,海軍所屬的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已對合乎條件的廠商發出需求說明書(RFP),確定未來中型登陸艦的大體樣貌。艦體噸位將小於4000噸,長度小於121.92公尺,吃水深度小於3.65公尺,能搭載75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並可運送600噸物資。而這個造艦計畫之所以備受各方質疑,在於美軍可能會暫緩興建長期使用的大型兩棲突擊艦與船塢登陸艦,改以防禦力與運輸量都較為有限的中型登陸艦取代。相較於中國加速興建大型的075型兩棲突擊艦與071型船塢登陸艦,以強化跨越台海與控制南海的能力,美國這種違反直覺的發展,剛好與中國背道而馳。那為什麼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會決定採用中型登陸艦?這背後其實有一套很現實的戰略思維。

 

以分散部署應對中國的威脅

 

美軍評估未來如果與中國爆發衝突,主戰場會在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中,距中國很近,卻離美國很遠,換句話說美軍必需在對中國非常有利的戰場中作戰。解放軍可以利用從陸地起飛的戰機,或從岸際發射的巡弋飛彈、彈道飛彈,大舉打擊這個戰區內的美軍基地,甚至部署在中國沿岸一帶的防空與反艦飛彈,就能威脅美國與其盟邦的戰機與船艦。在這種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美軍認為應該要採取分散部署來降低風險,其中海軍所提出的「分散式海上作戰(DMO)」概念,不再以大型艦隊為主力,改以分散行動、機動靈活的中小型艦隊做為打擊主力。這最明顯的例子是考慮停止興建大型航空母艦,同時加快腳步改裝兩棲突擊艦,使其能搭載F-35B匿蹤戰機,成為輕型閃電航艦,除了能分攤傳統航空母艦打擊群的任務壓力,也能降低戰損風險。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 瀕海戰鬥隊,夏威夷海軍陸戰隊基地進行多用途反裝甲武器系統演習。(圖片摘自Pacific Marines

 

而往往擔任作戰先鋒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從二戰時就在西太平洋浴血苦戰,戰後還長駐琉球,對這種海洋作戰環境並不陌生,也一起提出了「複雜環境下的濱海作戰(LOCE)」戰略。強調以更輕量化的小規模部隊,以機動靈活的特性,快速佔領小型島嶼,藉以限制敵方的活動空間,協助海、空軍取得作戰優勢。在這種全新的戰略指導下,美國海軍陸戰隊針對部隊編成、戰術規劃與武器裝備都做了調整。比如從2020年開始推動的「2030年兵力設計(Force Design 2030)」,就大幅改革海軍陸戰隊的架構,還提出「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的戰術,來配合全新的作戰概念。中型登陸艦就是這種改革下的產物,不只符合輕量化部隊的運輸需求,方便登陸小型島嶼,能滿足美國海軍陸戰隊未來在西太平洋的特殊作戰方式,整體造艦成本還更低。

 

跳躍作戰形成「以島制陸」的優勢

 

簡單來說,這整套戰術就是利用美國海軍陸戰隊強大的三棲機動能力,藉由空中壓制與快速突擊,攻下敵方的小島,並將所佔領的小島,立刻打造成新的前進作戰基地,再利用這個前進作戰基地,佔領下一個敵方島嶼。這種跳躍作戰方式除了兵貴神速,能避免被敵方鎖定攻擊,在佔領一連串小島後,可在小島上迅速部署防空與反艦飛彈,以控制周邊的海、空域。就如同下圍棋一樣,串連成一條防禦線,以阻擾敵方的反擊,甚至利用長程巡弋飛彈,攻擊敵方內陸或沿岸的重要目標,形成「以島制陸」的優勢。一旦美國海軍陸戰隊可以控制敵國濱海地區的小島,取得發動攻擊的墊腳石,美國海、空軍的戰機,就能如入無人之境,徹底壓制對方。但要進行這種機動作戰,現在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太過笨重,也沒有合適武器,必需進行大規模改造。

 

因此「2030年兵力設計」大幅削減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1A1主力戰車與傳統砲兵營,並縮編了部份登陸載具、運輸直升機與武裝攻擊直升機單位,但增加了不少偵察、電戰、通訊、網路與無人機的專業人員。另外還將原有的海軍陸戰遠征隊(MEU),改編為新型的濱海作戰團(MLR),這種新編制的規模更小、更為靈活,雖然縮減人員,卻新增反艦飛彈連、多管火箭連與防空營。這些新單位的共同特點是配備機動性極高的武器系統,可由中型登陸艦運輸,快速登島。特別是在南海這種遍布珊瑚礁島的大陸棚淺水區,吃水較深的大型登陸艦反而不容易活動。美國海軍陸戰隊評估一個濱海作戰團需要9艘中型登陸艦支援,目前已編成了3個濱海作戰團,共需27艘,再加上8艘做為預備與輪替,所以初步預計將會採購35艘的中型登陸艦。

 

美韓海軍陸戰隊進行模擬兩棲攻擊。(圖片摘自Pacific Marines

 

以反艦飛彈連為例,所配備的海軍/陸戰隊遠征艦艇阻絕系統(NMESIS),才剛剛開始服役,是在四輪的聯合輕型戰術載具(JLTV)上,安裝新型的雙聯裝海軍打擊飛彈(NSM),越野性能極佳。海軍打擊飛彈是美國海軍要用來取代魚叉飛彈的最新型反艦武器,射程高達180公里以上,能由中型登陸艦快速運送到已佔領的小島上,封鎖大片海域。同樣以JLTV搭載的陸基戰斧巡弋飛彈,未來也將交付給海軍陸戰隊,可攻擊遠方的陸上目標。多管火箭連則使用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這是M-270履帶型多管火箭的輕量化版本,雖然裝彈量較小,但使用六輪的中型戰術載具(MTV),重量降低了許多,更適合空運與海運。多管火箭連能以火力壓制鄰近島嶼,甚至用射程高達300公里的陸軍戰術飛彈(ATACMS)攻擊大陸沿岸目標。

 

濱海作戰隊將擁有中、高空的攔截能力

 

不過目前濱海作戰團的防空營,仍只有肩射型的刺針短程防空飛彈,防空能力略嫌單薄。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了改善這個問題,之前已投資研發海軍陸戰隊防空整合系統(MADIS)。這套系統也是採用聯合戰術載具,並分為Mk1與Mk2兩種不同構型,Mk1配備刺針防空飛彈、機砲、電戰與光電偵搜系統,負責擊落在低空的空中威脅,而Mk2則擁有雷達、機槍、光電偵搜與無人機反制系統,負責干擾無人機。這套系統一樣擁有機動性高,可由中型登陸艦運輸的優點,可保護小型島嶼的低層空域,以補強防空能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也在測試貨櫃式垂直飛彈發射系統,可用來發射標準-6型防空飛彈。這項技術如果成熟,將能在島嶼上機動部署長程防空飛彈,有機會讓濱海作戰隊的防空營,擁有中、高空的攔截能力,防禦更廣大的空域。

 

M142可由C-17、C-130運輸機搭載至任何前線戰區快速部署。(美國陸軍網站)

 

雖然未來的中型登陸艦,可以將這些機動性很高的武器裝備,快速運到西太平洋的各個島嶼上,讓濱海作戰團發揮最大戰力,但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特別是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本身就有不少歧見。海軍陸戰隊原本希望發展噸位更小的登陸艦,畢竟最有可能爆發衝突的南海地區,退潮時的海水深度非常淺,因此這個計畫一開始被稱為輕型登陸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 , LAW)計畫。但海軍卻持反對意見,希望新型登陸艦的噸位不能太小。原因在於太小的登陸艦除了運輸效率差,最重要的是艦上的防禦系統會非常薄弱,存活率可能更糟糕,反而失去了分散風險的意義。而且小型登陸艦所需的水手人數少,無疑會讓海軍被削減部份員額,這導致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各執己見,在爭論許久後,才協商出雙方都能夠接受的中型登陸艦規格。

 

但不只中型登陸艦有爭議,「2030年兵力設計」與「遠征前進基地作戰」也遭到不少批評,連海軍陸戰隊內部也對削減M1A1主力戰車與砲兵營感到不滿。認為放棄這些重型裝備,將讓海軍陸戰隊不堪一擊,難以阻擋敵方的裝甲部隊,也無法即時投射火力支援第一線作戰單位。反對意見抨擊「遠征前進基地作戰」不切實際,只有在美軍掌握絕對空優時,才有可能執行這種空中跳島戰術。過去美軍主要在地面上跟恐怖份子作戰,能掌握絕對的制空權,但未來如果是跟西太平洋與中國作戰,解放軍在擁有主場優勢下,美國空軍與海軍將很難維持一個安全的空域,讓海軍陸戰隊能從容發動攻勢。更重要的是這一整套戰略都是為抗衡中國而設計,但美國海軍陸戰隊會被派往全球作戰,萬一未來的對手不是中國,這一套改革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中型登陸艦是整套戰略最後一塊拼圖

 

雖然從濱海作戰概念的提出,到編成濱海作戰團,都受到不少批評,為新戰術所研發的武器也受到質疑。但中型登陸艦發出需求說明書,決定要在2025年開工興建,說明這整套「以島制陸」的戰略已徹底成形。過去我們單獨來分析美國海軍陸戰隊的「2030年兵力設計」,討論「複雜環境下的濱海作戰」,辯證「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的可行性,其實都有見樹不見林的問題,因為這整套計畫分開來看有許多缺點與不足,但整合在一起才是全貌,中型登陸艦就是整套戰略的最後一塊拼圖。至於這種全新的作戰模式,能否有效反制中國的反介入戰略,還有待時間驗證。但這幾年南海的情勢快速升溫,中國海警與菲律賓的運補船,屢屢爆發衝突,美國海軍陸戰隊從數年前就積極轉型,以適應南海的作戰環境,的確是有先見之明,方向並沒有錯誤。

 

相較之下,台灣海軍陸戰隊的發展卻極為遲緩,雖然身一個海島國家,擁有許多外島,但在十多年前卻曾考慮裁撤海軍陸戰隊。雖然最後海軍陸戰隊保住兩個旅級單位,也終於購入AAV-7兩棲突擊載具來替換老舊的LVTP-5,但仍有許多武器裝備老舊不足,最重要的是作戰觀念遠遠落後。雖然興建了全新的玉山號船塢運輸艦,立法院也決議要求評估國軍各型直升機在艦上起降的可能性,但最後的結果卻認為,只有海軍的S-70反潛直升機適合在玉山號起降,甚至連AH-1W這款專為美國海軍陸戰隊所設計的武裝攻擊直升機,都不建議在玉山號上起降,等於證明玉山號不具備立體作戰能力,無法利用武裝攻擊直升機提供火力支援,完全跟不上世界潮流。這其實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國軍還想要興建第二艘船塢運輸艦,一定要想辦法解決這個缺點。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