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以不用打芬蘭的冬季戰爭

陳家煜 2023年12月28日 07:00:00
1918年2月,正進行閱兵的芬蘭獵兵部隊。(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1918年2月,正進行閱兵的芬蘭獵兵部隊。(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處在俄羅斯帝國邊上的芬蘭,很像朝鮮半島和中原帝國的關係,不稱臣就不能生存。但弱化的俄羅斯帝國,在沙皇倒台的混亂時期,給了芬蘭獨立的機會,芬蘭大公國於是在1917年取得了獨立的地位,在短暫的內戰後,芬蘭成為了一個民主共和國。但芬蘭還是在俄國的邊上,弱化的俄羅斯帝國,幾年內搖身一變,成了蘇維埃帝國,蘇共總書記史達林變成了新沙皇,芬蘭又成為帝國的侵略目標。

 

1939年,史達林在和希特勒密謀互不侵犯條約的同時,他也在謀劃芬蘭的問題。列寧格勒(舊名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二都之一,也是波羅的海艦隊的總部所在,但地點離邊界太近,史達林始終擔心,如果英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勢力,運用芬蘭的地理位置,部署兵力,只要靠大砲就可以打到列寧格勒,威脅太大。所以史達林給芬蘭下條件,讓蘇聯租借寒口岬(Hanko Cape),並且雙方互換土地,把芬蘭靠近列寧格勒附近的土地,讓給蘇聯。史達林給的條件相當「優惠」,他認為英國「租借」西班牙的直布羅陀是永久,寒口岬這個制守芬蘭灣的重地,蘇聯只要租二十年,他沒有帝國主義者那麼貪心,他的土地交換也是公平的,他沒有要佔芬蘭便宜,只是要保護列寧格勒不受侵略。

 

但芬蘭拒絕了。

 

芬蘭的民主政府,一方面沒有統一的意見,一方面又盼望著和納粹德國的交好,可以取得納粹的保護,所以芬蘭的使節代表,一直沒辦法接受史達林的「優惠」條件。蘇聯的胡蘿蔔後面,當然是有大棍子的。芬蘭不接受,蘇聯只能出兵打芬蘭,不打,這帝國還有臉面嗎?

 

但芬蘭久處壞人身旁,所以很懂自衛之道,一方面談判,一方面也全國總動員,和蘇聯撕破臉的時候,芬蘭已完成動員,所有二十二歲以上的成年男性,都加入軍隊,準備打這場護國戰爭。但四百萬人口的芬蘭,怎麼反抗有一億七千萬人口的蘇聯?這個蘇聯,還剛剛和納粹德國瓜分了波蘭,並且把和芬蘭隔海相望的波羅的海三小國併入勢力範圍。而且希特勒本人,不但把芬蘭讓給蘇聯的勢力範圍,還勸芬蘭接受史達林的「合理」條件。瑞典和其它的西方國家,也和芬蘭表明不會出兵幫忙。所以芬蘭真的是以大衛的姿態,挑戰了蘇聯大巨人。

 

1940年,防守衛普里的芬蘭機槍兵。(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大衛能戰巨人,很大的原因是巨人是外強中乾的體質。史達林在三零年代的大清洗,把紅軍的上、中層軍官幾乎全面處決了,紅軍幹部都是年輕沒有經驗的新人,而把權力全面收攏的史達林,事事親自指揮,但他也沒有現代戰爭的經驗。紅軍十二萬人的軍隊,在1939年11月30日,大軍開往芬蘭邊界,紅軍飛機同時從愛沙尼亞的新軍事基地,起飛空襲赫爾辛基。但大軍馬上陷入泥淖。沒經驗的紅軍指揮官,戰線拉長到超過一千公里,人口稀少的芬蘭,面對這麼長的戰線,採取突襲的作戰方式,配合地形和寒冷的冬天,不正面交鋒,不斷地誘敵深入後,孤立敵軍坦克後再放火燒。紅軍死傷慘重,一天的傷亡近四千人,遠比二戰中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還多,但蘇聯沒有取得任何的突破。

 

無計可施的史達林,在12月28日召開軍事會議,公開徵求志願帶領紅軍打這場戰爭的將軍。基輔軍區的指揮官,後來赫赫有名的年輕將軍鐵木辛哥站出來接任指揮官。鐵木辛哥在1940年2月11日,聚集四十五萬的大軍,對上芬蘭十二萬的軍隊,炮火降下「火牆」,然後大軍集中一點強攻,終於突破芬蘭的防線。芬蘭政府眼看大勢已去,認輸求和,大衛終究還是打不過巨人。

 

這場105天的冬季戰爭,最後總結,芬蘭有近七萬的死傷,而蘇聯有超過四十萬的死傷,但蘇聯取得了芬蘭11%的領土,確保了列寧格勒的安全。芬蘭為了求得獨立的地位,拉了希特勒作保護者,造成日後得加入軸心國的悲劇。

 

這個戰爭是沒有贏家的。蘇聯的苦勝,讓世界看破了紅軍的手腳,和納粹閃電拿下波蘭相比,紅軍簡直是個笑話,連芬蘭都打不下來,還能稱為世界強權嗎?蘇聯在1939-1940間的冬季戰爭,雖然讓紅軍取得了實戰經驗,但也種下了希特勒日後侵略蘇聯的種子,這麼好打的對手,不打嗎?

 

從事後諸葛來看,芬蘭應該早早接受蘇聯的要求,但民主的芬蘭,沒辦法有這種近乎投降一樣的談判結果,非要吃一場敗戰,才願意認清在惡鄰身旁的事實。但芬蘭人不是傻子,不接受史達林的條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俄國人是不可靠的」,當你無條件讓步一點,惡勢力不會就這樣滿足,惡勢力一定會再要更多。只有為主權而戰,才會有小國生存的空間。如果芬蘭在開戰前,就這樣讓步給蘇聯,希特勒也會把芬蘭當成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樣,讓給了蘇聯而葬送了芬蘭的獨立。

 

專攻蘇聯史的學者,Stephen Kotkin寫到這一段時,他說「小國,在殘酷的國際體系,得要有智慧,越小的國家,越要有智慧,尤其是它的地理位置會引來大國的觀注和計算時,特別要有智慧」他認為,芬蘭在道德上是對的,但在地理上是錯的。史達林對芬蘭沒有主權野心,芬蘭以為他們是捷克,怎麼讓步都會被納粹吃掉,所以芬蘭記取教訓不要讓步。但芬蘭搞錯了,芬蘭本來可以主權獨立,而且還能保留中立,但打了冬季戰爭,卻是把中立給丟了,因為芬蘭需要德國的保護,所以只能成為希特勒的爪牙。

 

陣亡的蘇軍屍體與其裝備。(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但Kotkin誤判了,因為他認為這場戰爭是不必要,而且造成多方誤判,所以他把責任歸在芬蘭。Kotkin認為,史達林雖然苦勝,但他的紅軍,沒有納粹認為的那麼差,蘇聯的人多,砲灰多,但教訓也學得足,只要時間拖得久,蘇聯就有翻身的機會,這是希特勒誤判的地方,只看到冬季戰爭的前半,而沒看到後半的結果。如果希特勒沒有誤判,二戰的結果會很不一樣。

 

芬蘭的命運,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台灣。到底台灣面對中國這樣的威脅,要採取的是對抗,還是綏靖?如果台灣像1939年的芬蘭,面對接受通諜或是戰爭的二選一,台灣該怎麼辦?

 

芬蘭人的英勇作戰,獲得邱吉爾的好評,「在生死存亡之際,芬蘭,優越,哦不是,是耀眼的表現,證明了自由的人們可以做到什麼地步。芬蘭人為世人提供的服務無比卓越,他們讓全世界看到紅軍的無能。這幾週在北極圈的作戰,驅散了世人對蘇俄的許多幻想。」

 

但芬蘭人不是只有暴露了共產政權的無能,實際上,芬蘭人的不畏強權,保住了國家獨立的地位,一直到今天。冬季戰爭真正的歷史教訓是,共產政權一直都是現實主義的觀點,只有讓他們怕,他們才不會有侵略的野心。沒有一個蘇共的領導人,不知道冬季戰爭的後果,雖然冷戰時逼迫了芬蘭中立,但蘇聯在1940年後,再沒有對芬蘭有領土野心,因為他們深知侵略芬蘭的代價很高。

 

芬蘭在1940年的難題是,他們除了接受蘇聯的要求外,他們能求援的對象只有納粹德國,而希特勒在1939年,和史達林,雖然是同床異夢,但不是敵人。但台灣不一樣,台灣的盟友是美日同盟,在民主自由的價值上和台灣相同,也在人類的道德理念上相符。希特勒願意保護芬蘭,因為芬蘭提供了戰略地位。美國願意保護台灣,也因為台灣提供了絕佳的戰略地位,只要台美同盟是堅定的,現實主義、實力至上的中國共產黨,也會一如蘇共在1940年後對芬蘭一樣,不敢對台海輕舉妄動。

 

芬蘭在1939年的選擇是「投降」或是「主權獨立」,台灣在2024年也是,但台灣不用打這場冬季戰爭,只要堅定的投給反共的政黨,就可以保持主權獨立,為什麼要投降呢?

 

※本文作者為美國財務學教授。文章經授權,轉載自作者X平台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