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如果馬英九不可信 為什麼能相信侯友宜

陳嘉宏 2024年01月12日 00:00:00
侯友宜宣示將循前總統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的路線,回到國民黨執政時兩岸穩定現狀。圖為侯友宜去年拜會馬英九,讚揚馬執政間,兩岸和平穩定。(圖片取自侯友宜臉書)

侯友宜宣示將循前總統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的路線,回到國民黨執政時兩岸穩定現狀。圖為侯友宜去年拜會馬英九,讚揚馬執政間,兩岸和平穩定。(圖片取自侯友宜臉書)

馬英九接受「德國之聲」訪問,宣稱「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相信習近平」引來軒然大波。其實若細讀馬英九的整篇專訪,最令人震驚的是他公然說道:「如果台灣人民選擇繼續支持民進黨,就必須為大陸的某種行動做好準備。」這話語的背後顯示他把台灣人分成「我群」跟「他群」,不聽他話的人就會承受共產黨的「懲罰」;言語背後不但有幸災樂禍之意,還公然分化台灣社會;更令人咋舌的是,這位曾誓言保護台灣人民的前總統,其實是在對共產黨發出「你可以懲罰台灣」的訊息。

 

由於此番言論可能重擊選情,侯友宜連續兩天公開宣稱「我跟馬英九的意見不一樣」。不一樣嗎?去年五月侯友宜被正式提名之前,可能有些不一樣;正式接受國民黨提名之後,由於民調驟降,深藍背離,侯友宜隨即丟盔棄甲,把當初刻意切割國民黨路線的作法拋諸腦後。他首先接受了先前絕不鬆口的「九二共識」,還不知所云地創了一個「合乎憲法的九二共識」的新名詞;他也學馬英九說:「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然後在總統辯論會場生硬地說出「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馬英九名句。

 

去年七、八月之後,侯友宜民調支持度慢慢趨於穩定,眼見「尊馬」有效,侯友宜越說越起勁,他說,前總統馬英九是(兩岸)最佳代言人,「在這樣的既有經驗下,我會繼續往前走。」八月到日本訪問時說得更露骨:「我將循前總統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的路線,回到國民黨執政時兩岸穩定現狀。」從頭到尾,侯友宜都是拾人牙慧,沒有一句是他發明創造的;等到馬英九言論惹議後,才忙不迭地說:「我跟馬英九不一樣」,但到底哪裡不一樣?

 

其實,馬英九不是一直都「這樣」的。馬在2005年以台北市長身份接下國民黨主席時是國民黨內銳意改革的革新派,為了跟「老國民黨」劃清界線,曾宣示「黨產歸零」(後來根本沒做到)。等到07、08年要選總統時,為了要洗脫「統派色彩」、「外省人原罪」,他罵共產黨更是罵得比誰都大聲。因為中共在當時無情鎮壓西藏,馬英九公開說出抵制北京奧運這種當時民進黨政府都不敢說的言論,所謂「堅決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的報紙廣告,也是這樣來的。

 

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是驚人地相似。時隔16年,國民黨歷經4屆總統大選後,終於又提了侯友宜這位本省籍的總統候選人,然後他也說「台灣未來前途必須由2300 萬人決定」;可見得一個人會不會堅持他的台灣路線本土初衷,與他的省籍毫無關係,而是跟他的黨籍比較有關係。就連侯友宜昨天用「我的任內不會觸及統一問題」為自己辯護的方式也都似曾相識──2012年總統大選之際,馬英九丟出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導致民調大跌,馬就是用「一個架構、兩個前提、三個原則、與四個確保」的「十大保證」,以及「(和平協議)沒有時間表,未來四年也沒機會簽」的說法,向台灣人宣示忠誠。

 

15、20年前的馬英九,為什麼跟現在的馬英九言論口徑截然不同?因為15、20年前的他要選總統、要接受民意的洗禮;而現在的馬英九已是退休之身,可盡情作自己,所以把兩岸關係當鄉愁,想「化獨漸統」。同理,如果馬英九能從15、20年前的言必稱「台灣人意志」,到現在要台灣人「相信習近平」,外界如何能相信侯友宜的「台灣未來前途必須由2300 萬人決定」是真心誠意?

 

選前一天,花那麼長的篇幅討論一位前總統的言論,並非對他特別感興趣,而是因為所謂的「馬英九路線」早已深深地制約左右台灣最大反對黨的兩岸路線。兩位國民黨(前)主席江啟臣、朱立倫都曾想調整九二路線卻未盡其功,宣稱來自「本土」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面對馬英九路線也全然繳械,馬英九面對「德國之聲」的肺腑之言,當然也相當程度代表現階段國民黨人的兩岸路線與台灣前途願景;除非,台灣人再次用選票告訴國民黨:我們不走這樣的路。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