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不必期待中國主動解決超額產能問題

蔡明芳 2024年04月18日 07:00:00
早在美國警告之前,歐盟在2023年10月初即宣佈正式開展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美聯社)

早在美國警告之前,歐盟在2023年10月初即宣佈正式開展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近日訪問中國時,針對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與李強等人進行討論,但葉倫對於產能過剩的說法並未被中國接受。葉倫特別提到,中國國內需求疲軟以及其政府大規模支援電動車、電池和太陽能產品等行業的「過度投資」等議題。事實上,中國產業的產能過剩或供需嚴重失衡會被重視的主要原因,在於當中國內需不足,這些過剩的產能便會在以極低的價格出口到中國以外的市場。

 

早在美國警告之前,歐盟在2023年10月初即宣佈正式開展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本專欄「全球經濟下個課題──中國供給過剩」也已強調超額產能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但是,面對中國的超額產能,中國政府有無誘因降低超額產能,以及美國政府能否對此有具體的政策因應都可以進一步討論。

 

中國政府沒有誘因解決超額產能的問題

 

首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工作報告雖強調持續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是,他也承認中國經濟持續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國際循環存在干擾。」換句話說,若中國要消除產能不足的問題,必須提高國內的有效需求。但是,從中國本月11日所公布的最新消費者物價統計資料顯示,3月CPI年增率為0.1%,遠低於2月CPI年增率0.7%,也低於市場預估的 0.4%。因此,中國經濟存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仍然持續。如果產能過剩的問題無法藉由提升國內有效需求抑制,則大家會好奇中國政府是否會有誘因去協助廠商降低產能。

 

可惜的是,在中國經濟存在通貨緊縮與中國面對美國科技出口管制的情況下,中國廠商一定是往未被管制的產業投資以及增加成熟製程或標準化可量產的產業投資。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是沒有誘因去限制其廠商降低超額產能的。

 

此外,對中國政府而言,中國的超額產能至少還可以降低其就業市場惡化,一旦超額產能受到限制,則中國的就業市場與內需消費將會面對更嚴格的挑戰,這應是中國政府不願意去限制廠商超額產能的原因。

 

跨國合作才可能降低中國超額產能對世界經濟的傷害

 

其次,面對中國超額產能以低價的方式出口到全球市場商,單一國家的貿易政策是難以阻止超額產能對全球經濟的傷害。這是因為,一旦一個產品可以被標準化且量產,則表示具生產能力的廠商或國家應非少數,因此,若僅有美國關心中國低價產品輸美的問題,則在廠商家數多的情況下,實難以影響這些產品低價出口到其他國家。換句話說,美國單方面的政策是無法改變中國產能對其相關產業的傷害。

 

再者,中國產能過剩所衍伸的產品低價傾銷問題也會傷害美國廠商在海外的市場利潤,其除了影響美國國內的就業外,美國受影響產業的海外代工也會受到影響,因此,面對傾銷的產品供應鏈的投資國、被投資國與廠商均會受到傷害。換言之,當一個產品的技術門檻降低且可被大量生產時,單一國家的管制措施已不足以解決產能過剩對全球的傷害,成熟製程的晶片是另一個例子。這是為何葉倫在本月15日參加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春季年會,將聯合歐洲、亞洲與拉丁美洲國家對中國超額產能共同表達疑慮的原因。

 

中國補貼政策與民主國家補貼政策的差異

 

最後,面對美國指控中國大量產業補貼的指控時,許多人常會以近期美國補貼晶片製造商赴美國投資的政策來指出美國政府亦有相同的行為。但是,台灣、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在補貼半導體廠商與中國補貼政策最大的差異在於──補貼金額的透明度。我們可以知道各個民主國家對產業補貼金額的大小,但是,我們不清楚中國補貼金額的多寡。面對中國的超額產能,若世界各國無法合作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則各國的市場將變成中國「去產能」的工具。最終受到傷害的,仍是各自國內的廠商與受雇勞工。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關鍵字: 中國 超額產能 葉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