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債只是基礎建設的成本面,基礎建設對經濟影響的可持續性是效益面。若前瞻計畫的執行可以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讓政府的稅收增加大於債務支出,則該計畫就是可行的。(湯森路透)
立法院將前瞻計畫從8年8800億調整為4年4200億後,行政院於7月11日召開院會,確定第一期(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共1089億元,全數以舉借債務支應並送立法院審議。
整個前瞻計畫除了已被廣為討論的計畫是否具前瞻性外,社會各界對於前瞻計畫內容的擔憂,多集中在可行性評估缺乏,與對債留子孫的擔心。上述的擔憂是重要的,但批評者也很容易流於口號式卻無具體內容的質疑。不管是對可行性評估的質疑或對財政能力的擔憂,都是長期存在台灣已久的老問題。
「缺乏可行性評估」已成制式口號
就可行性評估而言,政府在估計一項建設對於經濟成長或就業的貢獻時,往往利用「模型」推估,模型背後所使用的參數設計則很難避免人為干預。亦即,即使相關部門進行可行性評估,估計的結果可能也會因參數設計改變而受到質疑。
「前瞻計畫」此一評估模型已經為過去許多行政團隊的使用,現在會發生的問題並非新問題。因此,政府既然有心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應該要藉此機會也建立一套可以具說服力評估方式,勿讓「缺乏可行性評估」淪為批評口號。同時,可行性評估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政府部門也應有專人可以與時俱進的修正評估模型,以回應社會期待。
建立良性循環促GDP逐年遞增
除了模型的建構問題外,政府指出「前瞻基礎建設每年提高GDP 0.1個百分點」的說明也引起許多人認為不值得,這是政府應該要說明的。基礎建設該蓋好的第一年或第二年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大概來自於建設本身的支出,隨著建設逐一完成,該建設所可以帶動的周遭經濟活動也會再次對經濟成長有所貢獻,但是,目前的估計結果與上述的經濟良性循環卻有不同。良性循環所代表的是台灣經濟成長率為逐年遞增而非持平的,政府仍應把政策的論述落實到政策執行上以帶動台灣經濟的正向循環。
創造報酬率比擔心債務來的重要
政府運用特別預算來舉債建設是這次前瞻計畫為外界討論最多的,立法院預算中心也已有評估報告。每次政府的擴大支出方案,債留子孫是大家最擔心的。舉債只是基礎建設中的成本面,基礎建設對經濟影響的可持續性是效益面,因此,前述討論的可行性評估或成本效益評估就很重要。亦即,若前瞻計畫的執行可以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讓政府的稅收增加大於債務支出,則該計畫就是可行的。這也表示,前瞻計畫的執行過程與後續管理都是馬虎不得的,這是相關部會必須注意的。
政府應正視貧窮縣市赤字
許多貧窮縣市面臨債務的問題,政府不應直接說沒錢就不必做基礎建設,特別是老年化與少子化的問題,在這些縣市早就發生了,只是因為立委席次愈來愈少而無人關心。面對張花冠縣長所指出的魯蛇地區,若人口繼續外移,基礎建設無法更新,這些縣市的商業活動只會更少,財政將持續陷入惡性循環的窘境。屆時,政府再編預算處理老年化與少子化的問題,將變成自己製造問題後,再說要花錢處理這個國安問題。
從個人的教育投資看前瞻計畫
投資不確定的未來,很多父母都在做;舉債投資未來,許多在學學生早就在做了。國家的前瞻投資與家庭對小孩的教育投資一樣,我們深怕政府誤以為自己認為的前瞻性,就是這個國家的前瞻性。
就如同我們常希望家長不要替小孩選未來一樣,但不少家長仍繼續幫小孩選未來,雖然有許多家長會與小孩溝通自己的未來。我們許多年輕學子高中可能就開始辦理助學貸款到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很多人辦理助學貸款的時候可能也無法對自己的未來有可行性評估,但所有的人選擇繼續投資,或許真怕沒有投資一定沒有機會。雖然政府動則上百億的基礎建設與助學貸款有不小落差,但不可否認,助學貸款仍是多數人不小的財務壓力。
前瞻計畫只是開端
由上述例子可知,政府目前推行前瞻計畫的方式不一定像大家所講得這麼負面,它只是讓台灣的老問題再度浮現。但是,我們希望政府除了要解決上述老問題外,在台灣既有的產業結構下,相關部會也應該想想如下幾件事:
1.台灣需要淘汰產業的退場機制;
2.台灣哪些產業或廠商與目前世界主流趨勢是對接的;
3.如何讓與台灣產業互補的外國企業可以進來,藉由相互交流來讓台灣產業升級;
4.大學與企業應該要有產學合作的實質關係而非形式關係。
在前瞻計畫的基礎下,如果未來的世界會很不一樣,那麼政府未來該做的法規調整一定很多,這是政府存在的目的,也唯有多管齊下,隨時檢討政策與世界主流趨勢的一致性,前瞻計畫才有可能名符其實。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副教授
【延伸閱讀】
【熱門影片推薦】
● 不敵肺癌病魔 當代殭屍電影之父夢中辭世
● 薑是老的辣! 費德勒八度稱霸溫網男單
● 南韓遞橄欖枝 盼與北韓軍事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