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大概是台灣被揭穿前後不一最多的政客,或許只有黃國昌能夠與之比肩,但許多「小草」仍對他深信不疑。(美聯社)
電影《謊言的誕生》 (The Invention of Lying)幻想一個沒有謊言的社會,當男主角Ricky Gervais山窮水盡時來到銀行提款,正好銀行的電腦系統故障,承辦人員問他帳戶餘額,他靈機一動,說出了人類的第一個謊言:虛報自己的帳戶餘額。承辦人員信以為真,等到系統恢復,以為資料錯誤,便修改了他的餘額。此後謊言令男主角無往不利,為所欲為。在一個沒有謊言的社會,謊言就是力量。
不過謊言只有當人們誤將謊言當為真話時,才是力量。代議制民主中,滿嘴謊言的政客只能在一開始獲得支持,一旦遭到揭發,謊言不僅不是力量,還會受到選民唾棄,認為政客背叛選民,而失去選票,如果吸收的新支持者趕不上離去者,就會遭到淘汰。
但在現實中,這種說法似乎過於天真,許多政客即使滿嘴謊言,依舊獲得民眾的支持,而且支持者不會因為政客的謊言遭到揭穿而離去。即使今日資訊傳播速度數十倍於過去,謊言無所遁形,人們常說網路具有記憶,但很多政客依舊毋需為其謊言付出政治代價,民粹政治人物尤其如此。
台灣政界之中,最明顯的是柯文哲。他大概是台灣被揭穿前後不一最多的政客,或許只有黃國昌能夠與之比肩。自2014年首次擔任市長後,網路與媒體就充斥柯文哲「打臉自己」的事蹟,但是被揭穿謊言並不影響柯文哲的支持率。即使無數謊言遭到揭露,他依舊違背誓言,籌組政黨、基金會,並在第二任台北市長任內準備參選總統,最後甚至在總統大選獲得369萬票。為什麼被稱為「小草」的柯文哲支持者對其不離不棄,說謊亦如是,造謠亦如是?
小草對此最常見的反駁是,他們對柯文哲的認知和外界不同。小草不認為柯文哲說謊成性,相反的,在很多小草心中,柯文哲是一個很真的政治人物。
為了比較精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小草對柯文哲的認知開始談起,因為這正是外界與小草的差異之處。為此我們必須知道當我們說真誠和說謊時,我們指得究竟是什麼?如果沒有判別政治人物是否說謊的標準,那麼所有的分析都會淪為各說各話。
讓我們從頭開始,當我們說一個政治人物很真是什麼意思?多數人對所謂的真實(authentic)其實頗有共識,大致就是真的、確實、不假(real、genuine、true)等等,那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一個政治人物是否真實的判斷會南轅北轍?為什麼你的蜜糖卻是我的毒藥?多數人會立刻回答,因為我們的政治偏好不同,是黨派之見導致我們對於事實的認知不同。
不過這種回答方式太過簡略,蒙蔽了過程中很多重要的細節。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人們所謂的真實,往往指的是不同的東西。如同管理學者的研究指出,真實或真誠可能出自個人或組織的表現,也可能出自外部的評價標準,不過很多人使用時並未清楚指涉,導致雞同鴨講式的無效溝通或看似難以解釋的矛盾。
大眾對於人或組織的真實或真誠最普遍的解釋是所謂真實是指內在價值與外在表現的一致性(consistence),這種觀點至少可以回溯到古希臘時期,在啟蒙主義與當代的存在主義,也都可以找到。內外一致是真實,口是心非則是虛假。
問題是選民無法觀察到政治人物的內心,怎麼能夠知道政治人物內在的「真實自我」的價值是否與行為一致?只有等到政治人物被揭露在「台上」與「台下」表現的顯著差異、對不同團體發表不同的政見,企圖「包牌」,或是屢屢以昨日之我打臉今日之我時,選民才能判斷這樣做的政治人物「不真」、「很假」,會「背叛」選民。
對於政治涉入程度比較高的選民而言,真實與否不能僅根據一次報導判斷,而必須是長期觀察而得到的結論,即使這結論與媒體某次醜聞的爆料相反。這對於選民是否支持政治人物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有些研究發現,某個貧民區居民判斷政治人物是否真誠,往往不會根據候選人參選後的宣示,而是平日是否前來拜訪,即使這人可能有醜聞。因此他們對政治人物的判斷,有時會和媒體報導有所差距。
相較於這種強調自我內在價值的觀點,另一種觀點則從外在的角度視之。源自認知科學與社會學,外在角度認為真實或真誠是與某個人或組織與其所屬社會類別規範的一致性(conformity)。
人對事物分類以組織、記憶和溝通訊息,例如我們不需要描述某種水果的所有特徵(顏色、形狀、味道、重量等),而只要用蘋果這個名詞就能順利溝通,節省很多溝通成本。組織則遵循一系列所屬類別的規則和程序行事,例如環保基金會和貿易商的行事規範十分不同,不僅內部成員的自我認知,外界也會用一個組織所屬的類別來形塑期待。舉例來說,不僅社會對於立委與商人的要求與標準不同,對於以清廉自我標榜的政黨和利益團體為導向的政黨的要求與標準也不同。同樣是作家,但是社會對於林清玄出軌和古龍出軌的態度判若雲泥,讀者對於兩人何者比較真誠的認知也大相徑庭。
無論從內在或外在的標準而言,柯文哲從自稱墨綠到兩岸一家親,再到提名連國民黨都不敢用的具中國籍人士擔任不分區立委、從反紅媒倒挺中天、從自我標榜反財團到與財團水乳交融,提名財團為不分區立委與副總統候選人、從抨擊郝龍斌的五大弊案到自身涉入五大弊案、從無證據誣衊他黨貪污到民眾黨百分之百縣市長涉貪、首創總統大選成立公司洗錢等等。這還只是我隨手舉其大者,有人整理出柯文哲各種前後不一的事蹟,洋洋灑灑共74頁,柯文哲絕對是台灣最常說謊、違背自我標榜的價值、善變且最不真誠的政客之一。
既然如此,要如何解釋柯文哲支持者小草認為柯文哲是最真的政治人物?有三種不同的理論解釋:
最簡單的解釋是主張小草是十分特殊的團體,像是問卷資料顯示的群體特徵。例如民調顯示小草的年齡層較低,因此平均教育程度較高;而其他國家的資料顯示,年輕選民對既有政黨的認同程度較低,更可能認同自己是兩大黨之外的獨立選民(如Pew於2021年的調查)。在另一個沃草2021年民調中,民眾黨支持者是國內各政黨中,若台灣遭受軍事攻擊者,最不願承擔保家衛國責任者,甚至超越次高的國民黨甚多;而且儘管民眾黨宣傳疑美論,卻高度支持和美國建立軍事同盟,希望美國為台灣而戰。小草一方面顯現出年輕、高學歷的特徵,對藍綠表現不滿,另一方面小草也處處顯露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特色。這或許和柯文哲表現出的特色有關,例如經常感嘆市長薪水太低、拒絕國內發生災難時首長捐款、佔盡公職利益等各種言行有關,柯文哲一方面為對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提供管道,另一方面也為自私者提供出口。
這種訴諸團體特殊性的方式固然有其價值,可以逐漸拼湊出小草與其他政黨支持者的差異。但是在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作為一種解釋有時又太過簡單,人們很容易為小草不同的行為提供類似的解釋:因為他們是小草!正因為小草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特性,所以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行為。
比如說小草因為在意識形態上受到政治偏好影響太深,所以在認知上無法接受柯文哲的真實情形,而活在虛構的人設中,特別是柯文哲強調的選民銘刻效果(imprinting effect),師法他崇拜的毛澤東對年輕人宣傳,灌輸第一印象的效果猶如政治初戀,可以維持長久人設。即使日後出現和柯文哲人設不同的證據,也很容易拒絕、改寫或忽略這些訊息,以降低心中的認知焦慮。
雖然小草在人口變數上或有不同,但是如果我們要進一步理解小草的心理機制,就不能過分依賴「因為他們是小草」的說法。事實上心理學者研究,無論訊息真實與否,多數人心中運作的機制並無二致。換句話說,即使是依據謊言建構的信念,也與和依據真理建構信念的機制一樣。
這就引到第二種解釋,也就是心理學家發現,謊言只要說出口,有時即使事後矯正也無濟於事,謊言依舊發揮功效,這便是謊言的「持續影響效果」(the 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
一個人如果先接受到一則謊言,之後又收到一則更正訊息,在人的大腦中,並不是如電腦般,用新的更正訊息蓋過、取代舊訊息,而是新舊訊息同時儲存在大腦中等待「喚醒」。新的訊息要改變舊訊息,需要大腦認知到兩則訊息的衝突,同時喚醒兩則訊息,並且能夠加以整合,才能夠改變原先接收的謊言。否則原先的謊言將會持續影響接收者,即使已經收到更正訊息也無濟於事。
要了解為何小草心中的柯文哲人設存在持續影響效果,需要從柯文哲的宣傳策略說起,也就是柯文哲是如何宣傳建構出的虛假的人設,即使被打臉也不改支持者的信仰?
要讓虛假人設能夠不受後來更正訊息的影響,在宣傳上必須遵循兩個十分關鍵的策略:
第一是不斷重複的宣傳。行政首長宣傳政績的困難之一是行政工作牽涉太廣,很多時候涵蓋許多專業知識與大量細節,除非花費大量時間,否則難以為一般民眾理解,因而在宣傳上不得不有所取捨。
這種困難對於缺乏政績的柯文哲更為明顯,但是柯文哲運用巧妙的宣傳,硬是將劣勢扭轉為優勢。首先,在市民「可見」的政績上,必須扭轉任內缺乏重大建設、連捷運建設都停擺的歷任台北市長最差政績,將注意力移轉到其他地方。於是柯文哲再三宣傳拆掉忠孝橋引道的工程,將一個極為普通的拆橋宣傳為了不起的工程成就,甚至謊稱連國際知名的Discovery都前來拍攝紀錄片,後來才被議員揭穿是柯文哲花費500多萬公帑請Discovery拍攝的廣告。
不過這些傳統宣傳政績的方式並不是柯文哲宣傳的精髓。既然政績「產出」乏善可陳,那麼就宣傳「投入」。舉例而言,柯文哲反其道而行,將每日上午7:30分開會作為宣傳重點,不僅十年來反覆在媒體與網路不厭其煩宣傳數千次,甚至印在T恤上出售給支持者。專家或許會認為行政工作千頭百緒,只有對政府事務理解最淺薄的人會將每日7:30開會視為重要政績,但事實上,對多數不求甚解的選民而言,「7:30」成為一個省力且易於記憶的心理線索,將注意力移轉到其象徵的勤奮,而忽略貧瘠的產出。即使日後遇到打臉的更正訊息,也難以取代7:30所代表的意義。
為什麼柯文哲的宣傳有這樣的效果?有幾個原因,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字是「重複宣傳」。具體來說,重複宣傳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這會對於人的認知產生兩種效果:認為接收到訊息是真實的,以及對日後接收到的更正訊息會產生抵抗,讓人無視更正訊息,而依舊堅持原先的認知。
首先,人們容易認為反覆接受的訊息為真,主要有三點理由:(1)人傾向認為熟悉的資訊為真,因為重複的資訊令人覺得熟悉,進而產生好感、增加說服力;(2)曾經接收並處理過的訊息,可以較不費力的從記憶中提取,並熟練地處理,比較容易接受該訊息;(3)人接收到新訊息時,會與過去已知的訊息相比較,當兩者具有內部一致性時,人們傾向認為該訊息為真。這些都是心理學家過去幾十年研究早已經知曉的東西,用在政治宣傳同樣有效。當然這並不是說任何訊息反覆地說一百遍就會被所有人接受,例如「每日7:30上班」=「勤奮」=「勤政」=「有政績」之間的邏輯連結雖然很弱,複雜的思考者能夠輕易一眼看穿,但是宣傳的目的不是說服所有人,而是找到目標觀眾,只要能夠說服對於政治抱持比較簡單態度的支持者,便是有效的宣傳。
重複宣傳不僅能夠讓人容易接受宣傳的政治人物最初的人設,也可以保護這個人設,不容易受到後來打臉資訊的影響,也就是有助於謊言的「持續影響效果」,即使揭穿柯文哲的慣性謊言,支持者仍對他深信不疑。
當先前的謊言已經深入支持者心中時,如果後來的更正訊息要發揮作用,就必須心中同時喚醒兩種訊息,並且加以整合,判斷出先前的訊息是謊言。但是對於重複宣傳而接收的訊息而言,往往因為熟悉度高,可以不費力就從記憶中提取,更正資訊自然無能發揮作用,讓謊言繼續發揮影響力。
另外一種方式則是對資訊來源可信度的影響。人們容易信賴熟悉的資訊來源,進而信任資訊內容。小草除了相信反覆宣傳的政黨與政治人物之外,也受到宣傳影響,對於可能產生更正資訊的來源先種下懷疑的種子,並且可能因為陌生而信任度不高。這樣一來,即使柯文哲說謊被揭穿,小草也會相信柯文哲的反駁,而不是打臉柯文哲的資訊來源。
除此之外,這還與如何宣傳有關。人們是否接受某項訊息,不僅受到理性影響,也受到感性影響,例如研究發現,宣傳訴諸的情感是快樂或憤怒時,能夠降低理性的作用,影響人們對於訊息的接收程度,但是感傷的情感則有反效果。這也是我們見到多數柯文哲的影片都是訴諸快樂或憤怒情感的原因,不過要這樣從行銷角度完整分析柯文哲的宣傳方式會花費太多篇幅,只能留待日後說明。
重複宣傳之外,另外一項重要的策略是為支持者設立思考框架。
為了避免支持者認為柯文哲前後不一、缺乏真誠,柯文哲的策略和其他政治人物不同。傳統理性的做法是透過困難且耗費成本的行動,對外界放出可信的訊號,來證實自己忠於中心思想,因此不會因一兩件事情不符,便導致支持者懷疑。
柯文哲不打算遵循傳統理性,而是從一開始就為支持者設立思考框架,讓支持者相信柯文哲是非典型政治人物,外界對柯文哲充滿誤解,只有支持者能夠真正理解柯文哲。只要出現柯文哲失言或前後不一的情形,包括PTT八卦版在內的所有挺柯粉專,都會立刻以「斷章取義」解釋,找出字句、環境與脈絡的差異,創造一個更大的說法將兩者矛盾的說法統一,說明柯文哲前後並未矛盾。為了證明柯文哲遭到斷章取義,於是成為第一位粉絲熱心記載發言逐字稿的政治人物。
這種做法雖然可以降低支持者認知失調的焦慮,但是卻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智資源解釋如何斷章取義,加上柯文哲前後不一的情形實在太多,逐字稿往往成為柯文哲說謊的證據,而非澄清的來源,最後不得不沒落。有趣的是,柯文哲支持者一方面批評媒體斷章取義,柯文哲卻利用其龐大的媒體聲量不斷創造新議題,讓「斷章取義」成為條件反射,支持者毋需細究其中的差異,降低需要耗費心智資源解釋,只要柯文哲打臉自己,支持者不假思索,立刻歸因於媒體品質的低劣與反對者的惡意。「斷章取義」和「笑死」成為柯文哲支持者的網路標籤。
柯文哲為小草灌輸的另一個思考框架是「藍綠一樣爛」、「垃圾不分藍綠」,這是最有力的宣傳方式,因為其本質是訴諸仇恨的「比爛」思維:即使柯文哲有種種缺點,但是因為藍綠更爛,所以小草還是支持柯文哲。不過這種框架與其說是柯文哲一手打造,毋寧說是相互影響的結果:柯文哲一方面吸收了對藍綠不滿的支持者,另一方面也為支持者塑造藍綠皆惡的想法。
之所以說這是一種思考框架,因為這是一種看似理性實則不理性的思考方式。一個人如果對某個人選或某項政策,因為比較之後,發現藍綠更爛而支持柯文哲,這是一種理性思考的方式。但是柯文哲塑造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簡化思考流程,先讓支持者對藍綠一樣爛深信不疑,那麼只要出現柯文哲說謊等醜行,支持者就會直接進入「因為藍綠更爛,暗中做了更多骯髒事,所以我還是要相信柯文哲」的簡便思考流程,毋需費心針對每項謊言、事實與其他競爭者的比較,而對柯文哲深信不疑。
除了以上這兩種比較微觀的理論,還有第三種比較巨觀理論說明為何小草相信說謊的柯文哲真誠。這種理論不僅能夠解釋過去小草為何支持柯文哲,也能解釋現在小草為何離開柯文哲,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解釋這種理論。
※作者為台大機械系、政大企研所畢業,於法國INSEAD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