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份報告中,我們其實也看到了對美國來說,台灣實有不同於烏克蘭,乃至於以色列等美國友邦的角色意義。(圖片擷取自雷根國防調查)
美國「雷根總統基金會暨研究所」(RRPFI)年度國防調查5日出爐,它主要為呈現美國人在特定全球衝突中的態度,本次適逢川普政府將上台,或可對接下來的不確定性,給出一些觀察方向。例如在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到,美國人絕大多數是希望美軍能更有效威懾中國和俄羅斯等獨裁國家,但對烏克蘭軍援和以色列軍事行動則存在明顯分歧。「台灣」雖被放在報告之末,卻又是少數涵蓋民主、共和兩黨普遍支持的對象。
台灣之所以被列入討論,主要無非近年中國對台灣加大了軍事威嚇,其中,在關於(美國人)是否支持台灣和其他印太國家組成區域防禦聯盟的提問上,台灣得到了很高的支持度(78%)。此外,就「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的假設下,有73%的美國人會因此支持台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同問題的數據比例且高過以往,並有66%支持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58%支持美國擴增在台海地區的軍事部署、56%同意對台灣提供軍事裝備、51%支持建立禁航區,以及48%支持美國派兵協防台灣。除設立禁航區,允許擊落中國軍機和去年比稍降兩個百分點外,其餘比例要不持平,就是略為上升。而最後結語是「美國兩黨(對台)態度已達到一致」。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沒有中國不斷宣稱不放棄武力犯台,以及持續透過軍機出動干擾台海,對更經常把「關稅治國」掛在嘴邊的川普來說,台灣之於美國,或許主要是在貿易逆差的修正,就如同川普勝選後,許多評論關注到的,首先是台灣恐怕也將面臨和其他國家(經濟體)一樣的產品徵收關稅壓力,但重點在於,台美關係無可避免將基於「非貿易問題」而出現緊密互動。上述雷根國防調查報告,就是參考之一。
川普勝選後,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瑞安·哈斯曾為文提到,也許川普和他的顧問團隊未必會遵照過去45年(台美斷交以來)美國對台政策的連貫作為,但基本上卻也不至於偏離「兩岸人民在不使用軍事武力下和平解決分歧」這條路的設定,加上當川普當選,美國交易市場立刻回以走高表現,顯示美國人普遍認為川普的第二任,對經濟和商業活動的期待應是正面的,若以拜登為鑑,則現階段要有助美國經濟,將不只是川普念茲在茲的改變國內政治運作模式,美國之外的區域穩定,也將相當關鍵。瑞安因此認為,川普必然要思考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台灣之間直接而深刻的連結,台海穩定將是重點。
那麼,在台海穩定有助美國經濟的前提下,是誰破壞了和平氛圍?就過去中、台兩方同時對美國的交涉中,中國一方所強調,無非「是台灣領導人逐步推動將台灣從中國永久分離,觸犯中國容忍界線」才導致台海局勢緊張,台灣一方則舉出「是北京不斷透過升級的繞台軍事壓迫」才導致區域不平和。而就過去以來華盛頓官方的認知,很清楚確實是更支持台灣所提的不穩定根源說。且直到目前為止,美方並無任何訊息指向賴清德有何違背台海和平的責任。雷根國防報告等於也間接對上述判斷提出佐證,否則台灣何以在面對中國軍事壓迫議題中,得到民主、共和兩黨,以及絕大多數美國人的支持。
不過,雖然從雷根國防調查可看到美國(人)對台態度的積極面,但當論及烏俄戰爭,今天支持美國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比例,卻已降至55%(戰爭之初曾高達七成民意支持美國軍援烏克蘭),且多數認為最終應以談判結束戰爭(尤其關於烏克蘭或以被迫讓出土地換取和平,已有不少討論),則中國必然會擷取並放大這一環節,將之轉換成「疑美論」的劇情基礎,以削弱台灣人對未來防禦的信心。從烏俄戰爭陷入僵局,我們早從中國的大外宣,看到諸多關於美國在援烏上已經筋疲力盡的宣傳,且很清楚,它同時也一併暗示美國亦將缺乏保衛台灣的能力和決心。不過,這又刺激出為數不少「台灣不是烏克蘭」的論述出現。可以想見,中國會怎樣利用這份「雷根國防調查」對付台灣,但同樣的,從這份報告,對美國來說,我們其實也看到了台灣實有不同於烏克蘭,乃至於以色列等美國友邦的角色意義。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