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基金會邀請代表中共立場的共青團成員,真有辦法讓台灣人了解中國人嗎?(攝影:王侑聖)
由馬英九基金會邀請的中國參訪團在台灣經歷了九天八夜的行程後,在12月5日返回中國。雖然作為東道主的馬英九基金會事前對這趟「交流之旅」保持著緩解兩岸緊張關係的信心,但結果卻並非如此,爭議在參訪團在台灣落地後就一直如影隨形。
早在參訪團來台的前一天,便有媒體報導其大多成員具有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身份,而馬英九基金會事後回應也未否定這點。不過這起爆料在起初並未引起過多討論,直到訪團成員在受訪時,稱呼在世界棒球12強賽奪冠的「台灣」隊為「中國台北」隊時,國內輿論才正式引爆。
為什麼台灣人會如此憤怒呢?先來回顧一下長期追蹤台灣國族認同的政大選研中心研究,該中心最新研究指出,在2024年6月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認同比例已來到64.3%,反之中國人的認同比例僅有3%。而在其他的民間調查機構,如:台灣民意基金會,其所作出的民調,台灣人的認同比例更高達七成,雖然數據上有些差異,但整體已顯示台灣人認同的高漲與中國人認同的驟降是穩定且不可逆的趨勢。
然而,由於受到中國在國際上的打壓,台灣遲遲未能完成建構國家的最後一步,在國際賽事僅能用四不像的「中華台北」參賽,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當台灣球員陳傑憲在12強冠軍賽轟出全壘打,於胸前框出那個在球衣上不存在的「Taiwan」時,會在國內引起如此廣泛共鳴的原因。
但來到台灣參訪的中國學生卻不採用保有模糊空間的中華隊,而是使用「中國台北」來稱呼奪冠的台灣隊。參訪團也因此在台大遭遇了這趟旅程的第一次抗議,其中之一的口號就是「這裡不是中國台北」。這絕非如蕭旭岑所稱是來自綠營的鼓動,而是台灣認同與大中華主義互相衝突所自然產生的結果。
而更糟糕的是,同一時間,中國媒體報導訪問團參訪中山女高時所用的「盤絲洞」、「馬龍臉色發白」等字句傳到台灣後,更讓整個參訪團的爭議升高。中山女高的家長會也為此發了一篇聲明稿,向馬英九基金會抗議,不該讓學生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面對此爭議,蕭旭岑卻面不改色將所有的質疑聲浪指控是本土政黨的莫名抹黑,且錯在台灣人身上。到此為止,筆者能夠斷言,不論馬英九基金會對這趟參訪抱有怎樣的意圖,都已經功虧一簣,因為參訪團所帶來的並非是對台灣的尊重,而是對台灣人的羞辱。
這就回到交流的本質,所謂交流,應是建立在雙方都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完滿,但從這次參訪中就能感受到中方並沒有要尊重台灣的意思,更別提中國政府在中生參訪期間,依舊未停止派遣共機共艦擾台,甚至在其返國後,還要發起對台軍演。在這種不對等、帶有政治意圖情狀下進行的互動,都不過是以交流之名,所包裝的統戰行動而已。
何況馬英九基金會口口聲聲說要讓台灣人真正理解中國,卻只邀請代表中共立場的共青團成員,真的有辦法讓台灣人了解中國人嗎?為什麼基金會不邀請那些在白紙運動中抗議的中國青年,或是六四事件的受難者家屬來交流呢?邀請他們來台不只能讓台灣人知曉中共暴政的樣貌,更能讓台灣人瞭解原來不是所有中國人都是小粉紅,這豈不是美事一樁?
筆者認為,若是馬英九基金會無意呈現中國社會在中共統治下的面貌,只想把北京外宣裡的烏托邦幻象搬到台灣,甚至誘騙台灣人相信這種神話,那這種交流,我們不要也罷。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