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的民主與「重利輕義」:華語資訊環境中的美國選舉

楊光舜 2024年12月10日 07:00:00
就像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廚房辯論」,美中之間一場新的政治體制之爭也正在浮現。(美聯社)

就像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廚房辯論」,美中之間一場新的政治體制之爭也正在浮現。(美聯社)

美國在全球事務中舉足輕重,使其選舉成為世界焦點,形塑了美國政治的未來,也影響了國際格局。在華語世界中,台灣作為民主後進者,始終密切觀察美國的民主實踐,並在關注美國歷次選舉時評估美國對台支持的力道。於此同時,中國作為美國在地緣政治上主要的競爭對手,也在美國選舉期間積極推展其政治議程。是以,透過華語資訊環境中與美國選舉相關的討論,可窺見華語世界對美國的主流觀感以及對美國民主的態度。

 

觀察這些討論可發現,美國內部對政策優先順序的關注,與外部觀察者的觀感之間有所落差。中國媒體為了推動中國的政治議程,經常強調美國民主的弊病,將美國形容為是「重利輕義」的國家。美國政治人物在選舉期間的言行,也經常成為資訊操弄的重要素材。

 

華語資訊環境中關於美國選舉的獨特觀點

 

位於台北的公民團體「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在一份報告中分析了自2021年4月至2024年7月期間華語資訊環境中與美國選舉有關的討論。該研究指出,美國選舉在華語資訊環境中在三個時段格外受到關注:2022年11月的期中選舉、2024年1至3月的總統初選、以及2024年6至7月一系列的選舉相關事件。這些事件包括了川普與拜登的首次總統辯論、川普遇襲、川普在《彭博商業周刊》的專訪,以及拜登退選。一如美國民調中所揭示的,經濟議題是在台灣人(Facebook、台灣新聞媒體、YouTube)及中國人(中共官媒、微博、抖音)常用網路平台上的熱門話題。

 

然而IORG的研究也指出,華語資訊環境中較常出現的是外交及國際事務等議題,而非墮胎、犯罪、健保、種族、及氣候變遷等美國選民更關心的國內議題。這與美國選民的政策優先順序大異其趣。這也顯示國外的觀點與其關注國內議題,會更強調外交、戰爭、貿易等國際議題。此外,針對美國選舉的華語討論似乎呈現出某種意識型態傾向。經濟、移民、犯罪、及外交等經常被保守派選民特別關注的議題,在華語資訊環境中會比墮胎及健保等自由派選民更重視的議題更被突顯。未來研究或可關注華語使用者是否更關心保守派議題這個問題。

 

混亂的美國民主

 

將美國民主形容為「混亂」,是與美國選舉相關的華語討論中一個常見主題。IORG的報告指出,「民粹主義」及「政治暴力」等主題經常出現在這些討論中。在台灣資訊環境中,美國的選舉制度是一大關注焦點。但在中國文本中則強調美國選舉中的金權政治及社會分裂等議題。

 

這些議題呼應了中國長期針對「美式民主」的批評。自從胡錦濤提出「制度自信」的概念後,其繼任者習近平及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且將西方民主形容為腐敗、無效、缺乏代表性、混亂、且分裂。美國政治人物及其金主的掛鉤進一步支持了這項敘事,把美國民主貶為被利益團體菁英所把持,而非為公益服務。

 

透過強調民粹政治人物使用極化言詞爭取選票,以及突顯美國社會深刻的社會矛盾及政治暴力問題,中共也提出「美國不民主」的說法。諸如2021年1月6日國會暴動事件以及川普遇襲等事件都成了這項說法的例證。

 

重利輕義

 

在華語資訊環境中另一項美國選舉相關的常見敘事是美國及其政治人物「重利輕義」。此觀點指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競爭以及對台灣的支持,純粹是基於國家利益考量,亦即美國對中國打「台灣牌」,而非是出於對台美共同民主價值的承諾。這項敘事暗示美國會將台灣視作「棋子」般剝削毀滅台灣、甚或拋棄台灣,只要這些作法有利其國家利益。

 

中國官方將中共體制形容為關懷人民福祉,「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的說法,以對比「以黨派政治利益為中心」的美國選舉政治。(美聯社)

 

在個人或政黨層次,該敘事指美國政治人物對台灣的支持是出於選舉或私人利益動機。這種觀感在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及麥卡錫(Kevin McCarthy)等人宣佈訪台計劃時甚囂塵上,因為這些行為被視為是政治掛帥而非出於原則。交易型的言論則會更加強化這種敘事。川普指台灣「應給美國繳保護費」,以及共和黨總統初選參選人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提議要在美國「取得半導體獨立前」保衛台灣等說法都是顯例。

 

IORG的報告也指出,台灣及中國的資訊環境中對「利益」及「價值」的使用偏好大異其趣。在台灣的美國選舉相關討論中側重「民主價值」及「民主同盟」等用語,突顯了民主國家間的共同理想及團結。相對地,「私人利益」及「政黨利益」等用語在中國資訊環境中與美國選舉相關的論述中十分常見,反映了美國政治中自利的面向。這項特點也合乎中國官方將中共體制形容為關懷人民福祉,「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的說法,以對比「以黨派政治利益為中心」的美國選舉政治。

 

美國政治人物言行的衝擊

 

從表面上來看,中國官員一向對美國選舉維持中立立場,在遭到美國政治人物指控介入美國選舉時尤其如此。例如2018年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即駁斥川普稱中國干涉美國期中選舉的說法。然而中方時常批評美國政治人物在競選時「拿中國說事」或干涉中國「內部事務」。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在2020年競選總統時即聲明,若當選總統不會「坐視」中國入侵台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此回應「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無權干涉」。

 

儘管華語資訊環境未必對共和黨或民主黨及其政治人物展現明顯偏好,這些政治人物的爭議及弱點卻經常被放大,藉以強調美國民主的缺陷。IORG的報告指出,川普的個性及官司,以及拜登的年齡及治理能力,都是針對總統候選人的華語討論中常被提及的重點。相對而言,候選人的特定政策立場則較少被關注。

 

中國官媒有時會為了推動其政治議程而放大美國政治人物的言行。例如IORG的研究即發現,裴洛西議長在2022年訪台在中國官媒上即成為熱議話題,但在其他華語平台上卻看不到相同等級的報導強度。中共官方喉舌如《人民日報》批評裴洛西訪台是為了在期中選舉前獲得「政治加分」的伎倆。在2024年6到7月也看得到,川普接受《彭博商業周刊》的專訪在中國官媒上成為最為熱議的話題,但在其他平台上則更關注川普遇襲及拜登退選等事件。在專訪中,川普直指台灣奪走了美國半導體生意,台灣也該付費給美國以獲得保護,但卻不承諾要派兵防衛台灣。種種案例可見,中共會選擇性放大美國選舉議題以將美國形容為是「以台制華」,甚或散播疑美論。

 

結論

 

美國建國先賢稱美國民主是一場「實驗」,並承認其可能的美中不足之處。但就像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廚房辯論」,美中之間一場新的政治體制之爭也正在浮現。美國等民主國家批評中國沒有民主且迫害人權,中共也會在這場意識型態之爭中重拾蘇聯時代的「那又怎麼說(whataboutism)論述藉以反駁。為了突顯中共的制度「優勢」,中國大外宣經常批評西方民主價值,並指出美國政治中的混亂及「重利輕義」。這些真假混雜的敘事在華語世界中傳播,在台灣這個美中競爭的前線尤其如此。是以民主國家需對這些敘事格外警惕,以免被煽動反美、反西方情緒。


※ 本文刊於12月4日《骨牌理論》(Domino Theory)雜誌「Chaotic Democracy and ‘Interests Over Values’: American Elections in the Chinese-Languag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連結)。作者為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研究員及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創辦人。

關鍵字: 美國大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