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專欄:社群媒體「16禁」──澳洲首開先河或步入迷途?

羅世宏 2024年12月14日 05:30:00
澳洲的社群媒體禁令可能改變青少年未來成年後的使用習慣,將對科技公司的長期發展構成挑戰。(資料照片/美聯社)

澳洲的社群媒體禁令可能改變青少年未來成年後的使用習慣,將對科技公司的長期發展構成挑戰。(資料照片/美聯社)

繼三年前的《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完成立法,澳洲最近又再度領先全球制定新的數位監理法規。日前(11月28日),澳洲國會通過修訂《2021年線上安全法》,新增「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Social Media Minimum Age)相關條款,成為全球首個立法禁止1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國家。

 

法案的執行細節將由澳洲電子安全政委(eSafety Commissioner)負責制定,最遲於2025年底正式生效。其中,符合「低風險服務」(low-risk services)條件的平臺可獲得豁免,但具體標準尚未確定。目前確定的是,YouTube因其教育性質和無需帳戶即可訪問的特點,被排除在規範之外。同樣地,遊戲與即時通訊平台如Discord,也未納入法律禁止範圍。

 

這項禁令主要針對以社交互動為核心的平台,包括Facebook、Instagram、X(原Twitter)、Snapchat和TikTok等,屆時,違規登入使用這些社群媒體的青少年與家長不會受懲罰,但平台必須承擔全部法律責任,違法讓16歲以下青少年登入使用的平台業者將面臨最高5,000萬澳幣的罰款。

 

然而,「社交」與否的區分引起爭議,因為它的定義模糊,而且可能導致類似平台處於競爭上的不平等地位,例如「16禁」適用TikTok,卻不適用YouTube。

 

「16禁」適用TikTok,卻不適用YouTube。(取自Freepik)

 

「社群媒體禁令」:支持者為何支持?

 

澳洲政府的這項法案,旨在保護青少年免受社群媒體帶來的心理健康風險,例如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和有害內容。研究顯示,長時間使用社群媒體可能導致青少年專注力下降、自尊心受損,並伴隨更高的焦慮與憂鬱風險。

 

這項新政策獲得民意支持,YouGov的調查顯示,77%的澳洲民眾贊成這項禁令。澳洲不少家長分享自身經歷,例如孩子因網路霸凌而受害,甚至出現自殘行為。這些真實案例也成為推動法案的重要動力之一。

 

此外,澳洲推動這項禁令還有更深層的社會脈絡。近年來,隨著數位科技普及,青少年接觸網路的年齡越來越低。這不僅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也重新定義童年的當代意涵。

 

美國暢銷書《失控的焦慮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一書作者指出,Z世代是首批在智慧手機與社交媒體普及後成長的世代,其心理健康問題迅速惡化,包括焦慮、抑鬱、自殘行為與社交孤立等現象,特別是少女受到的影響尤為顯著。作者將心理健康危機歸因於兩大趨勢:父母在現實世界中過度保護孩子,以及在虛擬世界中對其保護不足。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禁止16歲以下兒童使用社交媒體、推廣學校禁用手機、鼓勵實體互動與遊戲等。這些主張在澳洲得到的廣泛共鳴。

 

支持者也指出,禁令另一目的是為了遏止「大腦腐蝕」(brain rot)現象。此一現象在頻繁使用短影音平台的青少年群體當中特別突出,如TikTok。短影音通常設計為15至60秒的高刺激內容,用戶不斷滑動以追求即時的多巴胺回饋(dopamine feedback),並因此逐漸弱化深度思考與記憶力。

 

長期下來,青少年可能出現專注力下降、創造力減弱等問題。然而,批評者認為,單靠禁令並不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反而可能讓青少年轉向更危險的灰色地帶,如匿名的「暗網」(dark web)或私人聊天室。專家建議,除了實施禁令,政府與教育機構還需加強數位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建立自律與批判思考能力。

 

反對聲浪:少數群體與隱私的雙重風險

 

儘管支持者認為該禁令是必要措施,反對者強調禁令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此禁令可能讓偏鄉、性少數(LGBTQ+)、移民家庭或性別認同不安的青少年失去社群聯繫,進一步加劇其社會孤立感。一些性少數青少年過往透過社群平台尋求同儕支持,若失去這些機會,可能影響心理健康。

 

除了性少數群體,偏鄉地區和弱勢家庭的青少年也可能受到禁令的負面影響。在資源有限的地區,社群媒體常常成為青少年與外界接觸的重要橋樑。他們可以透過這些平台獲取教育機會、學習新技能,甚至參與公益項目。同時,一些家庭功能失調的孩子也相當依賴社群媒體來尋求支持。

 

根據BBC的報導,超過100名澳洲學者批評禁令是「太過粗糙的工具」(too blunt an instrument),且違背聯合國呼籲提供「安全數位環境」的建議。數位行為專家喬安妮·奧蘭多(Joanne Orlando)即認為該禁令無法解決問題,應該透過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數位素養,讓他們學會如何批判性地使用社群媒體。

 

此外,隱私與數位自由也成為爭議焦點。為了實現年齡驗證(age verification),政府可能採用生物辨識(biometric identification)技術或身份證件,都涉及大量個資收集,且無法杜絕個資數據外洩與國家監控的風險。

 

科技巨頭的反應

 

澳洲推行的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禁令引起廣泛爭議。儘管澳洲青少年在全球社群媒體用戶中所佔比例不高(例如,2023年澳洲18歲以下人口約570萬,Facebook的全球月活躍用戶達30億),但該禁令成為其他國家仿效的先例,令科技公司憂心忡忡。科技公司擔心,澳洲禁令可能導致「法規外溢效應」(regulatory spillover),平台將面臨更嚴苛的監管壓力。TikTok和X平台指出,該法案侵犯青少年言論自由及獲取資訊的權利,馬斯克甚至批評該法案是澳洲政府控制人民近用網路的「後門手段」(a backdoor way to control access to the internet)。

 

Meta和Google等科技巨頭批評,該法案「倉促且無效」,呼籲延後實施,並主張應先完成年齡驗證技術的試驗,以避免在執行過程中因技術不完善而引發問題。

 

該法案在執行細節上也存在著模糊地帶,例如如何定義社群媒體平台及如何進行年齡驗證。再者,由於該法案並未強制要求用戶提供身份證明,預料將增加法遵難度。雖然年齡驗證或可依賴人工智慧(AI)技術,但準確性難免存在種族偏差,並進一步引發公平性爭議。

 

雖然1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用戶對社交媒體平台廣告收入的貢獻比率仍低,禁令短期內對科技公司營收的影響有限,但此禁令可能改變他們未來成年後的使用習慣,對科技公司的長期發展構成挑戰。

 

Meta和Google等科技巨頭批評澳洲社群媒體禁令倉促且無效,呼籲延後實施。(資料照片/美聯社)

 

全球數位治理的共同難題

 

澳洲的政策為全球數位治理(digital governance)提供了新的路徑。法國的類似法案試圖透過家長同意限制15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但虛擬私人網路(VPN)等技術讓許多年輕人輕鬆繞過規範。根據BBC的報導,英國的《線上安全法案》(Online Safety Act, OSA)載明「數位照護義務」(Digital Duty of Care),要求數位平台主動保護所有用戶的安全,而非僅限於青少年群體。這些經驗顯示,單靠禁令可能不足以應對數位健康危機。成功的數位治理應結合限制措施、教育推廣與技術創新,並透過國際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數位生態系統。

 

此外,兒童保護機構如英國全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NSPCC)指出,澳洲禁令是弊大於利的「倒退」作法(a retrograde step)。他們主張,與其全面禁止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不如責成平台改善內容,並創造更安全的數位環境。

 

澳洲《線上安全法》此次新增訂的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象徵數位監理的一次新嘗試。無論這項禁令能否落實,如何建立一個既能有效保護兒童青少年,又能兼顧隱私保護與網路自由的政策框架,從而建構一個健康、安全且公平的數位環境,將是各國數位監理政策面對的共同挑戰。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關鍵字: 澳洲 社群媒體 16禁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