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拋出兩岸新論述,主張「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其實是一場徒勞。(攝影:王侑聖)
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拋出兩岸新論述,主張「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並稱這種「分治而不分立」是兩岸現階段化解對立、打開僵局、創造和平契機的最務實作法。王金平此說,其實與馬英九在任時說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符合符節。只是,馬英九的說法還停留在「互不承認主權」的階段,但王金平的說法其實已經進入到「主權同一」的階段。從這個角度來看,王的新論述其實比起當年的馬英九更退步。
要驗證王金平的說法可不可行其實很簡單,如果兩岸的主權真的「同而不分」,有什麼道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中華民國的記者卻連進聯合國採訪都不可得?如果兩岸主權可以在「一個中國」下難分難捨,那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准它的邦交國承認中華民國?甚至還無所不用其極地挖角策反ROC所剩寥寥無幾的邦交國?
主權至高無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不可能分割,這是所有政治學與憲法學上的ABC。從1949年「播遷」來台,中華民國已經在台灣獨立自主地存在75年了;就算兩岸之間真的存在一個「待統一」的中國,那前提也是PRC與ROC各自必須承認彼此獨立地存在,一如分裂國家裡的兩德模式與兩韓模式一樣,豈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並列共存的道理?
兩岸政府從90年代開始進行兩岸事務性協商,翻讀當年兩岸兩會之間的文書往返與發言紀錄就知道,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念茲在茲的一件事就是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即使馬英九2008年後重返執政後以九二共識為名開啟兩岸互動,他也從來不敢拋棄中華民國主權與對岸政府進入政治談判。因為,「中華民國主權獨立」正是2300萬台灣人共同的底線,放棄這底線,就不再有主權的護佑,台灣人所擁有的民主自由生活方式也將不復存在。
只是,這一切從2016年國民黨失去政權後發生變化。卸任總統後的馬英九不再受民意牽制,開始積極推動「化獨漸統」,他在面對兩岸事務已經絕口不再提「中華民國主權獨立」,更遑論談到「2300萬台灣人的共同意志」。他於今年4月與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面時公開指稱:「兩岸在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其用字遣詞已經與昔日的中共中央台辦一模一樣,可以說是完全出賣了昔日國民黨的兩岸立場。
馬英九如此,令人意外的是,連號稱是「國民黨本土派」王金平居然以為可以透過「去主權」的方式來換得兩岸的溝通與交流,這不能不說共產黨長期以來對台灣人切香腸式的洗腦策略與統戰作為實在相當成功。王金平千里送鵝毛,對共產黨而言,就算王已不在任,無法對台灣民心起實質積極的影響,也至少能達到營造輿論,並進一步孤立賴清德政府的作用。
兩岸交流的障礙在於共產黨昧於現實的內戰史觀,兩岸交流的關鍵在於共產黨打算怎麼面對中華民國。台灣政治的現況是,民進黨早已放棄台獨黨綱式的獨立建國,慢慢走向「兩個中國」;國民黨則是在長期在野後,逐漸失去與台灣社會的連結,竟然從昔日捍衛中華民國的立場,走向兩岸統合一個中國的死胡同。這是台灣現階段的基本政治架構,也將主導未來紅藍綠三黨的鬥爭方向。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