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短期內不太可能切斷台灣四周的通道實現「封鎖」,反而是以強化海上檢查為由,實行特別登船檢查的變相「隔離」。(中國南寧號/圖片取自微博)
近日臺北市與上海市之間的「雙城論壇」結束,訪問團帶著統戰成果回程,徒留台灣朝野陷入政爭相持不下,中共高層在澳門則是進一步大肆宣示「一國兩制」和港澳回歸,彷彿唱和上海團訪台的政治勝利。就在同一時間, 202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下稱中國軍力報告)於12月18日公開,再次提醒世人注意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目的。對於缺乏政治互信的兩岸而言,更不能忽視二元辯證的軟硬兩手是中共鬥爭的基底思維。
回顧美國國防部的《中國軍力報告》歷程,相關法源來自於1999年通過的2000 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報告的架構歷經2009年與2019年兩次較大規模的改動,目前最新的版本結構著重於「如何理解中國的戰略」、「中國的軍力投射能力」、「周邊區域作戰與活動」,以及「部隊現代化的資源和技術」。
2020年之後的《中國軍力報告》新增「不斷增長的全球影響力」,顯示美國已注意到中國的軍事力量造成的全球性挑戰。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之後新增本文後的專題五篇,內容包括:解放軍的自我評估、中國對俄國發動戰爭的支持、戰略威懾體系、招募與人事管理,以及國際安全環境。
今年的《中國軍力報告》則是重於核武與戰略威懾、台海問題、海軍和全球投射能力、軍民融合、太空與資訊戰,以及軍事現代化的檢討,較往年更加重視軍政與軍民之間的跨領域研究,在實證科學之外也重視社會科學的本質性問題,不僅止於「灰色地帶衝突」的戰略層次問題,反映著近年來解放軍研究更為科學化的趨勢。
《中國軍力報告》是基於美國對中國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所撰寫的研究報告,其研究立場是從美國的現象世界理解中國軍力的本質,因此這是一份基於大國競爭的世界觀所撰寫的報告。其宏觀性的視域與重視整體性的架構,是為了美國應對國際秩序與權力結構變化的「廟算」,因此美國更為關注中國的核武與威懾能力、全球軍事存在的影響、太空與資訊能力,以及軍民融合領域,尤其是中國如何運用整體國力發揮技術與資本的力量,將其運用於軍事領域,也就是所謂軍事現代化的進程。
中國的核武與威懾能力是美國長期關注的議題,特別是核武的數量與三位一體的核戰略發展,是美國評估中國是否有能力挑戰既有國際秩序的指標,更重要的是避免大國之間的誤判,確保人類文明與世界能否存續,而不僅止於國家生存的層次。今年的報告指出,中國的核戰略可能模糊「不首先使用」政策的條件下,增加應對高強度常規衝突時的核威懾選項。受到俄國在俄烏戰爭屢屢採取「核勒索」(Nuclear blackmail)且有獲益的影響,中國未來不排除向俄國和朝鮮看齊,進一步常規彈道飛彈與核武混合搭配,混淆西方的判斷。
中國核武能力的突破可分成兩個層面,從彈頭和基礎設施的數量上來看,中國將於2030年將擁有超過1,000枚核彈頭,中國在疫情期間的2022年已完成三個ICBM發射井區域,新增至少300個發射井,因此在當時曾被描述為「地下長城」。中國在載具方面也有長足進步,已能挑戰美國彈道飛彈防禦能力,具備高超音速滑翔能力(HGV)的東風-17,以及改進多彈頭技術(MIRV)。這使得中國具備類似於俄國「榛樹」(Oreshnik)的戰略工具,可將美國在第一與二島鏈的佈署作為「核勒索」的目標。
對我國而言,中國核武與威懾能力不是直接的威脅,而是阻美援台的戰略工具,攸關台灣生存問題。例如:今年九月底,中國對太平洋試射的東風-31AG,是為警示美國不要干預西太平洋事務,美國援台是戰略選擇的問題,對於我國則是生存的現實。從美國宏大的全球性戰略考量,並不一定會把美國以外的國家作為單一的主體放在《中國軍力報告》,包括我國在內的個別國情,只是環境或是客體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中國軍力報告》理解美國如何理解中國,但不能完全適用於我國的建軍和應對方案。
時值美國政權交接期,預期川普政府就任後將大幅調整外交與國安政策,未來不一定能以同等的高度重視中國的全球軍事存在。對於我國而言,應優先關注的是南海地區與南太平洋國家,前者保障中國的運輸,亦能影響我國海上能源運輸路線,後者則是影響我國盟邦存續以及美國援台意願。中國的全球軍事存在是雙重性的,以自身為主體擴張戰略據點與影響力,或是以客體參與他者的主觀軍事活動,例如:俄烏戰爭和俄國在西非的擴張,藉此獲得寶貴的第一線經驗。
中國在柬埔寨事實上的駐軍基地雲壤港,從去年至今中國常駐兩艘056級,聯通湄公河的德崇扶南運河也在加速建造。這項計畫不只是有助於中國在當地調度資源聯通雲南,泰國的克拉運河也有可能重啟計畫,中國將獲得一條繞過麻六甲海峽和南海的捷徑。中國亦在另一側的緬甸租借科科群島,鄰近的航線是前往麻六甲海峽的必經之路,必要時可在半途擾亂我國的海上能源運輸。
南太平洋地區方面,我國的前邦交國索羅門的故事殷鑑不遠,現在該國已是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警務合作最密切者,並且也包括海警合作層面。中國也在當地營建新的港口,未來亦可仿效柬埔寨雲壤港常駐軍艦,地位猶如東非的吉布地,擴大中國海軍在第二島鏈的軍力投射範圍,同樣具備制肘美國援台的功能。
由於俄烏戰爭的關係,以及敘利亞政局變天,中俄聯手干預印太事務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雖然俄國主動軍事介入中國安全事務的可能性不高,但是如以造成美日兩國援台的壓力,並且保證中國的一部份的能源安全,以及俄系彈藥和軍火的生產供給,對俄國而言不失為有償的回報。
俄烏戰爭所累積的技術和經驗對中國而言更是彌足珍貴,目前中國的軍事觀察團已將俄國的無人機戰術反向輸入,無人機業者也獲得寶貴的技術回饋,一部分彌補中國所需的現代戰爭經驗。12月12日,俄國國安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iy Anatolʼyevich Medvedev)訪問中國,談話提到「中俄兩國應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指涉的範圍恐怕也包括國共內戰。
俄國的前瓦格納部隊在西非的擴張已成功裂解法國的勢力,中國則是資本運作取得關鍵戰略資源,並且透過支持「五國聯軍」(G5 Sahel Joint Force)的行動,幫助馬裡、尼日、布吉納法索、查德和茅利塔尼亞,而這些國家大多同樣有俄國的軍事支援。
尼日作為全球第七大鈾礦生產國,因反法情緒而將中國作為主要交易對象,有助於中國擴張其核彈頭的產能。贛鋒鋰業在馬利的鋰礦開採更有助於在非洲獲得廉價的關鍵電池原材料,未來可透過在地生產大幅降低成本,一舉在非洲佔有新能源領域的市場。我國的台灣中油也在鄰近的查德持有油田,地區的地緣政治變動足以影響我國海外利益,但是在《中國軍力報告》並未著重中國在非洲潛在的軍事影響力,這也同時反映美國忽視非洲地區和「全球南方」的重要性。
《中國軍力報告》報告指出中國通過軍民融合政策,加強半導體技術的軍事應用,特別是在國防工業和高科技武器系統,將商業技術引入軍事應用已是常態。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5nm以下的半導體製程仍需要仰賴國外進口,極紫外光刻機也遭受禁運,使得中國尋求美國的法規漏洞,運用第三地轉運或是匿名控股公司獲取海外技術與資源。
近年中國在航空科技有著長足發展,但是也有不和諧之處。「騰雲」計畫和「雲行」高超音速客機,兩者都使用可模擬30馬赫的「九章」風洞進行研發,產出的成果則分別覆蓋軍用與民用領域。另一方面,殲20採用渦扇-15(WS-15)與普惠公司的F135發動機的推力比仍有差距,尖端科技的產品化化仍有一段需要努力的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商用衛星領域的軍事應用已有相當成果,並且進一步以國際併購將國際商用衛星納為軍用。中國電信持股超過53%的中德合資公司Kleo Connect便是一例。該公司的主要業務也是低軌道衛星,並且以馬斯克的星鏈作為競爭對象。
上海垣信衛星科技與巴西國有通信企業Telecomunicações Brasileiras的合作是近期較著名的案例,主要的領頭投資方是中國官方的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預計將發射一萬五千枚低軌道衛星,是中國在「全球南方」最大的低軌道衛星合作。
上述這兩種模式分別是中國國企和政府基金在海外併購商用衛星業務的案例,我國應慎防中國以國企或基金阻礙取得低軌衛星的能力,或是資料服務的中轉商被收購。《中國軍力報告》的非公開版本或許有進一步指出這些模式與案例,並且足以作為我國預防的參考,我國可透過天眼查和其他盡職調查的途徑做好預警準備,同時亦能作為與美國之間情報交流的寶貴資產。
近年來的智庫或官方的報告大多顯示,中國對台軍事行動不外乎透過拒止和反介入的能力實現「封鎖」。2024年6月,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報告指出,中國短期內不太可能切斷台灣四周的通道實現「封鎖」,反而更可能以強化海上檢查為由,實行特別登船檢查的變相「隔離」。《中國軍力報告》同樣提到對台海空封鎖,並且提出斬首行動與全面入侵等可能的其他選項,最新的可能情境是藉由軍事威懾、經濟封鎖,以及代理人行動,逼迫台灣進入政治談判。
考察俄烏戰爭的經驗,戰爭時程越長將面臨西方國家更嚴峻的制裁,中國因此也派團前往俄國考察和研究反制制裁的手段,如今才有整合金磚集團提出人民幣結算和金磚幣,以及團結「全球南方」作為增加抵抗制裁的外部方案。但是中國畢竟不像俄國是能源與資源大國,也不能排除俄國或其他國家在關鍵時刻勒索中國,或是高價出售能源的可能性。
若無法實現政治上的方式實現「和平統一」,「朝發夕至」的理想在北京圈內有一定的市場,現實上能否實現還未有充分的論證。現階段在推動政治與軍事的準備的最大共識是維持「戰略定力」,因此避免大國衝突是不得不為之舉,北京高層也清楚貿然開戰導致的經濟崩潰將危及政權穩定,也不符合多數核心群體的利益。
過往美國對於台海戰爭的建議主要放在「不對稱作戰」,今年的《中國軍力報告》對於全面入侵,或是斬首行動模式的討論,對於我國而言是寶貴的提示。以我國為主體的角度來看,當前的建軍目標更應該考量速戰速決的可能性,抵禦第一波的入侵和斬首行動,才有可能談論到台灣本土防衛或是城鎮戰的階段。
面對第一擊不只是要實現消極的生存,若能造成解放軍主力船艦和先進戰機的損害,例如:052和殲20,甚至是航空母艦與艦載機,將能有助於國際輿論支持與提振民心士氣,畢竟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買單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川普提出的「保護費」論點並不全然對台灣不利,我國或許可借力使力將《中國軍力報告》的善意提示化為行動。如果兩岸不能實現政治溝通,或是釋放能被理解的善意,盡早向美方籌措搭載神盾系統的船艦,或是先進戰機等主力海空載台,不只能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也有助於提高面對中國時的議價能力。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