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街念想:重回牯嶺街與重慶南路

李志銘 2025年01月01日 07:00:00
每年舉辦「書香創意市集」的時刻,便會將原本平日清冷的牯嶺街搖身一變,化身成為熱鬧的書香拱廊街。(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每年舉辦「書香創意市集」的時刻,便會將原本平日清冷的牯嶺街搖身一變,化身成為熱鬧的書香拱廊街。(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提起這座城市過去曾經繁盛一時的「書街」榮景,如同那些留存在記憶中的美好事物,總有一天終會消失。然而儘管歲月無情,有些過往的片段原以為早已遺忘,卻又在某個瞬間不經意想起。

 

此處不禁令人感概,如今我們這一輩約莫30歲以下的年輕讀者,幾乎已是生長在「書街文化」急遽沒落的時代。早期只靠販售書籍維生的傳統書店很快即被淘汰,今後取而代之的是,強調「複合式經營」-賣書同時也兼賣咖啡、茶點、雜貨,甚至還不時舉辦講座-宛如社區微型文化中心的獨立書店,以及透過公部門相關單位提供經費補助來進行統籌規畫,在短短兩三天內集中各路商家與消費人潮的「快閃式」活動市集。

 

芬蘭當代建築大師帕拉斯馬(Juhani Pallasmaa)曾指出「傳統不是一個可以繼承、保存或擁有的靜態『事物』,因為,真正的傳統必須被每一代人重新發明和重新創造。」事實上,當某些以「書街」為名的市集活動只要能夠持續不斷固定舉辦、長年累積,久而久之也會逐漸形成一種「被發明的傳統」。

 

其中,牯嶺街乃首開風氣之先。每逢12月冬至前後,伴隨著連日的寒風細雨,除了和家人團聚「吃湯圓」之外,對於許多生活在台北地區的愛書人士來說,大概也都不會忘記走訪一年一度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自從2000年(台北市)龍福里辦公處以「台灣第一舊書街」為號召、開辦首屆活動以來,不覺間竟已邁入第24年,堪稱全台灣現存同類型的圖書市集當中歷史最悠久的了。

 

每年到了此時此刻,原本平日清冷的牯嶺街,便會搖身一變、化身成為熱鬧的書香拱廊街。

 

當年牯嶺街號稱第一家最老字號的「松林書局」(上),以及店門口一整面舊書牆對外開放陳列的「新舊書屋」(下)。(圖片來源:作者攝)

 

坦白說,不少重度愛書癖好者(包括我自己)之所以會想來走逛牯嶺街市集的理由,倒未必全是為了要在這裡淘書尋寶,但至少能夠趁此機會重遊舊地,順道探望一下記憶中熟識多年、迄今仍少數僅存的那幾家老書店-諸如當年牯嶺街號稱第一家最老字號的「松林書局」、斜對面「高老闆的店」、牯嶺街62-2號「人文書舍」,以及鄰近廈門街口榕樹旁起家的「書香城」等。如此堅持「一年一會」的約定念想,就好像是完成了讓自己重新找回老台北精神地標的象徵儀式。

 

另值得關注的是,以往鄰近「書香城」一旁的「新舊書屋」,同樣也是第二代接手,但在近年(記得是在2020年)搬遷之後的新店面,卻讓人感到一股新氣象。雖然只是搬到隔壁間、與老店「書香城」為鄰,挑高的樓層卻讓整個空間感覺開闊許多,真正有意思的絕版老書也不少,而且分類井然有序。先前我在這家「新舊書屋」甚至還曾經以「佛心價」收到了一張鄧麗君1970年的黑膠唱片,店門口一整面舊書牆對外開放的陳列方式,乍看頗有日本神保町古書街遺風,只可惜室內書籍實在堆積太多,留給客人找書的剩餘空間難免稍嫌狹窄。

 

相較於牯嶺街過去二十多年來持續藉由「書香創意市集」的實際行動,據以形塑出對於台北書街地景的認同想像與精神象徵,同為早期台北兩大書街的另一條重慶南路書店街,且隨著地價(店租)飆升與國人閱讀習慣改變,不少熟悉的老書店也都相繼被商旅和餐廳所取代,似乎就更顯得欲振乏力了。

 

相當弔詭地,人們往往對自己居住的城市有一種強烈的疏離感,卻對遙遠的他方之城有著莫名熟悉的憧憬。

 

回顧歷史,日治時期隸屬臺北「本町」、有著成排歐式古典街屋立面的重慶南路書店街,可說是台灣早年絕無僅有匯聚了當代出版業及書店文化精髓的一條美麗街道。只可惜,此後歷經超過半世紀的歲月以來,在一昧只求於短視近利的情況下,台灣人似乎早已習慣拆毀老房子而捨棄了它原本的文化價值與歷史風貌。

 

無巧不成書,多年前我曾在台大圖書館偶然發現了一本罕見的絕版舊籍,那是將近60年前,從美國來台任教的建築師Felix Tardio於1966年自印出版的素描畫冊《台地先生畫台灣》(Mr. Tardio draws Taiwan : sketches of Taiwan)。

 

1966年美國建築師Felix Tardio在台灣自印出版的素描畫冊《台地先生畫台灣》封底(上)及封面(下)。(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閱覽此書內頁的作者簡介:本名Felix Tardio的「(綽號)台地先生」1934年出生於美國賓州,23歲(1957)自諾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建築系畢業,隨即進入「賓州大學美術學院」(The Graduate School of Fine Art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研究景觀建築、25歲(1959)獲碩士學位,畢業後大約有四年時間輾轉任職於紐約市數家建築公司。29歲那年(1963)因緣際會來到台灣,並且陸續在東海大學(1963〜1965)、中原理工學院(今「中原大學」,1965〜1966)及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1965〜1966)等多所院校建築系擔任客座副教授。

 

這段期間,Felix Tardio經常在課餘時隨身攜帶著速寫本到處寫生。在這本素描畫冊中,「台地先生」透過簡潔明快的墨色線條,詳實地勾勒出台北城中區重慶南路與衡陽路附近一帶的建築城鄉風貌,舉凡那些業已消失多年的「田園咖啡廳」、「文化圖書公司」、「復興園菜館」、「正中書局」、「大中國圖書公司」,以及至今仍頑強存活著的「世界書局」、「三民書局」、「老王記牛肉麵店」等城市景觀,彷彿自始鮮活地躍然紙上。

 

 ※作者為作家

 

關鍵字: 牯嶺街 書街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