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唯一能制衡這個失控國會的,是街頭上罷免連署的熱情,當連署的份數越多,國民黨在國會就越不敢肆無忌憚。(圖片取自 剷除黑芯-信義南松山罷免團隊臉書)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在2016年立法院修改《選罷法》降低罷免門檻以來,民進黨從來沒有「決議」支持過任何一場罷免。不僅如此,民進黨中央還屢屢三申五令地要求黨公職不能介入罷免案,包括黨公職不能公開站台呼籲罷免,以及公職的地方服務處不能成為罷免連署站等等。為此,幾個月前主導基隆拆樑行動的年輕人一度相當不以為然,認為民進黨「力量沒有進來」、「撇得太乾淨」,才是罷樑不成的關鍵因素。
不過,一樣是罷免國民黨的公職,2020年的罷免韓國瑜行動,卻是在民進黨公開宣示不介入,只由「罷韓四君子」等民間團體主導下通過。該次的罷免案獲得93.9萬高雄人支持,不僅遠超過57.4萬的罷免門檻,甚至還高於韓國瑜當選的89.2萬票。即使國民黨現在主導的《選罷法》加1門檻修正草案三讀,當年的韓國瑜照罷不誤。
拆樑失敗,罷韓卻成功,顯示民進黨是否表態介入從來不是罷免案能否過關的關鍵。真正的關鍵在於:第一、基隆偏藍而高雄偏綠,選區結構會決定罷免方的可動員母數有多大;第二、謝國樑施政固然存有爭議,但並未直接衝擊一般人的生活,這使得拆樑行動無法蔚為風潮;而韓國瑜無心市政,卻背信毀諾去選總統,讓多數高雄人感到受騙,才是罷韓風起雲湧的主因,這顯示民心向背才是罷免案能否成功的關鍵。
進一步分析這兩場罷免案的票數,其中謝國樑罷免案的同意票有6.9萬,而兩年前的基隆市長選舉裡民進黨蔡適應的得票數是7.1萬,兩者票數幾乎相仿;換言之,當年投給蔡適應的基隆人,無待民進黨中央出面呼籲,幾乎都已經出來罷免謝國樑。只是,要罷免謝國樑必須達到6年前林右昌連任市長時的10.2萬張選票,其中差距的3萬票就是所謂的中間選民,這根本不是民進黨動員得出來的。
同樣的,2018年高雄市長選舉裡,陳其邁只拿下了74.2萬張選票,沒想到18個月後竟有93.9萬人出來罷免韓國瑜。這多出來的近20萬張選票同樣不是民進黨基本盤,民進黨過度的「政治介入」甚至有反效果。
以上只是在講一個簡單的道理:不論民進黨怎麼說,民進黨會不會動員,民進黨要不要主導,從來都不是罷免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為在任何一場罷免國民黨公職的行動裡,這些綠營支持者本來就是罷免投票的基本部隊。但罷免成功的關鍵不在這些綠營支持者,而在於為數約三成的中立選民;只有動員出三成中立選民裡的一半,或甚至三分之一,罷免才可能成功。
至於如何打動這群「中立選民」?靠的不是民進黨危機動員聲嘶力竭,靠的是藍白黨的不知節制得寸進尺。修改《財劃法》不是均衡地方財政,而是搶錢癱瘓中央;修改《憲訴法》不是為求慎重,而是立法院想關起門來胡作非為;修改《警察條例》不是照顧警消,而是害慘警消;修改《選罷法》更是這群立委昨是今非只圖利自己。這是一場輿論的戰爭,當藍白多數越無理,你就要越講理;當立法院越毀憲,你就要越守憲,只有向更多人說清楚這其中的道理,才能凸顯對方的無理與霸凌,也才能號召更多人跟隨。
罷免能否成功,民進黨的默默支持的確不可或缺,但賴清德以及民進黨可以扮演的戲份其實相當有限。與其希望賴清德出面為罷免行動添柴加薪,卻可能被扭曲成黨派惡鬥,還不如由公民直接上街頭支持罷免連署。當連署行動越熱情,藍白黨就會越芒刺在背,也就越不敢肆無忌憚,這是此刻牽制立法院毀憲亂政的最佳手段。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