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內新的利益「輸送帶」與「旋轉門」,以紅色勢力為後盾,以地方派系為樞紐,立院是戰場,成就了傅崐萁一人。(攝影:王侑聖)
大罷免浪潮再起,與其說這是公民團體形式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不如說是厭惡國民黨一年以來在立院腥風血雨式的鬥爭,大家愕然發現如果放縱在野黨亂搞,已經不是單純教訓民進黨的問題,而是要把台灣的民主憲政的根基與政府的運作徹底瓦解癱瘓。
深入觀察,朱立倫主掌的的黨中央固然難辭其咎,但是問題的核心則是傅崐萁,這個結合兩岸買辦、地方派系龍頭與黨鞭的「三位一體」角色,所以罷團很清楚,如果罷免真的是「一場解決所有戰爭的戰爭」(這是美國參加一場的口號),那麼罷免傅崐萁就會有三種實質意義:阻斷紅色統戰鏈;終結地方派系的統治;解決日前的政治僵局與危機。於是乎,「罷免某某某,就是罷免傅崐萁」就成了整合所有罷團在地區上的差異,成為一個共同的價值、訴求與標的。
國民黨的組織本質就是「扈從體系」的翻版,亦即透過其政治權威與壟斷式的政治權力,再加上龐大黨產所進行的資源分配模式,利用「特許行業」橫向整合民間的工商團體與社會組織,同時垂直控制了地方派系,並賦予其掌控地方農會、漁會、水利會的特權;簡言之,在垂直與橫向的交織控制中,構成了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即便民進黨全面執政,也難以撼動這個政經扈從結構。
再說具體一些,即便黨國體系運作已經弱化,但是這個退化的威權政體正以另一種形式再現,就是注入紅色資本,再搭配中央對地方派系的提名控制,以及地方派系擁有的自主性組織、利益運作與分配模式。換言之,這就是中國在蔡英文上台後,積極採取的「政治資本—代理—經濟資本」的運作模式,然後有個最具批判性的說法:「買辦」(comprador)
傅崐萁就是外弄買辦政治的代表,他左手握有來自中國最新的「授權代理」,然後在地方派系的基礎上從後一躍成為國民黨立院的執刀人,一年以來自詡呼風喚雨,透過各項惡法與濫刪預算把賴清德政府壓在地上磨蹭,罷團將槍口指向他自然有其戰略意義。
要分析傅崐萁的作用與危害性,必須從兩個軸線進行分析,一個是中國對台政策的「大氛圍」,另一個則是地方派系的「基礎條件」,兩個條件鎖在一起才會造就傅崐萁及其無數的複製人!
就前者而言,從習五點談話以來中共對台政策的方針,就是聯合民進黨或綠營以外所有政黨,組成新的統一戰線,並且把這個政治佈局置於政協的架構下,坐實了在「中共領導下,多黨合作」的框架,換言之,國共合作根本就不是對等的「黨對黨」,而是上對下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九二共識」絕對不是「一中各表」而是「一中框架」。
此外,習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一直強調「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推舉共同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的安排』」。說穿了,北京準備將兩岸關係「政協化」以作為統一前後的對話機制。
換言之,台灣各政黨將被納入「共產黨所領導的多黨合作」之下的「民主黨派」與「參政黨」,有別於多元主義的政黨競爭模式,在這個框架下是不可能存在取代中共的前提與可能。這也是習近平所謂的「主導權」與「主動權」,所謂的「政協化」最新的操作就是「走進來,引出去」,直接把手伸進立法院,然後就是我們一年來看到的毀憲亂政的結果。
傅崐萁自然有其盤算,他自然嗅到了中共對台政策的大氛圍,也因為立院近百日以來,他位居國民黨黨團總召又收了一班新小弟,以為自己有點政治份量,憑藉在立法院橫衝直撞所累積的政治資本,花蓮王竟然起心動念想要「前進中南海,入主釣魚台」,想要和國民黨其他勢力共享兩岸紅利。
另一個軸線則是「地方派系」,那些人之所以自稱是「這塊土地的主人」,乃因其政經濟基礎是建立在「恩庇扈從政治」的根基上。這是連戰、馬英九不可能擁有的政治板塊與資本;說來諷刺,這些地方土豪其實也是馬英九與金溥聰意圖剷除的對象,頭號名單就是傅崐萁!
怎麼看地方派系?本質上就是一個密不透風且等級分明的同心圓結構,猶如著名社會學者費孝通所描述的「差序格局」關係。最內圈的就是以血緣所構成的家族勢力,這種具備前現代性的繼承關係擁有資源分配的權力,這些利益則是集宗教信仰文化資本、擔任民代的政治資本、綿密人際網絡的社會資本堆疊而來,最後聚合成為龐大的經濟資本。
這些派系事業、宮廟系統、人脈網路、基層社會組織均透過各種代理人進行組織性的管理,遇到選舉時則轉化為戰時狀態,並化身為操盤手或總幹事,協助調度兵馬糧草甚至領兵直接短兵相接,等戰打完了又回到屯兵狀態,與其說擁有「政教合一」的身分,不如說類似古代的「兵農合一」的府兵制。
就是這樣等級分明、密不可分的同心圓結構才能夠打造一個「外人」難以撼動的派系生態;與其說他們在地紮根耕耘數十載,不如說已經將選區內的砂石、營建、土地開發的利益體系,結合了宮廟信仰的文化價值系統,同時縫合綿密的社會關係網絡並賦予政治甄拔的村里、縣議員、立委的層級,各層面互相交織鑲嵌,具有內在的凝聚力與強化的排他性,成為對外中央垂直或橫向派系整合議價的籌碼,對外成為遊走兩岸進行統戰的資源。什麼公民社會或民主法治在這裡只剩擺設或樣板,所謂的地方服務只是某種資源分配的過程,在圈外的選民只能視這種「父權侍從關係」為常態。
從前述「對台政策」大氣候與「地方派系」的基礎條件,這樣我們就搞清楚傅崐萁自詡呼風喚雨的本錢,也明白他在立院玩的把戲與伎倆,這是國民黨內新的利益「輸送帶」與「旋轉門」,紅色勢力為後盾,地方派系為樞紐,立院是戰場,成就了傅崐萁一人,架空國民黨中央或裹挾其他黨籍立委,最後毀壞的是台灣的憲政基礎、民主價值、政府治理與政黨政治。
為什麼要罷免傅崐萁,這個道理與訴求實在再簡單不過了。
※作者為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