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專欄:美中氣氛很差下醞釀的川習會

鄧聿文 2025年03月20日 07:00:00
自2月4日川普對中國發出關稅威脅後,二人就不再有互動,中方對川普有關習的言論也進行了冷處理,說明關稅戰還是觸發了習的不滿。(美聯社)

自2月4日川普對中國發出關稅威脅後,二人就不再有互動,中方對川普有關習的言論也進行了冷處理,說明關稅戰還是觸發了習的不滿。(美聯社)

南華早報和華爾街日報分別報導了川普和習近平二人有可能在四月早期或六月在北京或海湖莊園見面,川普在就職後,曾經也說過他要在一百天內訪華。因此,二人到底會不會在這兩個日子見面,也成為近期輿論關注的一個熱點。

 

要準確判斷這個事情,先要瞭解目前的中美關係。像中美兩個大國,領導人見面通常要醞釀一種相對不那麼敵意的氛圍,就如川普和普丁,兩人為見面正在創造條件讓兩國關係改善。然而,當下的中美關係,氛圍是很差的。川普兩次對中國加徵關稅,第二次還選在中國兩會舉行之際,不管川普有意還是無意,這會被中國看作「不懷好意」,所以中國也對川普的關稅進行了報復,外交部、商務部、駐美使館以及王毅的表態非常強硬,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從奉陪到底到戰鬥到底」,讓人又記起了2018年打貿易戰的那種狀態。

 

2018年針對川普發動的關稅戰,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當時的反應,口徑都是「我們不想打,但也不怕打,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將奉陪到底,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必定予以堅決回擊」(大意),輿論當時以「戰狼」來稱呼外交部發言人。而今年川普以芬太尼為由,兩次分別對中國加徵10%的關稅,官方同樣在強烈抨擊美國,尤其第二次加徵關稅後,官方的反應更生氣。

 

外界看到,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談到川普的關稅戰,都用了「奉陪到底」這個詞,而這正是2018年第一次貿易戰時中方標準的說法,反映了中方在關稅問題上不會讓步的強硬立場。外交部發言人說,美方如果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或者別的什麼戰,中方奉陪到底;商務部長王文濤在兩會記者會上也說,如果美方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中方將奉陪到底。中國駐美大使館在X上甚至表示,「如果戰爭是美國想要的事情,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或任何其他類型的戰爭,我們都準備好戰鬥到底」。後者是針對美防長所說美方無意與中方開戰,但已做好了開戰準備的表態。王毅則在兩會記者會上以「兩面人」來批美國。

 

這些激烈言辭以及實際的報復措施表明,中國對川普這次發動的關稅戰,比起2018年來,更不太可能妥協。

 

從兩國的貿易總量來說,中國無法做到對美國的對等報復,所以中國的報復清單包括關稅和非關稅在內,是一種綜合報復,旨在精准打擊美國。那官方在關稅立場上的強硬,是它要顧及面子而不得不硬著頭皮打嗎?面子只是一個方面,官方清楚自己的貿易短板,但仍然表現出不妥協,是它從目前的形勢考量,認為這次關稅戰,中國的贏面會更大,因而不怕和美國打。

 

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幻想一邊對華打壓遏制,一邊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美聯社)

 

從中國媒體和學者這段時間發表的觀點來看,官方大概是基於以下幾個判斷:

 

一是貿易戰打了6年多,中國對美出口只減少了1000多億美元,但是美國市場對中國的重要性已經下降,只占中國出口總量的11%多一點,即使兩國貿易完全中斷,也只影響中國GDP的1.5%,而美國對中國打貿易戰,並沒有得到它想像中的好處,具體體現在王毅兩會記者會對美國的五問。

 

二是Deepseek的崛起,極大增強了官方在防堵美國的科技圍堵,發展人工智慧、數字經濟和創新科技的信心,具體表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工作的相關部署。

 

三是川普對盟友加徵關稅的行為,他對俄烏戰爭的處理,以及對他國領土的要求,還有他在國內推進的這一套改革議程,讓美國對外顯示「惡霸」的形象,尤其刺激歐盟的戰略自主,讓大西洋聯盟出現裂痕;對內則是加劇分裂。這對中國應對美國的打壓總體是有利的。

 

四是官方也已預料到關稅戰還是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所以採取了刺激措施,提振消費,將政府的赤字率提到GDP的4%,赤字規模達5萬億多。在此基礎上,還預留了赤字空間,應對關稅戰的進一步升級。

 

官方不懼和美國打關稅戰,這種氛圍是不太有利兩國領導人見面的。事實上,自2月4日川普對中國發出關稅威脅後,二人就不再有互動,中方對川普有關習的言論也進行了冷處理。這說明關稅戰還是觸發了習的不滿。

 

雖然關稅戰的陰影增加了兩人見面的難度,但並不表示中方已拒絕了兩人的見面。在外交部和商務部的發言中,儘管言辭強硬,但也表達了可以協商、期待協商的態度。中方的關稅報復雖然主要針對川普的基礎選民,可也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以便為雙方貿易談判達成協議留有餘地。因此,可以做一個設想,如果美方特別是川普本人在雙方就川習見面的溝通過程中,不繼續對中國施加新的關稅或其他方面的威脅,例如,像川普之前簽署的針對中國的廣泛的貿易和投資政策,以及對中國造船只停靠美國徵稅高費用,不會馬上落實,二人六月見面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但四月見面的概率很低,主要是時間太倉促。

 

另外,對習近平而言,他還要防止外界把他同川普的見面,解讀成是在一種壓力下,有求於川普的,尤其要防止2017年川普訪華後回去轉身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情形再現,這會極大損害他的權威。所以,如果兩人六月能夠見面,川普不但在六月前對包括關稅在內的對中國的打壓不能夠升級,中方肯定也會要求美方承諾不能在兩人見面後對中國出臺新一輪關稅,不管是否達成協議。這可能會作為中方對川普訪華的前提條件。

 

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幻想一邊對華打壓遏制,一邊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目前,兩國高層交流有限,中美在經貿和其他問題上的談判困在較低級別,中方對於川習會的上述要求是否能夠傳達到川普那裡,不是很清楚。

 

※作者為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