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全然面對威權歷史創傷,就不能只停留在「中正路」改名這種表層修補。(擷自Google Maps)
在台灣漫長的轉型正義長征裡,「中正路」三個字就像一道陰影,橫亙在台灣的城市軌跡與民主記憶之間。近日立法院藍白多數亂刪預算,迫使行政院必須減少地方政府之一般性補助款,引起了不少討論。但筆者主張,行政院這項措施並沒有爭議,更是帶來重新校準「獎優懲劣」的預算邏輯。
對台灣來說,當下最重要的改革莫過於轉型正義。因此,我強烈贊同行政院針對「願意配合」促轉條例實踐轉型正義、清除威權遺緒的縣市給予更高的資源分配,讓改革者不再孤單,讓威權遺緒支持者對此付出代價,特別是執迷不悟的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
藍營支持者大肆批評行政院「一刀切」縮減地方政府25%的補助款是不尊重地方自治,但筆者反過來問:在補助地方縣市的款項分配中,一直以來是否出了很大的問題?中央並沒有在一般性補助款裡建立機制,獎勵認真實踐轉型正義的縣市,如此齊頭式平等的縮減地方補助款,反而在懲罰積極推動「轉型正義」的南部資優生縣市!
若行政院不在資源配置上進行價值導向的調整,那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分權充其量就只是財務共犯結構,任憑威權餘毒繼續遍地開花、橫行霸道。
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中央設有促轉基金專責支持地方執行去威權化措施,包括拆除威權銅像、改名工程等。然而多年來,許多縣市根本不願提出申請──與其說沒錢,更像是無心實踐,例如藍營長期把持政權的縣市,就帶頭以中央砍預算為由,試圖轉移「改路名」議題之焦點,改路名是為了把台灣還給台灣人。
不願改革的縣市,當然可以選擇「維持現狀」,但就不該期待納稅人為其守舊買單。砍一般性補助完全說不上懲罰地方,而是讓補助制度具備民主價值、台灣價值。當中央財政面臨限縮,每一筆公帑更應投向能為下一代留下歷史正義資產的改革行動!
進一步言之,若要全然面對威權歷史創傷,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中正路」改名這種表層修補。我們的街道、學校、甚至日常語言中,都充斥著來自威權體制下的精神控制標語,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等教條。在校園內牆上還常見「以孝為本」、「克己復禮」,仿佛我們仍活在國民黨文教部門的教範之下。筆者認為地方政府應針對此類涉及儒家忠孝文化、被國民黨政權用以壓制個人主體性的詞彙與命名進行全面普查。
舉例來說,台北市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光復,以及所有依照中國各省市命名的道路,通通應該修改。替換成公民團體提倡多年的美麗島、人權、多元族群等議題納入日常生活。這將是一次真正的文化轉型工程,也是地方創生的機會。
在野黨若如此強調「地方自治」與「財政平權」時,尤其不能忽略制度本身應該被賦予的價值導向。台灣已進入後威權時代,若地方政府仍因選舉壓力或保守思想而固守威權符號,那中央就有責任引導其進入現代治理的民主軌道。這並非為了搞報復政治,而是落實轉型正義與台灣價值之必要手段。
對改革者給予鼓勵,對守舊者施加壓力,才是健康政治文化的起點。中正路可以不走,但我們不能讓它繼續橫亙在台灣的歷史記憶中。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