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館長、黃國昌「吹噓」策略能走多久

李濠仲 2025年06月14日 06:00:00
黃國昌和館長向來的發言,很明顯是採取了「自我吹噓」策略。(圖片取自民視新聞臉書)

黃國昌和館長向來的發言,很明顯是採取了「自我吹噓」策略。(圖片取自民視新聞臉書)

美式教育和美國國力息息相關,其中一項是從小教授孩子勇敢表現自己,它對壯大美國具有正面意義,整個社會都在鼓勵一個人不只要欣賞個人長才,更應大方地直接告訴別人自己有多棒,和北歐國家深受「楊特法則」(不要自以為特別)引導大異其趣。於是,當謙遜未必是美德,自吹自擂也就不必然是種罪惡。很多受制東方教育,認為做人要內斂一點的外裔人士到美國發展,經常會對老美「有一分、講三分」的本事嘖嘖稱奇。

 

那麼,「吹噓」是不是就真的無往不利?2016年,布朗大學認知心理系教授便特別針對這個主題進行研究,當然,起始背景,確實是受到從不以謙遜著稱的川普風格所刺激,尤其政商界愈來愈多人以他為「美式強人」的成功範例。

 

研究方式如下:研究人員找來400名志願者,分別對他們進行智識測驗,在得到測試結果後,便將志願者區分成「自吹自擂且得分確實很高的人」、「自吹自擂但實際得分低的人」、「謙虛但得分高的人」,以及「謙虛而真的得分低的人」。結論之一是:那些吹噓自己智力高、得分高的人的確屬於最有能力的一類,而且比那些得分高,但謙稱自己得分低的人能力還要好。回應現實,美國職場主管確實會對「自吹自擂」的人更感興趣,而忽略謙沖有禮的人,是為「謙遜悖論」(humility paradox),至少在美國社會,「自吹自擂」在選擇用人上是有一定參考意義。

 

但是,布朗大學對「吹噓策略」的研究還有更進一步解析,即,儘管研究證實「自我吹噓比別人好」、「測驗得分高」、「有能力」三者存在正相關,不過,「吹噓有益」的前提條件是吹噓和實際能力必須高度吻合。倘若吹噓和實際能力出現高度落差,則這類人在這份研究中的最終評價將是最糟的。因此,雖然美國社會一定程度鼓勵(接受度很高)自吹自擂,但「在所有情況下,當實際證據表明你並非如自己所說那麼厲害,你卻聲稱自己比別人都好,這就會是最糟糕的戰略舉措。」川普實境秀裡為人熟知「You are fired!」為何廣受應用,背後便隱含了對名實不符實者的殘酷審判。所以,懂得自吹自擂在美國社會確實是比謙沖有禮更容易得到表現機會,問題是一旦說的嚇死人,做的笑死人,他也很容易被不留情面轟下台。

 

因而,這份研究傳達的訊息就是:究竟要自我吹噓或謙遜,皆是相當複雜且具有風險的策略,前者風險則在「一個人必須確保他真實的能力不會被揭穿」。
 

若將以上研究,用於觀察國內近年橫跨政媒的兩大「說大話」代表──館長及黃國昌,我們或許可以大致判斷他們的前景是進一步開展還是限縮。

 

館長這次遊上海,引發討論度很高。日前他上海直播,不斷讚頌中國(上海),貶抑台灣,甚而兩天就獲得「斗內」60萬台幣,卻立刻被挖出他2022年6月12日一則臉書貼文,內容寫有「許多台灣出生的人想要賺人民幣,就要先臭自己的國家給中國人看。台灣的美好並不是有多大多先進的城市,是在於台灣人擁有的自由民主!」今天,他正是標準以實際行動否定自己,而真正的問題是,三年前說的大話(包括說要拍習近平夫人的屁股)和三年後對中國的吹捧,極其極端,讓吹噓名實不符格外明顯,從此所言,大家看笑話的成分只會愈大。

 

 

至於黃國昌則是在罷免事件進入「罷藍31」比「罷綠0」的高度對比後,亦被憶及他今年2月25日,接受館長訪問時直言:「我先跟大家預告,為了要抵制綠色威權,我會傾囊相授,把我的know how都告訴他(國民黨),我絕對是玩真的(罷綠委),不是只有簽連署這麼簡單的事情。」館長則接話:「好,我們敬請期待。」

 

當時黃國昌顯然選擇採用了「自我吹噓」策略,只是很快地四個月後,就結果言,便又印驗了「在所有情況下,當證據表明實際情況並非如你吹噓的那樣時,聲稱自己有多厲害,就是最糟糕的戰略舉措。」館長畢竟是純粹仰賴聲量存活的網紅,民眾對其評判標準不至於將之擺在政客同位,但黃國昌既是國會議員,還是政黨主席,「吹噓」和「實際表現」出現這般高落差,社會評價很難給予肯定。布朗大學的研究另外提醒:一個人吹牛吹破皮,到頭來會比謙遜自貶還不利;以及,自稱能力超群的人儘管被認為比那些習慣謙遜的人有能力,但有時道德感也會比較低。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