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最少為人知的作家南方朔

楊照 2025年06月15日 06:00:00
南方朔做學問的方式,從好的方面或壞的方面看,都真的很接近錢鍾書(左)。(合成照片/維基百科/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網站)

南方朔做學問的方式,從好的方面或壞的方面看,都真的很接近錢鍾書(左)。(合成照片/維基百科/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網站)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最少為人知,也最不受到重視的那個寫他自己選擇知識題材的南方朔,自由做自己而非應命盡義務的作家南方朔。

 

他這部分的作品,最獨特也最重要的,是「語言」系列,現在還能在網路書店找到幾乎都是由「大田」出版的好幾本書:《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語言是我們的希望》、《語言是我們的居所》、《在語言的天空下》等。那是他當年在《新新聞》開設的一個專欄,長年累積出版成書。「語言」專欄主題受到當年《紐約時報雜誌》On Language專欄啟發,不過南方朔寫的專欄內容大部分是中文的語言現象,那就絕對是他自己原創完成的了。

 

在這些每周必須限時交稿的文章中,南方朔上下古今、旁徵博引,每一篇都堆疊了龐大的訊息量,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博聞強記,從風格與表現上看,像極了寫《談藝錄》、《管錐篇》的錢鍾書。事實上,南方朔做學問的方式,從好的方面或壞的方面看,都真的很接近錢鍾書。他大量、快速、廣泛閱讀吸納,具備有超人的記憶力,又早早就形成了一套整理資料的架構,才讓他可以那樣游刃有餘寫「語言」專欄那樣的文章。不過也和錢鍾書的名作同樣,讀者抱持著仰望崇拜的心情讀得目眩神移,被帶到古今中外各種書籍學問間遨遊,然而正因為自己的知識基底、準備和作者相去太遠了,以至於讀完後很難確定自己究竟吸收了什麼,更難從那樣的文章中得到衝擊、改變思想觀念的收穫。

 

還有,這樣的文章背後是一顆太過靈活、可以在各種觀念、思想、信仰間穿梭的心,要將那麼多不同來源的異質內容放進到一篇文章中,不只是那文章很難有系統,而是作者自身也不太可能建立起一套系統,他擁有比別人都更豐富的倉庫,但要放進那麼多東西,那倉庫也必然很難具備系統性的秩序。

 

這樣的南方朔稱職地扮演了在動盪時代的啟蒙者角色,慷慨地開放他的龐大倉庫讓讀者隨意隨機各取所需,都能增長見聞與開拓視野。這樣的南方朔卻也必然從思想到行文有著許多無法整合的部分,那是他傳遞多元知識訊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本文轉載自楊照臉書/系列完)

 

【延伸閱讀】楊照:南方朔──他孜孜矻矻為台灣這個社會讀書

 

【延伸閱讀】楊照:南方朔說「吠火車才是我們這些狗的事

 

【延伸閱讀】楊照:「比台灣人更台灣人的外省人」──南方朔

 

【延伸閱讀】楊照:南方朔慘痛的「林宅血案」經驗

關鍵字: 南方朔 語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