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點燃了台灣能源轉向

楊喜慧 2025年06月23日 06:00:00
美國從未明說「台灣該重啟核四」,但它說了,能源安全關係到AI和晶片,以及到我們共同的供應鏈安全。(美聯社)

美國從未明說「台灣該重啟核四」,但它說了,能源安全關係到AI和晶片,以及到我們共同的供應鏈安全。(美聯社)

有些政策的轉彎,不是由執政者率先喊出,而是由輿論先鬆動,再由國會慢慢讓步,最後社會默默吞下。

 

台灣的核能議題,正走在這樣一條悄然轉向的道路上。

 

曾幾何時,「非核家園」是價值,是信仰,是政黨誠信的象徵。那是陳水扁在政黨輪替後做出的政治承諾,是蔡英文在2025年寫入《電業法》的政策坐標,更是民進黨與台灣社會共同記憶中最純淨、最堅定的綠色標籤。

 

但如今,這塊標籤的邊緣正在剝落,不是因為選民背叛,而是因為一場精密的地緣政治話術工程,從外部開始慢慢瓦解它的道德基礎與現實可行性。

 

美國從未明說「你們該重啟核四」,但它說了別的——它說,能源安全關係到AI、到晶片、到我們共同的供應鏈安全;它說,「台灣若無穩定電力,美國企業如何投資?」;它說,「我們有天然氣、有核能技術、有最先進的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我們可以幫你」。

 

這些話乍聽之下充滿善意、務實、甚至科學,但它們不是中立的。它們是設計過的,是經過層層話術包裝過的,在不冒犯、不碰觸敏感詞彙的情況下,慢慢讓你失去拒絕的能力。

 

尤其在一份份民調的數據前面——68%的人說「支持核能作為淨零目標的一部分」,67%的人認為可以「重啟舊廠、增建機組」——你會突然發現:社會似乎不再堅定於「非核」,而是傾向於「實用」。而這份傾向,不是憑空而來,是在一個又一個AIT座談會、一份又一份白皮書、一個又一個「能源論壇」中,慢慢被預言、被暗示、被塑形出來的。

 

這不是陰謀論,這是現代民主中最精緻的輿論治理技術。它不靠強制命令、不靠貿易制裁,它靠「邏輯與科技的合理性」,靠「供電穩定就是國安」的說服力,靠那句最無懈可擊的話:「我們只是提供你們選項。」

 

然而,在台灣,選項從來不只是技術問題。它也是歷史問題、社會記憶問題、政黨信任問題。

 

民進黨的包袱沉重。那是核四停建時的歡呼,是遊行時舉高的「我是人,我反核」標語,是環團夥伴多年奔走留下的情感連結。現在,當民意逐漸偏向務實,當產業開始抱怨用電不穩,當美國「好心」提供解方,政府卻像踩在自己的影子裡,無法大步前進,也無法回頭。

 

於是,我們看到官員說:「我們對SMR保持開放討論」,看到立委說:「只要核安、核廢、共識三條件」,看到行政機關說:「會審慎研議技術進展」。這些語言不是表態,是懸在空中的政治懸置句。它們不決定,但它們也不排除。

 

而真正的方向,早已由他人替我們鋪好。台灣只是默默走在那條鋪設好的能源道路上,看起來像自己的選擇,其實只是從拒絕中退縮的一種姿態。

 

核能不是唯一問題。問題是,我們是否還相信自己能決定方向;是否在全球大國敲門時,有能力問一句:「這真的是我們的選項嗎?還是你早已幫我們決定好?」

 

未來,也許核能會重返台灣能源版圖,也許SMR真能成為穩定與淨零的兩全之計。但只有當選擇是出於我們深思熟慮後的共識,而不是在壓力與話術下的退讓,那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能源主權。

 

※作者為政治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