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空襲與總統制下的戰爭權力擴張

楊喜慧 2025年06月25日 06:00:00
川普繞過國會、略過國際法機制,在一個夜晚實現戰略目標,卻不願承認這就是一場戰爭。(美聯社)

川普繞過國會、略過國際法機制,在一個夜晚實現戰略目標,卻不願承認這就是一場戰爭。(美聯社)

2025年6月,當美國總統川普下令空襲伊朗深層核設施,摧毀Fordow與納坦茲這些精密掩體時,震動的不只是地底數百公尺的混凝土,也是美國憲政架構中本該存在的辯論程序。

 

這場行動沒有國會正式授權,沒有聽證會,也沒有通過《戰爭權力法》的啟動程序。川普在演講中說:「這不是戰爭,只是一次極其精準的行動。」但正因為這種模糊與精準共存的語言,才暴露出當代總統制的制度裂痕:戰爭,成了一個可以由單一行政意志即時調動的工具,而非經過代議政治討論後的集體決定。

 

在美國憲法設計中,國會擁有宣戰權,總統則作為三軍統帥執行戰爭。這種分權的初衷,是要防止權力集中於一人之手,尤其在牽涉生死與國家命運的戰爭決策上。然而,自韓戰、越戰以降,這條界線越來越模糊。尤其進入反恐與無人機戰爭時代後,「戰爭」與「行動」之間的界線幾乎完全由白宮定義。

 

川普的這次空襲,是這種制度鬆動的極致體現。他以「預防性自衛」為名,繞過國會、略過國際法機制,在一個夜晚實現戰略目標,卻不願承認這就是一場戰爭。他不宣戰,卻摧毀了主權國家的核設施;他自稱反戰,卻頻繁使用致命打擊。

 

真正令人不安的,不只是導彈是否準確,而是程序何時消失。民主制度的底線從來不是不能打仗,而是不能不經過問責而打仗。當總統可以在無反對聲音、無媒體預警、無國會授權的情況下主導跨境破壞,我們已不再是單討論戰略是否成功,而是在質疑:憲政是否還完整?

 

這種情況下,國會的沉默成為默許,民眾的無知成為養分,媒體的遲疑成為助力。而總統,只要能說出「我們成功了」這句話,就足以將所有法律、倫理與制度的問題掃進歷史的盲區。

 

川普不是第一位,也不會是最後一位這樣行使戰爭權的總統。但他是最坦然的。他不再以外交遮掩軍事,也不再以國際秩序裝飾決策過程。他以「效率」與「技術」的名義,把一個本該慎重的權力簡化為一次演算。

 

這是一場制度的安靜錯位。我們也許還擁有國會,還擁有法條,還擁有新聞自由。但若我們放棄辯論誰有權發動毀滅,那這些機制終將只是形式。

 

當戰爭不再需要說服,民主也就不再需要自證。

 

※作者為政治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