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打壓台灣與否 並未影響台灣人對中共的態度

楊喜慧 2019年02月11日 07:00:00
作者根據統計數據發現,在過去一系列中國打壓臺灣國際空間的惡意動作後,台灣民眾對於中國共產黨的好感度卻未見起伏。(美聯社)

作者根據統計數據發現,在過去一系列中國打壓臺灣國際空間的惡意動作後,台灣民眾對於中國共產黨的好感度卻未見起伏。(美聯社)

相對於民眾對於中國打壓的激情,民調結果卻顯示大相逕庭的穩定

 

在2019的一開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發表於「告臺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發表演說。他發誓言,台灣「必須而且將會」與中國團聚,雖然中國會在一國兩制基礎上實現和平統一。但是他仍警告中國保留使用武力的權利。

 

習的演說,馬上被臺灣總統蔡英文所反駁。她說中國「必須尊重2300萬人民對自由和民主的堅持,必須以和平,平等的方式處理我們的分歧,她呼籲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在台灣存在的現實」,強烈反駁「我們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她同時表示,台灣絶不會接受「一國兩制」。蔡英文的回應獲得臺灣民眾一致的好評。在網路引起討論,甚至稱小英總統為「辣台妹」。

 

這幾年,臺灣面臨中國的打壓,網路上臺灣民眾同仇敵愾,那麼這股氣勢有改變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執政黨共產的看法嗎?這看法也可以說是,對於中共的好感度,臺灣民眾在經歷這些國際打壓後,是否出現對於中共好感、反感、無感的變化呢?

 

為了回答這疑問,本文章使用美麗島電子報發佈民調由戴立安規劃與執行,至2017二月至今每個月的追蹤民調,問卷詢問台灣民眾整體來講,您對中國共產黨是有好感、或是覺得反感?至今二十四組資料顯示,其實,民眾對中共的態度並沒有太大的動搖。也就是說,中國對臺灣的行動並不是主要影響臺灣民眾對於中共觀感的因素。

 

(作者製表)

 

先區隔一下「好感度」、「滿意度」、「支持度」的差別:滿意度,通常測量的主體是「在職的政治人物」或所屬政黨,內政屬性較為強烈;好感度,是為廣泛的運用,因為測量的主體不一定是「現職人員」,所以不適用滿意度,例如,美國常會測第一夫人、第一家庭的成員。而「支持度」適用於選舉期間,測量主體是「候選人」。但此三者並沒有「一刀切」的特性,反而多數時候相互混用,通常都受政策、議題、新聞框架、調查時間及背景所影響。

 

所以不論是「好感度」、「滿意度」、「支持度」皆具有隨著重大事件、時間推移的變化性。在這裡民眾對於中共的好感度卻呈現特殊的「穩定性」,這穩定也跟網路的討論熱度及偏好呈現反差。即使去年臺灣失去邦交國,2017年失去巴拿馬,2018一次被拔掉多個邦交國,但對於中共的好感度在下個月的民調結果並反映出沒有顯著的差別。

 

但這穩定性卻不適用習近平的信任度。這裡,引用美麗島電子報發佈民調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信任度」從2013到2018的圖表,發現,臺灣民眾對於中國領導人的信任度是有所差別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對於中國領導人信任有變化,卻對中國共產黨的好感度沒有變化呢?

 

 

這解釋有兩個,第一,是因為受限民調資料的日期。對中國共產黨的好感度,只有從2017年二月才開始,也許時間可以回溯到更早2013年,也會呈現變化,對習近平的信任在2017年及2018年也較為持平。第二,對習近平的不信任在馬習會後呈現「高峰」,因為馬習會,習過於強勢的作風使臺灣民眾「不信任」,所以這是單一事件,針對單一主體的評價,呈現了極端值,不應視為常態。

 

不管如何,臺灣民眾對於中共的好感度在蔡英文上台後,一系列中國打壓臺灣國際空間的惡意動作,卻沒有引起民眾對於中國共產黨好感度的起伏,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

 

※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