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殷鑑:政治那麼亂 選制也要負責

蕭督圜 2019年04月02日 07:00:00
泰國總理巴育繼續執政似乎已成定局,但體制內的對抗恐將無限期的持續下去。(美聯社)

泰國總理巴育繼續執政似乎已成定局,但體制內的對抗恐將無限期的持續下去。(美聯社)

這次泰國眾議院選舉的投票過程甫落幕,後續政黨之間的競合才是另一波政治大秀的開始。由於泰國上一次的民主選舉是在2011年,由貪污罪流亡的前總理塔信(Thaksin)的妹妺盈拉(Yingluck)獲得勝利,成為總理;但2014年5月,泰國憲法法院裁定盈拉濫權罪成立,社會出現示威活動,持續數星期後即發生了軍事政變,推翻了民選政府。

 

作為泰國軍政府領導人的前陸軍司令巴育將軍(Prayuth),被提名出任過渡政府總理;過去幾年,軍政府一直在尋覓如何可以長期執政,在參考了威權與民主國家的體制後,制定了史上的第20部憲法,將對軍人的保障都納入憲法中。

 

直至2017年,泰國進行公投,通過了軍政府制定的新憲法;而2018年底,軍政府宣布解除集會及政治活動的禁令,並組織親軍政府政黨,方才有了這次的國會大選。而為了防範政局動盪及親塔信政黨的捲土重來,在選制及選務上都費心地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根據新憲法及相關法律,眾議院的500個議席分2個階段產生。

 

第一階段,按單一選區一票制進行投票,在全國直接選出350個區域議員;第二階段,利用各政黨所得到的總得票數計算出不分區議席,將剩餘的150個議席按各政黨得票比例分配給各政黨,但須扣除該政黨在第一階段中已獲得的分區議席數。簡言之,在第一階段中獲得議席越多,在第二步中扣除的議席也越多;這樣的設計是參考了德國國會聯立制的觀點,避免政黨「贏者全拿」,也讓那些在選舉中得到選民支持但最終未能贏得分區議席的小黨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平衡大黨和小黨之間的懸殊實力。

 

而在選務上,軍政府也拋棄上次全國一致的政黨號碼方式,讓各政黨候選人在全國都是不同號碼,避免特定政黨便於宣傳配票。此外,為圍堵被反軍政府政黨控制的可能,此次總理選舉將由參眾議院一起投票,唯參議院的250席都是軍政府指派,只要軍政府在眾議院選舉拿下126席就可以持續執政,被外界視為是一場126席與376席爭奪的不公平選舉。最甚者,為破壞親塔信政黨的合縱連橫,在選前由憲法法庭宣布親塔信的泰護國黨(Thai Raksa Chart)違憲,取消所有人的參選資格,也讓塔信的為泰黨(Pheu Thai)措手不及,失去在禮讓給泰護國黨的一百個選區競選的機會。

 

事實上,泰國選舉令人眼花撩亂有其政治上的目的,在政治學上,選舉制度一直都是政治工具,社會中不同的政治力量都會嘗試影響選舉制度,讓自己可以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但選舉制度在民主國家,相較於其他制度改革,卻是大家最關心也最難改變的部份,畢竟既得利益者往往不願也不會輕易變動選舉制度。

 

以英國為例,雖然過去社會常批評目前的單一選區一票制,但不管是保守黨或是工黨執政,都不願意調整選制,避免兩黨有利的地位被威脅。而此次泰國軍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在選制上下功夫,圖的也是如何避免其執政基礎被威脅,希冀透過民主選舉賦予其執政的合法性,便於脫下軍裝換西裝。

 

截至目前,總理巴育繼續執政似乎已成定局,雖然為泰黨積極集結反軍政府政黨希望能在眾議院過半,挑戰巴育組閣的權利,但制度上恐難成威脅。但若能掌握過半的眾議院席次,為泰黨及其盟友未來或許能對軍政府在預算與政府法案上產生實質的牽制能力,這場體制內的對抗恐將無限期的持續下去,這才是未來泰國政局令人憂慮之處。

 

※作者為淡江大學新南向與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