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鐵志:韓國瑜與柯文哲-台式民粹主義的兩種類型

張鐵志 2019年04月17日 07:00:00
要破解韓、柯的台式民粹主義,關鍵在能否改變台灣媒體文化,以及提出新的政治想像去改變台灣民主。(北、高市政府提供/合成照片)

要破解韓、柯的台式民粹主義,關鍵在能否改變台灣媒體文化,以及提出新的政治想像去改變台灣民主。(北、高市政府提供/合成照片)

從2016年川普當選、英國脫歐、歐洲右翼排外政黨崛起,民粹主義確實成為全球主要政治現象。台灣也不例外。

 

民粹主義的概念有很多曖昧性與歧異,但當今對民粹主義一個比較簡潔(但比較負面的)定義是描述一種政治邏輯,其倡議者把社會分成兩種對立的團體:「純粹而普通的人民」和「腐敗的菁英」,並強調自己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心聲,其他人都是假的。

 

這種民粹主義對民主的威脅主要在於,重視情緒動員多於理性辯論,強調人民的同質性而忽視多元性,輕視制度性制衡,尤其民粹主義者將自己視為所謂「人民」的化身,代表真正的民意,但實質上卻是敵視異議與政策理性的強人。

 

民粹主義在各地當然有不同的變種,也有左翼(如西班牙)和右翼的差別,而非一套完整的意識形態觀。

 

在台灣,從競選時的韓流現象到如今韓國瑜市長現象,呈現了一種台版的民粹主義,其和西方如川普主義雖有所不同,但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透過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更瞭解這個詭異的台灣政治現象,並且,更認識台灣民主更內在的裂縫。

 

首先,韓國瑜訴諸民眾對經濟現實不滿的情緒,強調自己真正表達人民心聲。韓國瑜從「發大財」論到現在說總統標準是「台灣安全、人民有錢」,主打經濟問題,強調讓人民有錢是他最直接的訴求,甚至因此批評國民黨馬前總統。雖然他從未說明要如何做到。

 

第二,他塑造出一種局外人,且反菁英的姿態。例如他強烈批判傳統菁英與人民疏離,非常強調自己「接地氣」——甚至在哈佛的演講都是以此為題。最近在美國洛杉磯演講也特別強調三位「台大法律系」出身的總統把台灣經濟搞殘了,更是要凸顯包括國民黨領導人在內的高學歷無用。事實上,此前其支持者就經常強調他的學歷和國民兩黨主要政治領袖都是台大政大不同,比較不是菁英出身(雖然他其實是政大東亞所畢業)。更進一步來看,他的「地氣」同時結合了眷村背景,和他在北農之前的雲林經驗,這是台灣政治人物少有的特色。

 

第三,他的新鮮直白的語言,即使實際上語言空洞,缺乏細緻內容或政策邏輯,但讓人覺得親切、誠懇,且最能動員群眾情緒。

 

第四,他強調自己「拼經濟」、超越意識型態對立。這當然是虛妄的:韓國瑜具有強烈正藍色彩(競選時還唱軍歌),且高調主張「九二共識」,這都是強烈「意識形態」。甚至他在競選時曾說以後不准意識形態的遊行,這本身就是一種威權傾向的「意識形態」。

 

第五,他會塑造敵人,強化我群認同。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楊威爾納穆勒(Jan-Werner Muller)在頗具影響力的著作《解讀民粹主義》中提到,民粹主義必然是一種排他性的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所以一定會塑造作為敵人的他者。西方民粹主義的主要敵人是外來移民,但對韓國瑜來說,其敵人不是外來者,而是台獨民進黨。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批評語言從選舉至今越來越激烈,可以預期未來只會更強烈,不論這是出於意識形態或者是強化我群認同的政治邏輯。

 

從出現脈絡來說,台灣和全球民粹主義興起的原因也有許多類似:選民對經濟與社會現實的挫敗感,社交媒體的快速訊息流通讓新世代更喜歡直接與簡單語言,注意力經濟的時代讓有「梗」的人受到最大注目,以及後真相時代的虛偽話術與網路的操控——這一切又導致民眾對傳統政治菁英的不信任和無感。結果是會攫取眼球的網紅成為這個時代最主要的明星,不論是綜藝網紅或者政治網紅。

 

和韓國瑜同樣具有民粹主義風格的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他們同樣強調批評傳統菁英,同樣藉由局外人姿態和直白的語言創造新鮮感。然而柯韓的民粹主義有一個極為本質性的區別。

 

柯文哲確實是一個非典型政治人物,且他的民粹主義確實沒有主要意識形態——可以說他在本質上是缺乏核心價值,只有一種非傳統的姿態或者風格。雖然他在2014年的崛起是太陽花運動的結果,但如今卻幾乎看不到和這場運動有任何價值上的親近性。(我真的想不出柯的核心理念。)

 

韓國瑜則有非常清楚的意識性態:以「發大財」作為最高價值,並以高舉九二共識來與中國交好。這兩者都是柯文哲還說不出來的。但也正因為韓國瑜比柯文哲有更清楚的訴求和價值,所以會有比柯更強大的情緒動員力。

 

只是,韓國瑜最終販賣的是虛假的希望與扭曲的願景:即使以他自己的目標來說,他不但完全沒說出要如何讓「人民有錢」,而「九二共識」更是符合北京統戰策略,不會讓「台灣安全」。但他的語言偽術和媒體造神,造就了這個台式民粹主義。當然,也必須承認,這也是既有的政治語言的貧困和政策實踐的問題,讓韓流有機可趁。對於民粹主義的研究早已指出,民粹主義的崛起的確代表既有民主體制出現問題,只是她們當然不是解答。

 

德國社會學家達倫多夫曾說,「民粹是簡單的,民主是複雜的」。的確,民主需要的是多元性,是討論與審議,是認識到政策的不同正負後果然後做出折衝與選擇,而不是相信一個簡單的口號,一個救世主,世界就會變好。所以民粹必然也是反智的(anti-intellectual)。我在其他地方分析過,從威權時代強調經濟至上但壓抑思想自由與獨立思考,就開始形成台灣的反智傳統,到如今的政治、媒體和網路文化,反智傳統是更根深蒂固了。而這就是韓式民粹主義的土壤。

 

所以,要破解這個台式民粹主義,關鍵不只在於抵抗韓的個人旋風,而是在於能否改變台灣媒體文化,以及提出新的政治想像去改變台灣民主。

 

※作者為作家/現任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張鐵志:理解這個時代的關鍵字-民粹主義

張鐵志:民粹主義如何在歐洲崛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