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山東號的戰力有多強  -從美蘇航母的不同發展談起

紀永添 2020年01月31日 00:01:00
山東號航母空照圖。(湯森路透)

山東號航母空照圖。(湯森路透)

中國首艘國產的航空母艦山東號日前正式成軍服役,引發許多媒體報導並揣測其性能與作戰能力,其中爭議最大的是山東號的艦載機酬載數量。中國媒體普遍報導可以搭載36架的殲-15,卻有海外媒體推估只能操作24架,雙方的估計數字差距非常大。各界對於山東號的關注點會聚焦在艦載機的數目,原因在於航空母艦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大型船艦,戰力全來自所搭載的艦載機,艦載機本身的作戰性能、最大航程、地勤維護、彈射速度,就決定了航空母艦的戰力。山東號明顯是改良自遼寧號,而遼寧號的艦載機最大酬載數量是24架,這應該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疑問。那為什麼中國媒體會一致認為尺寸大小差不多的山東號,可以搭載多出50%的艦載機,達到36架之譜?這關鍵恐怕還要從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的爭霸,與兩國海軍的不同發展思維說起。

 

艦載機決定航母的戰力

 

眾所皆知,遼寧號的前身是蘇聯的瓦良格號,也就是目前俄羅斯航空母艦庫茲涅佐海軍上將號的二號艦,在興建到一半時因蘇聯解體而讓工程中斷,停放在烏克蘭造船廠中很多年後,才被中國買回去重新整修續建,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瓦良格號的原始設計,基本上與庫茲涅佐夫號一樣,因此庫茲涅佐夫號的情況非常具有參考性。就俄羅斯過去所公開的資料,庫茲涅佐夫號的最初設計可以搭載18架的Su-33戰機,4架的Su-25攻擊機,在緊急或有需要的情況下還能再增加2架的S-33戰機,合計就是24架艦載機。不過真正在執行作戰巡弋任務時,通常不會搭載這麼多架艦載機,而會把多出來的空間讓給反潛直升機與預警直升機。很多時候庫茲涅佐夫號出海時,艦上只有14架左右的Su-33,也常常沒有配屬Su-25攻擊機。

 

中國的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前身是從烏克蘭買回來的瓦良格號。(圖片摘自網路)

 

庫茲涅佐夫號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艦上擁有12枚大型的P-700超音速長程反艦飛彈,並可以配備核彈頭,安裝在飛行甲板的前半部下方,採垂直發射,佔據了非常龐大的艦體空間。庫茲涅佐夫號這種搭載的艦載機數量有限,卻能發射長程核子武器的設計,在各國的航空母艦中可謂獨樹一格,更與美國海軍單純搭載艦載機的大型航空母艦不同。美、蘇兩國航空母艦發展方向的巨大差異,起因於兩國的地緣戰略環境有極大的不同。美國是個兩洋國家,東、西岸分別濱臨大西洋與太平洋,北方的加拿大是傳統盟友,南方的拉丁美洲國家也不太可能會侵略美國,這讓美國可以專心朝大洋發展海軍。對美國而言,只要擁有強大的海軍與空軍,就幾乎不用擔心被敵國侵略,但蘇聯卻處於歐洲大陸之上,東歐大平原無險可守,發展強大的陸軍是生存所需。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位於飛行甲板下方的垂直飛彈發射器。(圖片摘自網路)

 

蘇聯海軍較偏向守勢

 

法國拿破崙與德國希特勒的兩次入侵,都長驅直入,幾乎直達莫斯科,說明了蘇聯的戰略弱點。在冷戰時期,為了協助東歐華沙公約組織的附庸國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所以需要龐大的地面部隊,其戰車數量遠遠多於北約國家,是構成蘇聯嚇阻力的重要關鍵。蘇聯將國力投注在陸軍,當然就難以全力發展海軍,再加上蘇聯的位置偏北,缺少大型不凍港,而讓蘇聯海軍較偏向守勢。不像美國在一戰與二戰中已得到慘痛教訓,沒有航路安全就沒有國家戰略可言,因此全力發展海上艦隊,一直維持最少10艘以上的大型航空母艦。這導致蘇聯在歐陸上擁有地面作戰優勢,美國在大洋上擁有海上作戰的優勢。雙方解決這種差距的方式就是部署核彈,美國以戰術核彈來嚇阻蘇聯的地面部隊,蘇聯以長程核子反艦飛彈來反制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

 

蘇聯的基洛夫級巡洋艦、光榮級巡洋艦、現代級驅逐艦等大型作戰艦艇,都配備了長程超音速反艦飛彈,並可以使用核子彈頭。用意就是蘇聯海軍知道無法正面抗衡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因此採用核彈做為嚇阻武器。蘇聯發展的基輔級航空母艦與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其艦載機的最主要任務,是要保護蘇聯的海上艦隊,而不是主動發動攻擊。這樣的思維就產生了擁有核子反艦飛彈,但艦載機數量較少的航空母艦設計。相反的,美國以航空母艦為浮動攻擊基地,投注巨大的國力發展海上航空部隊,艦體越來越大,可搭載的艦載機數量越來越多,最後出現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更讓航程幾乎無所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選擇師法蘇聯,從購買瓦良格號開始,仿製Su-33成為殲-15,在某種程度上就完全繼承了蘇聯航空母艦的缺點。

 

基輔級航空母艦在艦艏處安裝了長程超音速反艦飛彈。(圖片摘自網路)

 

中國繼承蘇聯航母的缺點

 

從瓦良格號整修續建而來的遼寧號,可以搭載的艦載機數量,理論上應該與庫茲涅佐夫號相同,畢竟連艦載機的尺寸大小也一樣。可是從遼寧號服役開始,中國媒體推測其艦載機數量大於24架的猜測與報導就一直沒有停過,關鍵原因在於遼寧號並沒有配備P-700長程超音速反艦飛彈,因此一般都推測會利用多出來的空間,改裝成為新的機庫,讓遼寧號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多於庫茲涅佐夫號。而外界會這麼猜想的主要原因,在於以妥善率七成左右來計算,遼寧號平日可以作戰的艦載機大約是在16至17架之間,扣除最少要留下6至8架來擔任艦隊防空任務,遼寧號可以調動運用的戰機,只剩下8至10架左右,數量並不足以發動一波大型攻擊。這也是中、小型航空母艦常被認為作戰效益太差的原因,畢竟實際可用的戰機數量實在太少。
 

光榮級巡洋艦最大的外型特徵,就是艦體兩側擁有極大型的長程超音速反艦飛彈發射箱。(圖片摘自網路)

 

不過在遼寧艦訪問香港並開放民眾參觀後,已證實遼寧號雖然沒有配備體積龐大的長程超音速反艦飛彈,但也沒有將空間完全打通,改裝成機庫。原因可能在於初期技術不足,不敢冒然更動艦體的主結構,所以遼寧號能搭載的艦載機數量與庫茲涅佐夫號是一樣的。這也導致中國媒體開始將注意力放在自製的下一艘航空母艦上,畢竟艦體全部都是由中國所設計製造,照道理來講,應該不會再浪費原來留給反艦飛彈的空間,而讓山東號可以搭載更多的艦載機。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媒體一直宣傳山東號可以搭載36架艦載機的原因。若未來山東號真的能達成這樣的目標,戰力將大幅超越遼寧號,畢竟扣掉擔任艦隊防空任務的戰機,山東號可以自由調動的殲-15,將達20架左右。更不用說全新的艦體可以讓山東號擁有更高的航速與耐航性,極有助於作戰部署。

 

山東號整體戰力超越遼寧號

 

至於外國媒體會認為山東號可以搭載的艦載機應該不到36架的原因,在於成軍典禮時列隊聆聽習近平訓話的飛行員不足,大約只夠操作24架的艦載機。另一個原因是仿自Su-33的殲-15,算是Su-27戰機的衍生型之一,是一款體積極為龐大的重型戰機,即使中國重新設計了艦上的空間,要再擠入容納12架艦載機的機庫,也是很困難的任務。另外一個較為合理的推估是認為,山東號新增加的機庫空間可以多容納3至4架的艦載機,將會配屬新型的殲-15D電戰機,以增強山東號的電戰能力,讓殲-15戰機在進行防空網壓制任務時,有更強的電子干擾能力。這些說法各有各的道理,現階段外界也還無法確認山東號的情況,不過山東號的整體戰力無論如何是超越了遼寧號,中國已從遼寧號上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並用於山東號上,這應該沒有疑義。

 

但退一步說,殲-15艦載機目前的問題在於生產量不足,這個情況也已經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不過到底是在生產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還是中國覺得殲-15的性能已經跟不上時代,因此沒有必要浪費資源繼續生產,目前不得而知。但中國官方已公開表示,希望未來能研發殲-20或FC-31的海軍艦載機型,似乎說明了目前的情況。持平來說,中國的這個決定非常合理,畢竟Su-33性能過時,連俄羅斯都以MiG-29K來逐步取代,中國自行仿製的殲-15情況如何不問可知。遼寧號被定位為訓練艦,那殲-15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算是解放軍學習艦載機操作技術的教練機,若以這個觀點來看,就能說明殲-15生產數量不如預期的原因。中國的下一代艦載機才是真正有作戰能力的機種,那目前山東號上的艦載機數量偏低也有了合理的解釋,那只是維持訓練所需。

 

俄羅斯目前正以MiG-29K取代庫茲涅佐夫號上的Su-33艦載機。(圖片摘自網路)

 

在山東號下水服役後,中國計畫繼續興建003與004兩艘航空母艦,預計將配備彈射器與核動力系統,噸位尺寸也會大幅放大。簡單來說就是朝美國看齊,發展類似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中國版。且先不談這項野心的技術層面問題,此舉說明了中國心目中的航空母艦定位,是類似美國,而不是蘇聯。過去會從滑跳起飛的遼寧號開始,只是因為門檻比較低。中國最後希望建立以艦載機攻擊群為主的大型航空母艦艦隊,以保護其海上利益並擴張影響力。更直接的說法,就是要有武力為依靠,來保護一帶一路的海外投資。只是從一帶一路這四個字,就已經說明了中國這個戰略的問題,一帶一路是由陸路的絲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路所組成,一半在歐亞大陸之上,一半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中,中國傾全力朝海洋發展,卻只能保護其一半的利益。

 

山東號航母。(中新社)

 

台灣海軍不能繼續往守勢發展

 

中國這個國家一半的國土緊鄰大陸上的國家,一半的國土面向海洋。偏偏北方的俄羅斯、南方的印度與越南,近年來都與中國爆發過衝突。為了防範宿敵,中國必需保有大量的地面部隊,空軍也必需要部署在內陸地區。雖然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變成世界工廠與貿易國家,海上航路與能源生命線越來越重要,但中國畢竟不是美國這樣的兩洋國家,可以傾全力發展海上艦隊。目前中國在新疆、西藏所陷入的維穩問題,就說明了中國的困境,再加上貿易戰爆發後經濟下行,財政問題日漸嚴重,日前傳出003號可能放棄採用核動力,就顯示出這個發展路線的隱憂。或許對中國來說,蘇聯的發展模式是較為穩健的策略,航空母艦主要提供水面艦隊防空保護,並以近海為主要活動地點,方便陸基戰機的支援。只是這樣的方向,現在應該難以受到中國青睞。

 

中國是一個大陸型的國家,卻全力發展海軍,台灣是一個海島型的國家,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特別重視海軍的發展,兩邊都有資源錯置的問題。台灣海軍過去除了缺乏足夠的水下兵力,連建立海軍航空隊的雄心壯志都付之闕如。即使主力作戰艦艇能勉強更新,但輔助艦艇的汰換都極為緩慢,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國艦國造、潛艦國造,雖然讓海軍見到一線曙光,但各種問題仍然很多。隨著中國近年來不斷建造大量新式艦艇,台灣的海上防禦壓力快速增加,在不與對岸進行軍備競賽的大戰略下,國軍選擇發展各型反艦飛彈來彌補彼此的戰力消長。只是台灣四面環海,極度依賴海上航線來對外貿易與輸入能源,海權不只是防禦戰略的一環,更是國家發展生存的關鍵。台灣實在不宜畫地自限,繼續守勢發展,這樣雙方的失衡只會越來越大。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