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武漢肺炎給台灣的危機動員啟示

紀永添 2020年04月04日 00:02:00
政府希望能在戰時編成各種民防團隊,但問題在於動員民間力量的可行性與可靠度,恐怕不會如法律所規定的這麼容易。(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政府希望能在戰時編成各種民防團隊,但問題在於動員民間力量的可行性與可靠度,恐怕不會如法律所規定的這麼容易。(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蔡英文總統去年曾在接受外媒專訪時,談到台灣將承受中國的第一擊,面對軍事與其他層面上的打擊,並期望在這之後國際社會可以站出來。的確,國防不可以建立在完全依賴他國的前提下,台灣必需要有自己的戰時後備動員計畫與各種應變方案。剛好目前襲捲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已讓各國宛如進入戰時狀態,台灣也不例外,很適合在這個時機點,檢討一下台灣的危機處理能力。畢竟病毒雖然無情,但比起全面性的戰爭,至少基礎民生設施、電子通訊設備與政府機關仍可正常運作,算是比台灣受到武力攻擊還要輕一點的模擬測考,讓我們可以從這次危機中,預先想到應該要做什麼樣的準備。台灣過去就曾因SARS的慘痛教訓而預做演練很多年,終於在這一次徹底證明了,之前所有的努力與流下的汗水並沒有白費,關鍵時刻就能派上用場。

 

戰鬥部隊不該負責民生配給

 

首先,民眾的恐慌是一定會出現的,物資的配給很重要,將是決定民心士氣會不會崩潰的重要關鍵。目前在交通順暢下,光是配給不占空間、重量很輕、也不會腐敗的口罩,就已經人仰馬翻,那戰時要配給食物、藥品、甚至是飲水,一定會是極為繁重的工作,需要龐大的人力。過去常說台灣各地遍佈便利商店,各種物資交由便利商店來發放即可,就目前來看是絕對不可行的,因為便利商店連配送口罩,都已超出其能力範圍。更何況戰時一定會受到攻擊,造成停水停電、交通癱瘓、通訊中斷等問題,運輸與發放各種物資會變的更為困難,並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是民間的物流系統可以負擔的。若在承平時期遇到大型天災,還可以交由國軍來負責,但是在戰爭時期,戰鬥部隊要負責更重要的國土防禦任務,絕對不可能再來進行這樣的工作。

 

此外,戰時民間也一定會出現大量傷患,畢竟炮火無情,不可能只有作戰部隊會有傷亡,但到時候原有的民間醫療體系一定會完全飽和,本身就需要大批人力來協助各種工作,將傷患送到醫療院所的急救體系將會不敷使用。這也是敘利亞內戰時,最後會出現民間「白盔救護隊」的原因,自願者冒險犯難將傷患救出並送往醫院接受治療,這樣的工作有很高的危險性。再者,台灣社會平日的治安相對良好,因此少數的警察就可以維持秩序,只是從排隊買口罩竟然可以引發民眾要求藥師下跪道歉,就可以知道在戰時搶奪維生所需的配給物資時,秩序將會更加混亂,單靠警力無法維持,也需要增加維持治安的人力。所以簡單來說,我們不能用承平時刻的想法來規劃戰時動員,這是個複雜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力,並需要事先的不斷演練與檢討修正。

 

戰時的物資的配給很重要,將是決定民心士氣會不會崩潰的重要關鍵。(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近年來國軍的戰時動員能力與後備部隊戰力遭到諸多質疑,國防部也因此派員出國考察,希望學習先進國家的方法與經驗,以改善後備動員制度。不過這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部份來看,一是編成實際參與防禦作戰任務的後備部隊,另一個是維繫國家戰時體制不要崩潰的全民動員計畫。在政府的體制中,目前有「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來因應這樣的戰時狀態,在這個法案中政府可以在戰時動員並徵用包括醫療、運輸、糧食生產、廣播通訊等各體系,以穩定社會並協助作戰。而在兵役法授權下所訂定的「召集規則」,國防部除了可以動員後備軍人編成後備部隊外,也可以編成軍事勤務隊,以協助部隊作戰。就國防部的規劃,軍事勤務隊將編成「隨隊」與「地區」兩種,前者隨部隊一起行動與作戰,後者則協助地方自衛、維持秩序、運送民生物資等。

 

後備部隊的戰力問題,已有諸多談論,在此且先不談,在戰時的全民防衛動員與軍事勤務隊的功能,則很值得進一步討論。就軍方目前的思維,軍事勤務隊以協助部隊作戰為主,在不影響軍事任務的情況下,再來協助地方事務。這樣的觀念嚴格來說並沒有錯,畢竟台灣也還有個「民防法」,政府能在戰時編成各種民防團隊,但問題在於動員民間力量的可行性與可靠度,恐怕不會如法律所規定的這麼容易。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能在短時間內動員受過一定訓練且擁有指揮體系的龐大人力,就只有國防部而已。再加上近來國防部已明確宣示,未來的後備部隊動員將以長時間服役的志願役退伍士官兵為主,受過4個月軍事訓練役的義務役役男為輔,第一波動員的後備部隊大概在30萬左右,這等於說有很多義務役後備軍人將會在戰時無用武之地。

 

一般役男擴編為軍事勤務隊

 

台灣雖已改採全募兵制,但因憲法的規定,與為將來遇到危機時再度徵兵而預留空間,仍保有役男要入伍受訓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不過由於訓練時間短,這樣的軍事訓練役是否有戰力,一直受到質疑,要如何不浪費這些寶貴人力也常成為討論的重點。就目前來看,擴編軍事勤務隊會是利用這些人力的較佳方式,除了一部份的義務役後備軍人編成守備部隊參與作戰外,另一部份可以用來協助維持社會運作。事實上,國軍在過去進行教召時,也會編成軍事勤務隊,以演練搶修機場、公路與碼頭等設施,近年來在漢光演習時所編成的軍事勤務隊,還在民間物力支援下,首度進行設置航道阻絕設施的演練。國軍逐漸重視並編實戰鬥勤務支援單位是對的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在不妨礙原有軍事任務下,國軍應該思考如何進一步協助維持民間穩定。

 

很多義務役後備軍人將會在戰時無用武之地。(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從國防部最近規劃改革後備動員制度的相關新聞報導中,可以看到軍方已有意擴編軍事勤務隊,在考察英國的制度後,計畫在各縣市編成地區軍事勤務隊,並檢討軍事訓練役的服役與訓練方式。就目前看來,方式是由有需要的地方縣市政府向軍方申請,再由軍方編成軍事勤務隊派往協助地方。只是從這一次疫情所得到的經驗,物資的運輸配給可能需要統一調配,並且必需深入各個鄉鎮,各地方政府是否有經驗與能力,在慌亂中指揮這項工作,頗值得懷疑。臨時編成的地區軍事勤務隊是否熟悉當地情勢,能有效支援,也還在未定之天。因此如同後備旅一樣成為固定動員編制,並以徵召在地後備軍人為主,方便結合當地民力,可能會是更為有效率的方法。除了可以協助各地區守備旅構築防禦工事,搶修重要基礎設施,也能主動協助地方政府。

 

當然,後備軍人還是以作戰為主要任務,即使編入軍事勤務隊,在這之前仍然要服完基礎的4個月軍事訓練役,在緊急、必要時可以擔任作戰任務。國軍在檢討後備動員制度時,想要加強軍事訓練役的訓練方式也是正確的方向,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完整且紮實的課程。過去因各種「便民考量」,讓役男可用軍訓課折抵服務天數,甚至利用暑假分階段受訓,這在過去役期長時還比較看不到弊端,但在軍事訓練役只剩下4個月時,還能折抵天數,就證明軍方規劃的訓練課程只是虛應故事,外界的批評不是無的放矢,有必要改善這樣的問題。絕不可以因為規劃將部份義務役役男編入軍事勤務隊,再放鬆軍事方面的訓練,如此就完全本末倒置了。完成基礎的步槍兵訓練,是很重要的事,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加入基礎的軍事勤務課程,才是正確的作法。

 

利用基礎的入伍訓練將一般義務役役男訓練成一個合格的步槍兵,在教育召集時複習武器操作,並加入協助防災、救災或其他勤務的訓練以協助地方,其實是過去政府與國防部曾規劃過的方案。當時台灣遭遇大規模天災,國軍部隊又因為多次裁軍,而出現人力短缺的問題,於是政府計畫在每年颱風肆虐的季節,集中舉行教育召集,以維持一定的後備軍人數量,在需要時能隨時出動救災,但這個計畫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最後不了了之。持平來說,當時這個想法的確有許多的潛在問題,比如後備軍人的訓練與裝備都不足,當地的營區說不定就是受災區,後備軍人在颱風季參與教召出現死傷,會形成更大的問題。只是台灣面臨的是更迫切的考驗,如果平日不願去檢討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並預做準備,真正面臨危機時絕對會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

 

政府必須有分散部署的計畫

 

其實台灣對於後備動員的法律規定都已經很完備,畢竟台灣也號稱整軍備戰七十餘年,問題在於台灣承平太久,很多制度都已經成為裝飾。生在和平時代、長於安穩環境的絕大多數國人,也無法想像在戰時可能發生的情況,與可能要面的嚴峻考驗。在此次的防疫過程中,電子媒體與基礎通訊設施基本上都未受到任何的破壞,但已謠言滿天飛,不時出現恐慌的情況。在戰時各種通訊方式瓦解,水電全無的情況下,政府要如何維持基礎的運作,將維生物資與正確資訊傳遞到民眾的手中,穩定民心並維持作戰能力,絕對不會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從現在開始就不斷認真準備,也不能保證真正有用,更何況過去的動員規劃與民防演練大多是紙上作業居多,根本未考慮到戰時的真正情況。這一點也是國軍未來在檢討後備動員制度時,必需銘記在心的。

 

總統、副總統與政府重要官員常常一起出席重要場合,這其實是有危險性的。(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遠得不談,在每次玉山政經兵推時,是否曾模擬過政府中樞遭到斬首,備位元首與各部會緊急成立第二套可以運作的政府,繼續指揮作戰?當今日新型冠狀病毒已在全球感染數國的高階官員,並讓多名元首曝露於危險之下,必需要自我隔離之際,這已經不再是紙上預想的狀況,而是真實的危機。目前許多公司都有分區分組上班的計畫,避免因為有人感染而讓營運停擺,台灣一直以來都有被中國突襲或倏然遭遇大地震的可能性,卻從未見政府有分散部署的計畫,總統、副總統與政府重要官員常常一起出席重要場合,這其實是有危險性的。台灣的處境比多數的國家更為艱難,必需處處防備強鄰的威脅,不容有任何的閃失,因為一旦政府癱瘓或社會陷入嚴重混亂,一定會成為中國藉機入侵的理由,政府與國軍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並要做最大的準備。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