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紐約名廚眉頭深鎖對台灣的警示

冼翰宇 2020年04月20日 07:00:00
疫情過後,政府更有必要做的是盤整勞動市場的結構問題,進而回應人民的需求,越早開始越好。(取自悠遊墾丁旅遊網)

疫情過後,政府更有必要做的是盤整勞動市場的結構問題,進而回應人民的需求,越早開始越好。(取自悠遊墾丁旅遊網)

起源於中國武漢的肺炎疫情,如今在各國蔓延,確診與死亡人數節節攀升,除了奪去無數平凡百姓的性命,更衝擊了全球的經濟和無數個人事業。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即使疫情受到控制,在過去行得通的商業模式也未必依然可行,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也將無疑被迫改變。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市場,在各州相繼祭出「居家防疫」措施後,失業的情況不斷惡化,不少經濟學家預估,美國的失業率最快將在這個月衝上20%,甚至30%。這個數字代表的意義,不但是金融海嘯後高峰(10%)的3倍,也超越了上個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25%。

 

國際勞工組織(ILO)在3月公布的評估中,推算出全球將在此次疫情中,減少約2500萬個就業機會。然而短短不到一個月,這個結論就被更高的數字取代了。ILO在4月初發布的最新報告,評估全球33億勞動人口中,約有81%的勞工受到工作場所全部或部分關閉影響。

 

縱使社會各群體受到影響的程度不一,但原本勞動條件即不佳的底層勞工、中高齡者,多半會是受害最深的一群,不論是在疾病或就業問題上。

 

在這當中,首當其衝的莫過於餐飲業。那些平時就在艱難的環境裡賣力工作,在一個不可靠的行業裡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甚至將每件事都做對了仍有可能失敗的產業中求生的餐飲從業者。

 

儘管日復一日迎合著善變又任性的顧客們,但事到如今,光是有客人上門,多數業者恐怕高興都來不及了。包括紐約在內的美國多個州,從3月開始限制非必要的商業活動,關閉所有餐館、酒吧的內用服務,想要營業只能外帶或是外送。

 

這也難怪從紐約發跡,旗下多數餐廳也在紐約的韓裔名廚張錫鎬(David Chang),從疫情爆發以來就在社群媒體上,不時透露他的擔憂,甚至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悲觀地認為餐飲業未必能撐過這波瘟疫。

 

張錫鎬身為當今美國餐飲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曾獲頒烹飪獎項「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Awards),他的「Momofuku Ko」餐廳,更從2009年起連續7年摘下米其林2星。更多美國以外的人,則是透過他在Netflix主持的《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認識這位不只在乎食物美味與否,更藉飲食文化深入爬梳其它社會議題的名廚。

 

接受財經新聞台CNBC的視訊訪談時,觀眾看到的張錫鎬不再是那個平時在鏡頭前自帶喜感,說起話來像鄰家大男孩的美食紀錄片節目主持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眉頭深鎖,因為疫情不得已資遣超過800名員工而感到愧疚,對於所處產業未來極度悲觀的餐廳經營者。

 

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台灣,疫情看似和緩,餐廳也不至於像部分國家,因為「封城」導致連維持正常營運都有困難。來客數的下降跟不會調降的租金,讓許多業者只求能打平收支,卻仍有不少老字號餐館在疫情中熄了燈。

 

儘管政府已針對餐飲等服務業加碼紓困,開放符合條件的業者申請補助,但無非只是解決表面的當務之急。疫情過後,更有必要做的是盤整勞動市場的結構問題,進而回應人民的需求。當然,越早開始越好。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