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炎未了 中國迎來失業潮

無妄齋 2020年05月05日 07:00:00
全球供需大洗牌,中國外貿於未來祇會雪上加霜,無法保障產業供應鍊的後果,就是失業大軍接踵而至。(湯森路透)

全球供需大洗牌,中國外貿於未來祇會雪上加霜,無法保障產業供應鍊的後果,就是失業大軍接踵而至。(湯森路透)

學者何清漣曾撰文警示,中國政府面臨美中貿易戰及武漢肺炎雙重打擊下的經濟衰退,按照「政治先於防疫」原則,必然冒險選擇「恢復生產活動」,換取盡快從谷底復甦。

 

果不其然,4月初中共中共及國務院下達的《指導意見》,防疫重心已轉移至如何「積極有序復工復產」,除北京仍嚴防外省市人員進入以外,勒令所謂低風險地區取除早前設下的「差異化防控」措施,就連病毒發源地湖北省,公衛應急響應級別亦由5月2日起下調至較低級別的「重大事故」(二級)。

 

即便如此,中國最新經濟數據仍未見好轉。根據國家統計局資訊,截至4月25日為止,全國大、中型企業復工率為98.5%(製造業達99.7%),其中77.3%的企業復產率恢復至正常水平八成以上,採購經理指數(PMI)及生產指數均有回穩跡象。

 

相對於較傾向國企的統計局數字,財新PMI則更能呈現民營企業實況。隨著國際訂單需求下跌、外圍經濟環境惡劣,加上疫情陰霾未散以及經濟前景未明朗,國內「報復性消費」未預期般發生

 

外需內需齊聲下跌,從餐飲零售、娛樂事業(如戲院、KTV)到工業生產莫不哀鴻遍野,導致商家陸續裁撤員工及減少資金投入,於是製造業PMI僅錄得49.4,無法掩飾行業邁向不景氣的步伐。

 

疫後失業潮

 

4月17日召開的中共政治局會議稱首季度「極不尋常」,悄然略去「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以及十九大提出2020年社會小康化及全面脫貧等綱領,取而代之的是從「六穩」衍生的「六保」,其中排名首位的,正是保居民就業。

 

同日,國新辦記者會公布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錄得5.9%,若按前文分析推算,較為確信的中國首季失業率約為13.35%。然而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李迅雷的微信公眾號發表《中國實際失業率有多高?》明言,新增7,000萬失業者所對應的實際失業率應落在20.5%,也就是現存五名勞動人口當中就有一人失業。

 

本來一份財經分析掀起輿論爭議,事屬尋常。駭人聽聞的是,報告出爐不久旋即撤回,四天後李迅雷更遭免職。雖然事後消息指更迭乃職能需要及個人意願,但中泰既為國企控股券商,在此敏感時刻祭出人事任免,反映報告內容或多或少觸及黨國神經。

 

無獨有偶,2月初一份由清華、北大共同研究的調查報告,訪問了995家中小企業,存活三個月或以下的佔85%,其中34%流動現金祇能維持一個月,另外不到一成的受訪公司(9.96%)可支撐六個月以上。順帶一提,接近六成商戶預期營收跌幅逾20%,其中員工薪金與五險一金為他們帶來最沉重的開支壓力。

 

中國首季度新創立公司較上年同期大幅削減29%,且有48萬家公司因無法延命而結業,其中26,000家從事出口業 — 倒閉裁員的風暴蓆捲全國,連昔日工業繁盛的東莞也無法倖免。

 

換句話說,作為中國經濟骨幹的中小企業,因應疫情開源節流,首當其衝的正是無力反抗的芸芸員工。名義上農曆新年假期由政府延至2月2日,但由於各省市未解除封城,加上返崗後還需自主管理,許多企業將復工日期押後至3月中甚至更後。僱員等待復工其間全無收入,好不容易熬到疫情好轉,驚覺工作單位已告結業,恐怕是欲哭無淚,追討無從。

 

作為中國經濟骨幹的中小企業,因應疫情開源節流,首當其衝的正是無力反抗的芸芸員工。(湯森路透)

 

政府救亡 進退失據

 

缺乏外力施救,中小企業無以渡過難關。參考上述中小企調查,佔比最重的三項開支(工資和五險一金、租金、償還貸款)已接近九成營運成本。

 

政府從中著力的部份,大致為減輕企業經營負擔,例如暫免、推遲徵收中小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盡可能減稅降費;要求銀行延長中小企業貸款的還款期限,並寬減這段其間的利息,若借錢目的是為員工發薪,可提供短期低息甚至無息貸款;發行應急國債,成立產業扶助或振興基金,紓解民困。

 

就減稅降費、信貸額度及利益放寬等範疇,中國國務院確實下達一系列政策提振本地經濟,尤其針對中小企業的困局,基於社會維穩考慮,以防往後雪崩式失業潮降臨。

 

當然,尚有較零星的扶助如鼓勵企業電商化、派發消費券等。問題是,能夠適應「宅經濟」的行業畢竟有限,企業不可能一時之間大幅轉型,大量失業員工也無可能經由這些新創公司吸收;對疫情及經濟的長遠信心低迷,依賴「五一黃金週」短暫刺激買氣的效果亦無法持久。

 

老調重彈 緩不濟急

 

更深層的癥結在於,近年中國已多番頒布降準放水、變相減息,吸引民間投資願望,多從銀行借錢、擴充生產規模、多僱用員工、開拓新業務,重新刺激放緩的經濟。可是回顧這些年中央重覆使用的財金政策,成效一直不彰

 

民營企業抱怨融資難,指的是面臨生死存亡,而非謀求發展。有評論更直指若民營企業借貸僅用以維持基本生計,那增加資金流動性的效益就不大,僅能讓企業渡過眼下燃眉之急,同時增加債務負擔,陷入重覆借新債還舊債的死循環,延遲倒閉的到臨罷了;惟有借錢動力是投資擴大業務發展之際,增加流動性才有意義。

 

評論文章引用調查表示,64.2%民營企業信心不足;51.8%企業認為成本高、負擔重;48%的企業認為轉型難。一言以蔽之,就是投資收益低、風險大。借錢投資意業的欲望低下,但借不到錢,資金鏈斷裂後旋刻破產結業,損失更大。

 

許多民營公司事實上過著舉債渡日,過一天算一天的苦日子。而且還未算上「國進民退」策略底下,國企不斷與民爭利,也吞噬大部份由中央銀行降準令銀行釋出的資金,徹底違背扶助民營中小企的政策宗旨。

 

既然去年政府救濟已屬杯水車薪,財金體制難以惠澤掙扎求存的中小企,如今經歷瘟疫無情重擊,等待著中小企業的自然是滅頂之災 — 也包括旗下佔75%的全國城鎮就業人口。

 

貿易戰延伸

 

屋漏偏逢連夜雨,境外因素的最大隱憂,仍來自中國的最大對手。

 

同樣遭受疫情考驗的美國,不僅導致逾110萬國民確診、6萬6045人喪生,民生活動近乎全面停擺伴陪經濟萎縮而至,且威脅到總統杜林普11月爭取連任的機會。要轉移無力挽救內政的視線,自然顧不上簽訂初步貿易協議,或者追加洽購個人防護設備及醫療儀器,把究責矛頭指向武漢肺炎擴散全球的罪魁禍首:中國。

 

據最新消息,白宮考慮方案包括啟動制裁、開徵新一輪關稅或施加更多貿易限制,以及可能解除中國主權豁免,讓針對中國政府的民間集體訴訟或州政府公訴得以實行。連杜林普被問及會否就中國的欺瞞施以報復,亦不諱言「這當然是個選項」,既蘊涵政治姿態,也是經濟手段。

 

如是者,中國外貿於未來祇會雪上加霜。全球供需大洗牌,無法保障產業供應鍊的後果,就是失業大軍接踵而至。

 

※作者為香港人/網媒記者兼撰稿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