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磐石號染疫事件凸顯的國防問題

紀永添 2020年05月17日 00:02:00
從敦睦艦隊出海以後,海軍艦隊指揮部就難以將疫情的最新資訊傳達給遠方的艦隊。(本報資料照片)

從敦睦艦隊出海以後,海軍艦隊指揮部就難以將疫情的最新資訊傳達給遠方的艦隊。(本報資料照片)

海軍的敦睦艦隊日前因爆發武漢肺炎疫情,而引起社會關注。許多聲音批評海軍的防疫工作不確實,事後又瞞報,才會釀成這起事件。在輿論的批評下,也讓敦睦艦隊支隊長與海軍艦隊指揮部的指揮官遭到調職。未來的責任歸屬有待軍方仔細調查,關於防疫的缺失,新聞媒體的討論也所在多有,因此想就不同的角度來談談磐石號與敦睦艦隊在這次事件中,所曝露出來的一些國防問題,希望可以提供另一個思考方向。畢竟磐石號這艘身兼醫療船的快速油彈補給艦,曾被國軍寄予厚望,在目前因疫情而無法正常出海下,海軍暫時只剩下另一艘武夷號快速油彈補給艦可供調派,補給正在海上輪值戰備任務的艦艇。但武夷艦之前的諸多問題似乎仍未解決,今天若要深入討論這個問題,就得先從過去武夷號擔任敦睦艦隊油彈補給艦的情況說起了。

 

武夷號艦身設計不良

 

武夷號是台灣海軍的第一艘專業快速油彈補給艦,舷號530,於1990年正式成軍服役,由於擁有強大的油彈補給能力,艦上的充裕空間也能載運所有的官校畢業生進行遠航實習,因此服役後立刻成為每年敦睦艦隊的固定班底。只是武夷號後來卻逐漸傳出艦身設計不良,在某些情況下會傾斜的問題,而且因為這是第一艘國造的油彈補給艦,雖然參照了國外設計,艦上空間的安排卻不盡理想,在擠入大批官校畢業生以後,生活條件常被詬病。當時海軍就有讓武夷號利用大修保養時,一併進行局部艦體修改的想法。但一來當時海軍只有這麼一艘快速油彈補給艦,武夷號入塢維修保養時,海軍就只能派出戰車登陸艦參與敦睦艦隊,艦上空間更擁擠。二來武夷艦沒有辦法出海,海軍艦艇的補給與訓練也會受到不少的影響,因此這個想法一直未能成案。

 

一直要到武夷號服役將近二十年,艦體逐漸老邁,問題變的越來越嚴重,海軍開始思考接替的問題後,才啟動了興建第二艘快速油彈補給艦的計畫。只是這並非第一線的作戰艦艇,所以整個計畫又延宕多年才正式執行,這一艘新建的快速油彈補給艦也就是磐石號。磐石號的舷號為532,於2012年開工,2015年正式成軍服役,很快就取代了武夷號成為敦睦艦隊的新班底。由於海軍終於擁有了兩艘快速油彈補給艦,因此可以輪流入塢大修保養,再也不會出現海軍因為沒有油彈補給艦,而必需改派其它艦艇擔任補給任務的窘境。新的磐石號記取了之前的錯誤經驗,服役以後並沒有傳出類似武夷號的問題,再加上磐石號的噸位比武夷號還要大,設備更為完善,還擁有完整的海上醫院設施,說磐石號是目前海軍最重要的作戰輔助艦艇,其實並不為過。

 

武夷號後來卻逐漸傳出艦身設計不良,在某些情況下會傾斜的問題。(海軍提供)

 

但問題在於磐石號服役後,海軍吃下了定心丸,卻沒有利用這個機會,好好處理武夷號的問題。再加上武夷號的服役時間也已悄悄邁入三十年,一些艦上設備都開始老化,國軍目前沒有好好整修並改善武夷號問題的計畫,其結果就是未來恐怕還是只剩一艘磐石號獨撐大樑。海軍之所以會如此輕忽這個問題,關鍵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台灣長期以來採守勢防禦,海軍的作戰艦艇多數在台灣本島的周邊海域活動,隨時可以就近入港補充油料與彈藥,承平時期對於海上油彈補給的需求並沒有那麼大。其二是長期以來軍方的風氣就是如此,只要能暫時解決眼前的迫切問題,擺出表面上的壯盛軍容即可。一旦新武器、新裝備入列,就會忘記應該要整備舊有武器,以延長使用壽限,達到最大的作戰效益。這樣的問題也不是海軍獨有,而是三軍通病。

 

CM-11與M60A3問題也被擱在後面

 

再舉一個例子,陸軍的兩款主力戰車CM-11與M60A3 TTS也已服役多年,性能較為跟不上時代,妥善率不佳,但因為笨重的主力戰車在台灣戰場所能扮演的角色一直受到質疑,讓陸軍長期以來難以採購新型主力戰車。陸軍為了要維持裝甲部隊的戰力,除了曾規劃過「性能整建計畫」,也曾經評估過為這兩款主力戰車進行升級,加裝反應裝甲或新型主炮。但在陸軍終於獲得M1A2T,採購了新型主力戰車以後,這些性能整建或升級計畫,立刻就無疾而終。只是陸軍所購買的新型主力戰車只有百餘輛,並無法取代陸軍目前所有的主力戰車,M1A2T未來也將全部部署在台灣北部,這代表中南部的地面防禦還是得仰賴這批舊型戰車。可以想見的是,接下來M1A2T會成為國軍展示新武器的焦點,而掩蓋了其實還有大批舊型主力戰車需要性能整建的問題。

 

M60A3戰車性能仍待提升。(攝影:朱明)

 

武夷號的情況就與陸軍的舊型主力戰車一樣,在磐石號服役以後,鎂光燈都在這艘新型快速油彈補給艦上,看似無比風光。可是在台灣的防衛規劃中,海軍艦隊出海保存戰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離開台灣周邊海域的艦隊將非常需要快速油彈補給艦的支援,只有磐石號與武夷號兩艘其實已經極度捉襟見肘,更何況武夷號年歲已高,各種問題又未徹底解決。海軍與陸軍的情況都一樣,在承平時期有新武器可以展出,執行日常的演訓任務就好,完全沒有想過一旦爆發大規模的戰爭要怎麼辦。戰時規劃都是紙上談兵,指揮所文書演習,沒有在承平時刻就認真進行戰爭準備。過去有許多人批評過國軍久訓不戰,各種演習淪為形式,只重視表面功夫,未認真勤訓精練,絕非無的放矢。從這次的磐石號疫情,就可以看到國軍的各種弊病,仍急待改革。

 

艦隊指揮部掌握不到敦睦艦隊的狀況

 

再退一步說,從敦睦艦隊出海以後,海軍艦隊指揮部就難以將疫情的最新資訊傳達給遠方的艦隊,這推測起來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台灣海軍的衛星通訊能力不佳,在沒有自己的通訊衛星下,租用的線路並不安全,也很昂貴。在這個處處強調資訊戰的時代,實在是無比諷刺。這原因仍然是承平時期海軍艦隊只在台灣附近海域活動,使用無線電就能通聯,因此沒有積極發展艦隊指揮部與遠方艦隊的安全通訊能力。但一樣的問題是,未來戰時進行戰力保存的海軍艦隊,會離開台灣周邊海域,艦隊指揮部有辦法利用安全的通訊線路,隨時更新最新的戰情與命令給我方的艦隊嗎?相信在這次的磐石艦事件後,舉國上下都已經對這件事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海軍在進行各種檢討時,有思考過這件事嗎?而這似乎才是真正攸關海軍戰力的關鍵問題。

 

其次是海軍艦隊指揮部對於敦睦艦隊的狀況掌握不佳,或許這只是因為軍方過於輕忽此次疫情的嚴重性,但在社會輿論嚴厲指責後,軍方又瞬間手忙腳亂,說法一日數變,說明軍方的戰情傳遞與管理是很有問題的。畢竟戰時的情況絕對會更為混亂,甚至還有敵方故意放出來的各種假消息與假新聞。以之前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的例子來看,這絕對是敵方所會從事的資訊攻擊之一,軍方此次的反應實在不及格。國軍必需要體認到一點,未來的戰爭絕不單單只是戰場上的拚搏廝殺,而是包含網路戰、心理戰、新聞戰、電磁戰、經濟戰的混合式戰爭。戰爭不是在第一枚飛彈發射出去的那一刻才開始,敵人們也不一定會從境外開始發動攻擊,採用的手法更可能真假難辨。國軍的防禦作戰必需要配合政府的各個部門快速反應,而很明顯國軍目前準備不足。

 

有意思的是這次參與敦睦任務的還包括國防大學政戰學院的畢業生。國防部安排未來的政戰人員參加遠航訓練,也算用心良苦。在台灣邁向民主化後,政戰部門的角色有很長一段時間變的非常曖昧,也不時有裁撤的呼聲。雖然國防部屢次強調政戰單位保防監察的功能無可取代,但不論是台灣社會還是國軍內部都對於政戰部門有諸多質疑。老套僵化的教條式宣傳,缺乏專業能力與作戰能力,一直是政戰人員最被詬病的一點。過去要求改革政戰系統的各種批評與建言,已經成篇累牘,在此不再贅言,或許國軍應該進一步思考的是,在台灣面臨新形態的戰爭威脅時,應該如何組建一支新的力量,來因應這種嚴峻的挑戰。政戰部門這幾年並非毫無改善,在國軍因為此次事件而面臨批評時,也立刻推出宣傳影片來穩定軍心,但整體來說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未來的戰爭絕不單單只是戰場上的拚搏廝殺,而是包含網路戰、心理戰、新聞戰、電磁戰、經濟戰的混合式戰爭。(本報資料照片)

 

懲處只是鋸箭法

 

台灣防疫中心此次打出了漂亮的一戰,關鍵在於非常機警,重視一開始微不足道的網路情報,提前部署,派人到當地察訪,因此領先全世界掌握情勢,最後快速決斷,禁止口罩出口並決定擴大產能,安定了民心。剛好與國防部在此次敦睦艦隊染疫事件上的處理方式,有極鮮明的對比。而這整套防疫體系的建立,也是誕生於十幾年前的血淚教訓,在那之後政府積極修法,建立可運作的機制,每年也固定演練,擁有完整的處理計畫,最後終於在關鍵一刻派上用場。相反的國軍每次在發生事件之後,都誓言旦旦會徹底改革,雖然這幾年下來也不能說真的毫無進步,但距離社會的期待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每次都用鋸箭法來懲處人員,平息社會輿論的批評,卻鮮少真正痛下決心,從制度面來改變國軍的長年積弊。國人的批評與失望其來有自,不算苛責。

 

台灣的處境艱難,國人對政府的要求也日益嚴格。政府各部門回應問題的速度目前已經進化到以小時為計算單位,甚至連地方政府都開始跟上這樣的腳步,讓台灣的行政效率大幅提升。唯一例外的大概只有國防部,從官兵要載口罩防疫的命令下達,到基層開始遵循,是以禮拜為單位,甚至還沒有確切執行。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於國軍是個很封閉的單位,平日自成一格,完全沒有跟上今天台灣政府進步的速度。效率低落其實就是最大的資源耗費,國軍過去常說要勤儉建軍,並認為政府投入的國防預算不足,但這部龐大機器的毫無效率,對自身戰備本務的廢弛輕忽,只重視表面,恐怕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就算投入再多的資源都沒有辦法扭轉軍方的問題。國軍弟兄沒有錯,他們的辛勞付出值得肯定,錯的是頑固僵化,顢頇不知改革的官僚主義。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