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順貴:別讓便宜行事的選址模式替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惹禍

詹順貴 2020年05月24日 07:00:00
高雄橋頭園區、台南綠能園區之所以發生爭議,都是被挑中的土地範圍內,已先有有機農場或有機牧場在其中經營多年,但為什麼還是被劃入工業園區範圍內?(圖片取自守護港墘農場臉書專頁)

高雄橋頭園區、台南綠能園區之所以發生爭議,都是被挑中的土地範圍內,已先有有機農場或有機牧場在其中經營多年,但為什麼還是被劃入工業園區範圍內?(圖片取自守護港墘農場臉書專頁)

近幾個月高雄、台南陸續出現工業園區選址開發,遇上範圍內有存在多年的有機農場應如何處理的爭議,日前在高雄橋頭園區的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上,還出現農委會與內政部在立場上針鋒相對的局面。但這未必單純是工業與農業的衝突或孰輕孰重的問題,而是長期以來漠視土地紋理便宜行事的選址模式惹出的禍!

 

高雄的橋頭園區、台南圈中港墘農場要做綠能園區之所以發生爭議,都是被挑中的土地範圍內,已先有有機農場或有機牧場在其中經營多年,但為什麼還是被劃入工業園區範圍內?說穿了,不外乎工業園區的政策提出者或規劃者,只是在地圖上找產權取得容易而且成本便宜的大面積農地,通常符合這二項條件的土地,都是產權歸屬單純的台糖農地。而且這些土地的地目(使用地別)編訂,很多都是為國營事業與台糖量身的特定專用區的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必要時,還可以跟社會唬弄說是非農地。

 

也因為工業園區的政策提出者或規劃者,只想快速找到產權取得容易而且成本便宜的農地,自然鮮少會再事先費工夫去進行土地本身、所在區位與周邊環境的基礎調查,進而評估其適宜性。相對的,有機農業不僅需要長時間進行農地的土壤改良,改變慣行農法,還須慎選農地,迴避周遭環境經由空氣或水帶來污染因子,影響到農產品的有機定義與驗證。

 

根據農委會的定義:「有機農業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2007年1月,農委會開始實施「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將「有機農業」及其產品即納入規範。

 

由於有機農業經營初期,經營者須投注較多資金與人力,卻幾乎不會有收入,必須中期以後才有產出可以銷售挹注收入,所以,2018年5月,以現任立法院長游錫堃為主要堆手所推動通過的《有機農業促進法》,第7條明定主管機關可以對驗證所需費用、技術提升、行銷通路擴展、產銷設施(備)、資材、資金貸款等等給予適當協助,並獎勵有機農業之留種、育種及種苗生產。經營者承租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作有機農業使用,應給予土地租金優惠;如通過驗證,土地租期應給予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之保障,不受國有財產法第四十三條有關租期之限制。

 

應該歸咎的對象

 

瞭解有機農業需要長期投入資金與人力而且經營不易之後,上述發生在台南、高雄的園區開發與有機農業爭議,應該歸咎的對象,顯然是園區規劃單位在選址前沒有事先對基地本身與周邊環境現況進行詳實的調查,對有機農業經營不易的無知,加上長期以工業為優先的發展至上迷思輕賤農業。現在如果有心解決這些爭端,其實也非常容易,只要將仍在紙上作業階段尚未投入龐大資金的園區往其他更適合地點規劃,而非在現址玩零遊戲和霸凌有機農業,就立刻迎刃而解。

 

去年10月底總統大選正熱時,經濟部長沈榮津釋出政策利多,公開表示為因應台商回流用地需求,已從南部六縣市盤點出九處、共744公頃的土地,可做新開發工業區使用,當然,主要都是台糖農地;而且他還大喇喇地宣稱為免二階環評程序耗時(又是敵視環評為絆腳石),將先在每個縣市小規模開發各一塊90公頃產業用地。

 

可以想見,對那九處農場的經營現況,在沈部長脫口時自己應該毫無所悉,可能也根本不關心。此外,如果不要排斥二階環評,以已屬環保署表定應進二階環評的項目,表明願直接進行二階環評,而省下一階環評時程,是否即可能將九處整併為三到四處較大面積的工業區,並選擇較為合適的地方設置,即可減少新闢或擴寬道路聯外道路、供水管路、輸配電路的重複施作,污水處理廠與其他公共設施的重複配置,而省去大把經費?顯然,部長也不在乎,畢竟選前配合釋放政策利多,其他都可以用錢而且是人民納稅錢買單處理。

 

去年總統大選正熱時,經濟部長沈榮津釋出政策利多,公開表示為因應台商回流用地需求,已從南部六縣市盤點出九處土地可做新開發工業區使用。(楊約翰攝)

 

別再盲目追求政策快速拍板

 

其實,經濟部在吹噓台商回流投資金額之前,應該先告訴人民當初這些產業為什麼外移?是台灣勞工薪資太高?難以符合台灣環保法令要求或環保成本無法繼續外部化?現在要回流,在台灣地稀人稠、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不需要對回流的台商做適度篩選?只要鮭魚或鱷魚、鮭魚全收?尤其現在不僅選舉結束,蔡總統的第2任期也正式開始,經濟部能否別再一味吹噓數據打迷糊仗?

 

台灣政治普遍存在官大學問大現象,高官通常盲目追求政策拍板快速的行政效率,除非社會輿論壓力夠大,否則他的權威也不太能接受挑戰,因此,縱使事後發現諸多問題或區位不適合,經常都以程序已經過半,重來(包括重新選址)的不確定性(風險)更大為由,無視所生爭議其實有許多可以化解或舒緩的途徑,只想一路快速輾壓過去,抹除所有土地與人的紋理,但也不時換來人民激烈抗爭,阻礙了執行的順遂。這是抗爭人民的錯?抑或園區規劃選址的政策不當?

 

蔡總統的第二任就職演說中,除了國際合作、兩岸議題、防疫、司法改革與將再次啟動修憲外,與國內息息相關的,演說內容主要聚焦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許多公民朋友抱怨不少人權與環境議題都不見了,或許是演說時間有限,加上武漢肺炎疫情帶動國際情勢劇變,而必須調整演說重心,因而未必適合直接認定蔡總統已不再重視。

 

但對於未來如有需要新闢所屬產業園區,建議也衷心期盼蔡總統能好好交代同時緊盯經濟部別再一味追求政策表面拍板定案的快速,重蹈上述台南、高雄二例正義的覆轍,寧可事先詳實調查預定基地本身與周邊環境的基礎資訊,客觀評估選址,避開敏感易生爭議地點,以減少人民抗爭或公民團體撻伐,讓「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政策的推動執行得以順遂。

 

※作者為律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