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傅斯年的為何與管中閔的如何 

王宗偉 2020年06月17日 07:00:00
作者認為,管中閔主張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的態度面對傅斯年的研究才是對的。(攝影:張家銘)

作者認為,管中閔主張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的態度面對傅斯年的研究才是對的。(攝影:張家銘)

貴報6月15日鴻文「這樣的台大不配稱為第一學府」出自總主筆之手,如以台大校友中心行政人員網上發送言論可代表校方,應為貴報官方立場,身為台大校友兼學生,感覺實有必要回應。

 

陳翠蓮師對戰後台灣政治史治據非常用功,台灣當代史學界自有共識,筆者並無疑義。二二八七十周年筆者第一時間購入其巨著<重構二二八>,立即仔細拜讀。書中關於1947年3月9日赴台綏靖國軍在基隆登陸時間,竟然發現在未隔30頁處出現了當天早上與晚上的兩種說法。經當面就教作者,作者稱抄錄史料時然爾,她也沒有發現同支國軍部隊怎麼可能一天內早上與晚上各登陸一次,更無法判斷史實當以何者為是。

 

筆者對陳翠蓮師仍持高度敬意至今,只是同理可證,盡信書不如無書。因此同作者後來發表在台大歷史學報的《白色恐怖時期的台大校長傅斯年》,指出傅校長支持政府掃蕩行動,使台大陷入白色恐怖漩渦中,與外界並無二致。筆者就感覺這是必須存疑的,畢竟華文近代史學方法自顧頡剛的疑古論始。質疑任何權威所提出現有證據不足以支持的說法,是當代史學研究者的基本態度。畢竟陳翠蓮的說法目前還不是近代史學界有一定程度影響力的共識,這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或是論述來驗證。但台大學生會現在要把傅斯年請下神壇以後換陳翠蓮上去,筆者並不以為妥當,相信陳教授本人也無此意。

 

貴報所謂「鑑於出土的史料越來越多」,事實上也就是陳翠蓮一家之言,尚有待更多資料的確認。至於所謂出土兩字更恐怕是一葉障目所致,對傅斯年生平有所基本理解者,都知道傅斯年並非完人,此公脾氣衝動暴躁且極為反共。在抗戰中的西南聯大時期,傅斯年就已經極力排斥左翼學者如聞一多之流,雙方矛盾激化甚至到一起開會時都要動手打人的程度。到1949年中原板蕩神洲陸沉時,傅校長本其一貫性格與態度,當然支持政府大力掃蕩共諜行動,以清除台大校園與宿舍內躲藏的共產黨,只是強調不能流血驚擾校園。這只是表述了這位校長去邪留正的治校態度,又有甚麼可奇怪之處?這兩年的反滲透法與國安五法,難道不是在做相同的事嗎?

 

至於台大校史中所謂的46事件,基本前提事實是1949年4月時全中國的左翼學生要求南京政府立刻接受,中國共產黨百萬大軍渡江前所提出的所謂八項國內和平協議,實現「一切國土解放區化,一切武裝解放軍化」的構想。這樣的和平協議是可以接受的嗎?台灣人民早有公論。所謂轉型正義把當時的陳誠與彭孟緝鎮壓學運痛罵到狗血淋頭以前,有無對此歷史現場情況有充分理解認識與重建?假如其實都還是這樣去脈絡化解讀一個單一偶發事件,現在又要搭拉上傅斯年,這樣公平嗎?這種轉型正義真的正義嗎?

 

至於台大學生會在校務會議提議,學校應成立轉型正義小組,處理校園空間與威權地景轉型、校史之重構與檢討、檔案的開放與徵集等等工作。這套做法之所以不受台大大多數師生支持,是因為很多人都知道這套促轉會式的轉型正義,事實上就是喬治歐威爾小說<1984>中真理部的現場投影,因為當前政治需要改寫歷史記憶手法的重現,並不適用於純淨的大學校園。

 

至於被一眾校友們視為「台大校史,大家笑死」的台大促轉條例,這次引起爭議的原文是「為確立台灣社會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否定威權統治之合法性及記取侵害人權事件之歷史教訓,出現於校園空間中的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之,包含但不限於傅鐘、傅園等地。」「校園空間轉型正義之推動應包含但不限於校園空間之更名、廢除與重建。」「針對以威權協作者為名的校園空間得更名、廢除、重建之校園空間包含辦不限於傅鐘、傅園、振興草皮、思亮館等。」

 

這個條文一旦實行,不管傅鐘拆不拆,恐怕至少要改名、不許緬懷這個威權時期的校長,反正以後都不會有個東西叫「傅鐘」了。因此校友聯署的人可能是爲了簡明易懂,所以簡化成「拆傅鐘」。這種口號式的反宣傳非常有效果,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學生會馬上說沒有要拆傅鐘,然後反指校友誣賴。

 

現在學生會糾結劉寧一人的官方身分,但是現在這樣的改口只會讓校友們更加深信,原本如果無人反對就可能最後導致傅鐘發生變化,遭致形式上的被改名或是或是實質上的被拆除。

 

現在正辦應該是徵集更多與《白色恐怖時期的台大校長傅斯年》觀點有所歧異,但都合於研究方法的學術文章。台大歷史學報如果能夠徵集10篇以上與陳翠蓮教授的水準同等級的論文研究傅斯年,這樣甚至可以舉辦傅斯年相關論文研討會,大家交相問難。不是更能得到歷史真相嗎?

 

近年來台大在學生對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相關歷史所做的研究當中,最震撼史學界的突破,當屬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時,台大社會所博士生林邑軒與其夥伴對於事件中遇難者的人數,使用死難者性別比例分布與人口統計方法,重新得到的結果。不同於過去相關學界認為數萬人罹難的巨大數字,林邑軒認為事件受難者最多1512人。而嗣後家屬的態度與說法也十分微妙,光聽數字就一肚子火,但是一肚子火燒了3年到現在,也沒有任何另外新的可以具體反駁林邑軒論據出土。誰敢說學生做不出好的近代史研究的?

 

這也就是管校長現在主張要學傅校長的態度,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對傅斯年的研究當然也應該這樣著手,等到有比較明確且廣受史學界公認的見解以後,再討論校史該怎麼寫,地景再怎麼改。

 

請務必記得這裡是台灣大學,不是台灣小學。學生會想給傅斯年翻案,迄今一篇像樣的論文都無法產出,光會拉布條與校友動怒對罵並不足以服人。貴報指責台大主事者不與學生對話,卻罔顧學生會到目前為止沒產出任何原創性的知識,更不用對發現真相有何貢獻,事實上是把台灣大學當成台灣小學。在這真相被扭轉之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先確定自己手上掌握的是大部份的事實,才有正義與真理可言。

 

※作者為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關鍵字: 傅斯年 傅鐘 管中閔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