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註定做不了好朋友

曾蘭淑 2020年06月19日 07:00:00
中印兩國的互信不夠, 只能維持在冷和的關係,這樣的現狀不只在於邊界未定,而在於歷史的沈痾。(中國與印度軍隊5日在邊界發生衝突/湯森路透)

中印兩國的互信不夠, 只能維持在冷和的關係,這樣的現狀不只在於邊界未定,而在於歷史的沈痾。(中國與印度軍隊5日在邊界發生衝突/湯森路透)

中印邊界糾紛6月15、16日傳出死傷,這是中印邊界自1962年邊界戰爭以來,近一甲子邊界糾紛所造成的最大的傷亡,這也讓原本低迴在媒體不甚重要版面的新聞,再度躍升為頭條的原因。

 

最令人關注的是,中國、印度兩大軍事強權,是否會在四千公尺海拔高度的高山開打,引發第二次邊界戰爭?我的看法是:不會;但中印邊界糾紛懸而未決,也無法解決,永遠是中印關係進一步進展的一大絆腳石。

 

2020年5、6月對峙

 

此次邊界對峙引發成暴力的死傷衝突,地點是在印度控制的拉達克地區。引爆點是印軍指控中國大陸人民解放軍,進入印控的拉達克地區,拉在三處地點紮營及設立崗哨,因多次口頭警告無效,雙方爆發口角、互丟石頭、鬥毆。

 

經過會商,雙方5月8日同意各自的部隊,各自後撤兩公里。於此同時,中印雙方還向喜馬拉雅山麓的邊境地區增派了數千兵力。據路透社報導,談判期間,印度方面要求中國撤回派往邊境地區的部隊,而中方則要求印度停止在邊境爭議地區修築公路。

 

但6月15日,印度軍方表示在中印邊界風景如畫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 )的衝突中,先說3名印度士兵,後又宣佈死亡人數提升至20人。中國也發布新聞說,解放軍也有人受傷。中印邊界糾紛其實有幾個有趣的面向。

 

印度軍車於拉達克地區巡邏。(湯森路透)

 

對峙的戲碼近六十年不變

 

上一次的邊界對峙是發生於2017年10月,中國大陸方在中、印及不丹三國交界處的洞朗地區(印度稱Doklam)修築道路,印度軍隊以「支持不丹主權」越界阻止工程,對峙長達近二個多月,也是引發是否戰爭的擔憂,最後透過外交協商管道平息。

 

2013、2014年也有持續三週在拉達克(Ladakh)邊界對峙衝突,但都沒有人員傷亡。就連今年的對峙,一開始中印雙方互丟石頭、木棒,據新德里電視台(NDTV)報導,印度軍人可能是在近距離肉搏戰中受重傷,雙方並沒有發生槍戰。

 

不知大家是否會有疑慮,中國與印度全球現役軍人人數目前是全球的第一、二名;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19年年鑑,中國與印度國防預算僅次於美國,為全球第二、三名,兩國都是擁有核子武器的核武國;如此的軍事強權,為何會讓戌守邊疆的軍官戰士,只拿山上的石頭、木棒互毆?

 

實際看到對峙的畫面,情況其實是十分緊張的。

 

1962年中印戰爭就是從邊界對峙開始。為了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中印從1988年開始的邊界對談,即採取外交手段,設立信心建立措施(CBMs,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已經制度化的軍事交流會議和文化活動,例如曾舉辦高山聯合探勘和運動比賽,有助緩和邊境緊張局勢;並且要求雙方巡守邊界的官兵,見面時,需要反背槍枝,且槍口向下,並且向雙方揚旗,高喊「中印是兄弟之邦」(Hindi Chini Bhai Bhai),避免可能發生的駁火,再離去。

 

但癥結在中印邊界並沒有一條雙方同意的邊界線,讓雙方巡守人員隨時可能爆發衝突。

 

因為沒有未定邊界,對中印來說,就像現實主義裡所說,國家採取自救措施(self-help)求生存,促使兩國加強邊界的建設,多年來,印度在錫金段大規模建設新碉堡,並對一些就碉堡進行了升級,並且引發尼泊爾的不滿;印度在加萬河谷等地區修築道路,改建世界海拔最高、可降落C-130J運輸機的簡易機場。大陸也在邊境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分析家指出,根據最近的機場衛星照片,陸方正在闢建一條新跑道、室內停車場及緊急待機坪。

 

這是現實主義指出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兩國因為尚未解決的邊界爭端,強化基礎設置與軍力佈置,卻被對方認為是為未來潛在的中印軍事對抗做準備,當兩個國家都關注相對獲利(relative gains),強化安全困境的情況,這也是中印邊界衝突不斷的主因。

 

癥結在中印邊界並沒有一條雙方同意的邊界線,讓雙方巡守人員隨時可能爆發衝突。(湯森路透)

 

都是新冠肺炎惹的禍?

 

其實,每年,中印雙方互控對方入侵邊界達上百次以上,並且經常是印度媒體討論的焦點,但邊界對峙經常是「民間熱官方冷」,因為是爭議邊界,不能說你入侵還是我入侵;中印官方於是刻意低調處理。

 

此次邊界對峙衝突升溫,時勢觀察家分析包括:

 

克什米爾(Kashmir)問題讓中國不高興:印度2019年8月廢除憲法370條授予「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特殊地位,引發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抗議,因為克什米爾涉及中國在阿克賽欽主權,印度不該片面改變現狀。

 

新冠肺炎病毒讓印度不高興:中國是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的始作俑者,印度確診病例全球第四高,造成印度封城,工商業停擺,中國戰狼式外交,強化自身抗疫的大國形象,批評他國防疫不力,更讓印度人不滿。還有2019年中國第4度阻撓把多次對印度發動恐怖攻擊的穆罕默德軍首腦阿茲哈列入聯合國全球恐怖分子黑名單,引發印度民眾不滿,新仇加上舊恨,讓印度人在社群媒體批評中國。

 

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造成中美口水戰,以及經濟衝擊上的對立,強化中國的危機感,在南海衝突、中印邊界衝突,採取更挑釁式的作法。印度也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下,加強美國、澳洲的軍事聯盟,圍堵中國。

 

中國撐腰尼泊爾抗印:尼泊爾總理奧利(KP Sharma Oli)領導的政府2020年5月公布新地圖,將與印度有爭議的3塊領土劃入尼泊爾新地圖,雖然遭尼泊爾眾議院擱置,但奧利背後有中國撐腰,這讓新德里不高興。

 

 

「信心建立措施」失靈 

 

我之前在上報為文指出,從防禦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的角度來看,提供了許多抑制的因素,讓中印戰爭打不起來。中印邊界對峙,雙方互相指責、叫囂,但戰爭不會打。首因是雙方都是核武國家,核子武器雖有互相保證毀滅的功用,但核武最大的功能是互相嚇阻(deterrence)的功能。
 

第二、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作用就是當衝突發生時,提醒外交可以解決的,就不要用子彈。
 

第三、兩國所建立的經濟互賴的關係,對戰爭仍有抑制的作用。加上中國要開展一帶一路大戰略,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需要印度洋大國印度的配合與支持,中國與印度撕破臉,對中國沒有好處。

 

但兩國的互信不夠, 只能維持在冷和的關係,這樣的現狀不只在於邊界未定,而在於歷史的沈痾。

 

以色列海法大學(University of Haifa)政治科學學院的教授Benjamin Miller,他在2007年出版的《國家,民族,與大國》(States, Nations and the Great power )這本書中,提出「國族與民族認同衝突」(state-to-nation imbalance)是國家只能維持冷和(cold peace)的原因。他的理論正可以解釋中印關係,中印戰爭的遺緒,未劃定的邊界,至今仍是中印關係存在信心赤字的主因。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沙拉設立的流亡政府,對中國統治西藏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仍如芒刺在背;同時產生中印之間外部民族與國家的不一致,激化了邊界衝突,讓中國與印度只能維持在冷和的關係。

 

弔詭的是,今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此次暴力對峙衝突的對峙點之一,被喜馬拉雅山脈包圍的拉達克東部─班公錯(Pangong Tso),正是印度名片《三個傻瓜》影片結尾之地。這處唯美浪漫的雪山冰川,中印會在此開打嗎?真的有賴雙方領導人有智慧地協商,讓這處適合靈修放鬆之地仍是和平之地。

 

※作者為英國諾丁漢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現任中原大學兼任講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