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威脅 歐式空權模式更適合台灣

蘇紫雲 2016年12月15日 00:05:00
陸基防空單位、陸基機動中程飛彈系統,將是我國未來防衛戰力中,最具成本效益的投資,可大幅抵消中共的空中優勢。(國軍麻雀AIM─7F飛彈/國防部提供)

陸基防空單位、陸基機動中程飛彈系統,將是我國未來防衛戰力中,最具成本效益的投資,可大幅抵消中共的空中優勢。(國軍麻雀AIM─7F飛彈/國防部提供)

像是籃球比賽,人高馬大的對手以長程三分球密集攻勢,身材吃虧的一方「蓋火鍋」搶奪籃下制空權,也可以守勢獲勝。中國戰機於12月10日又以編隊長程飛繞台灣東部外海,這是11月25日以來的第二次行動。相較近年類似作為,最大差異在於以往多為單機、雙機飛行,目前以10架規模進行「遠海演訓」,其戰力已可遂行戰術打擊任務。台灣絕對需採取新的對應方案,向國內、國際傳遞正確訊息。同時,小國好民的台灣採取「歐式空權」更可達到「小國善守」的目標,使台灣成為「不沈神盾艦」確保國家生存,遏制共軍擴張更可開創台灣新的國際空間。

   

空權爭奪超越冷戰

 

類似戰機在空中大玩貓抓老鼠的遊戲,可說將飛機用於戰場的第一天就已開始。但最具代表性的則為冷戰時期,美、蘇、北約、日本空軍累積將近半世紀的相互攔截經驗,甚至雙方飛行員培養出默契、以及後續的「空中遭遇準則」,以避免擦槍走火。以防衛資訊較我國透明的日本為例,若比較冷戰時期,依照日本防衛省資料顯示,攔截記錄在1984年達到最高峰,執行 944次前蘇聯軍機的攔截,而在冷戰結束後,每年平均僅有150次。

 

相較之下,中國在設置「東海防空識別區」後,日本於 2014年執行943次攔截任務、2015年873次,2016年光是上半年就達 594次緊急起飛的攔截任務,其中407批次為中國軍機佔69%,較去年同期增加176次。東北亞空中爭霸的激烈程度,將會超越冷戰年代。中國軍力擴權的急迫感不言可喻。

 

台灣空域重要

 

台灣周邊成為空權爭奪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緣位置。依照我國民航局統計,台灣周邊空域每年平均有150萬架次航空器通過,主要為商業航班。原因就在於台灣的地緣位置,為跨洲飛行捷徑,可節約大量油料,因此成為最重要航道。除民航機外,航程較短的軍機若需往來東北亞、東南亞,也經常將台灣作為中途站或預備降落場,包括2015年4月美軍 F18戰機「技術降落」台南空軍基地,南韓軍機前往菲律賓,多次在高雄小港落地加油,這都說明台灣占有的地利之便,可轉化為重要的戰略資產。

 

北京的盤算與後續作法

 

中國使用「合法但敏感」空域進行軍機穿越的目的,包括:(1)建立政策可信度。首先是傳遞政治訊息,向台灣、美國、日本以及國際社會傳遞具有兵力投射的能力,可以執行北京的政策與意志,以建立可信度。(2)模糊情報判斷:與以往「單機」穿越的最大差異,在於中共企圖「機隊」形式穿越敏感空域常態化,增加對手國情報分析與戰備警戒的難度,必要時全掛彈機隊將可立即由「例行巡邏轉為攻擊」,獲得突襲效益。(3)延伸空中投射:依照軍事戰略推估,未來的中國機隊除常態化巡弋外,將進一步將空中加油機納編,以使航程較短的殲10戰機進行演訓,並延伸殲 15等大型戰機對第一島鏈外的投射能力(共軍大型戰機空中加油、掛載巡弋飛彈將可直接且快速攻擊2,800公里外的關島)。

 

台灣戰略卡位:應扮演「不沈神盾艦」

 

面對中國海空權擴張、美國新總統的東亞戰略可能調整、日本力求保護海上交通線的需求,台灣可說是面對新的戰略機遇期,應對得當將可為台灣開創全新的國際地位與空間。主要的關鍵包括:

 

空情透明度:國軍以往對於攔截外機的作為較保守,包括僅保持雷達追蹤、無線電勸離等,資訊也不主動公開,可說極為謹慎。相形之下,日本則是完全公開透明,包括伴飛照片、年度統計等,可予國際社會、以及國民正確的認知。因此面對中國新威脅,國軍可適度調整作法,依照國際慣例採取「目視伴飛」方式,一方面彌補雷達無法探知的掛彈情資、一方面展現監控能力安定民心,並爭取國際支持。

 

面對明顯的外在威脅,台灣的國家預算結構,教育、社福預算都遠高於國防預算可說相當不合理。台灣2016年度國防預算為3,217億元,但考慮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的變動,則實質國防預算更為低落。例如,若以近20年週期觀察,在亞洲金融風暴前的1998年作為對照,當年度我國防預算為2,574.8億元。而2016年國防預算為3,217億元,列入 1998年至2016年CPI指數漲幅為19.8%,則2016年的國防預算相當於1998年的2,654億。兩者相較,則國防預算增加率僅為3,相較於20年來我國安全環境的改變,可說杯水車薪,亟需對國防預算的定位重行定義,而最佳方案是將國防投資視為「加殖型」投資,也就是軍備整備結合經濟發展的產業升級、就業率等因素,將軍備事務提升為戰略階層,創造「富國強兵」的雙贏政策。

 

強化戰略防空:陸基防空單位、陸基機動中程飛彈系統,將是我國未來防衛戰力中,最具成本效益的投資,可大幅抵消中共的空中優勢。應視為戰略骨幹,值得優先投資。此一戰略骨幹籌獲時間短、成本低,因此也可換取其他新系統研發、生產、配訓、服役戰力整備的真空期。

 

麥克阿瑟稱台灣是「不沉航艦」,但考慮美式空權所需的戰機投資龐大,以陸制空的歐式空權模式,更適合台灣。考慮我國可用國防資源、軍事科技發展等實質條件下,「不沉神盾艦」應更適合形容我國未來軍事發展的可行模式。以有限資源確保台灣本身有效防衛能力、立於不敗之地,將可對區域安全做出實質貢獻,並開創全新的國際地位與空間。

 

※作者為淡江大學整戰中心執行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