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係當中常見的迷思:兼回應「唯川普能對抗中共」論點

陳方隅 2020年07月16日 00:01:00
要認識台美關係,必須要拋棄掉「民主黨=親中=邪惡左膠組織」「共和黨=親台=反共的正義之聲」這樣的二分法。(湯森路透)

要認識台美關係,必須要拋棄掉「民主黨=親中=邪惡左膠組織」「共和黨=親台=反共的正義之聲」這樣的二分法。(湯森路透)

川普和拜登誰當選才對台灣是最好的結果?這個議題最近在網路上很熱門,而且這當然是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的討論。然而,許多台灣人會陷入一種二分法迷思,認為只有川普才會對台灣好,或者凡批評川普就是反川、親中。舉個例子,近日,筆者所參與的「美國台灣觀測站」受到一些批評,尤其是有些堅定的川普支持者認為這個專頁是民主黨側翼(事實上,這個專頁先前還曾經被說是共和黨側翼),只會支持或反對特定候選人,就連「報導引述」幾位美國政治人物反對退出世衛的決定,都被講成「逢川必反」、為中國操控的世衛辯護。

 

我們認為,有不少批評的內容源自於誤會,尤其是基於對台美關係,或說美國外交政策的誤會。而且如果太過擁護特定的政治人物,往往也就會忽略了許多不同的觀點,例如我們先前就已經報導過美國凍結世衛經費以及說要退出的理由,發了好幾篇文章談論世衛的各種失職,但還是被熱情的川普支持者說,質疑川普就是在破壞台美關係。我們認為,台美關係是台灣最重要的外交關係,這正好是一個機會來討論一下其中的幾個觀察要點。

 

二分法的迷思

 

首先最基本的觀念是:要認識台美關係,必須要拋棄掉「民主黨=親中=邪惡左膠組織」「共和黨=親台=反共的正義之聲」這樣的二分法。

 

批評川普的「某一個政策」不代表一定「反川普」,更不一定代表親中或反中。就像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美國政治的議題面向有很多。而且,美國政治當中的熱門議題有內政也有外交,中國議題對許多美國人來說並不是迫切必須解決的問題(目前最重大的議題當然就是防疫),美國也不像台灣一樣面對中共侵略的壓力,自然有許多人對中國政策不甚了解。

 

另一方面,即使在內政議題偏向「自由派」的選民,也非全然支持民主黨的所有政策,甚至可能對民主黨的批判還比共和黨更多。相對來說,即使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和政治人物,也不盡然就會全然贊同川普的所有作為,這些應該都是很基本的道理。

 

批評川普的「某一個政策」不代表一定「反川普」,更不一定代表親中或反中。(湯森路透)

 

美國作為一個老牌民主國家,在各項議題上有許多爭論,其實已經是常態了。但「台灣議題」方面,目前是具有兩黨共識的,但卻常有一些很微妙的地方。例如就以世衛的議題來說,先前我們就講過,在美國,川普和執政團隊成員們大力地拿台灣去質疑世衛的不力;而自由派的媒體和政客們則是大力地拿台灣去質疑川普政府防疫太慢。台灣的處境真的是很絕妙,第一次受到各方如此同時且高度地關注,而且不分黨派地,政治菁英們現在都會為台灣沒加入世衛而發聲,並且大力稱讚台灣的防疫成效。但這也表示,台灣官方的各種表態,都必須要很小心,不能破壞現在兩大黨對台灣議題的共識。

 

在第一線做倡議的民間團體也好,我們官方的國會線負責人也好,都不可能直接去罵別人「親中」,因為沒有人會嫌朋友太多。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支持對象,不管支持哪方都很好,但我們認為「要求所有政治人物一定要反中」或者「認定某黨就一定親中、另一黨一定反中」這類的二分法框架是不適合拿來看台美關係的。

 

台灣人的功課

 

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真正去了解美國人思考的國家利益是什麼。像是美國到底該不該退出世衛的討論,也可以反映出美國當前在外交政策上的最主要辯論:該用多邊主義的方式來面對中國,還是單邊主義靠美國力量來迫使中國改變?

 

大家要先知道,這幾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已經改變了,以往大家覺得,只要跟中國多交往(engagement),中國自然會走向開放、實行自由貿易(請參見拙文:美中關係典範轉移)。然而,這樣的看法這幾年已經全然翻轉,不分黨派和意識型態的人們,都已經認知到交往政策是錯的。川普政府現在正在運用各種手段施壓,要讓中國進行更開放的改革,不想要再縱容中國違反自由貿易的規定。然而,人們仍然在辯論到底該用什麼手段對付中國才是最有效的。目前兩大黨都在搶奪「誰比較能夠對付中國」的議題主導權,甚至互相指控親中。不過這當中有一個很大的迷思要澄清:美國絕大多數的政策菁英,並不認為打垮中共是一個優先目標(就算是中國鷹派,你也不會聽到他們在政策中說要消滅中國共產黨)。多數人討論的是「該如何」迫使中共的貿易達到真正的開放、遵守國際上的規則、承擔起大國的責任。

 

台灣人也有必要了解美國外交政策的產出過程。在這邊我們推薦賴怡忠所著的〈美國大選與台美關係經營〉一文(以及下篇),裡面提到了很多關於美國外交政策的眉角。重點在於,我們在先前談波頓新書的文章當中也一再指出:分析美國對外政策時要看整個團隊,尤其負責相關事務的官僚人物的立場。例如以中國或台灣政策來說,要看國務院,尤其是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局,或者是國防部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部長等。而不只是看總統一個人。

 

目前我們確定的是,不管是從媒體上普遍的「風向」,或是從政策界菁英在智庫的許多討論來看,中美關係已經轉向成為「競爭」的關係,而且是整個制度和體制層面的競爭。舉個例子,許多人常常批評紐約時報是「逢川必反」、「親中左膠」的報紙,但如果真的仔細看他們的所有報導,他們揭露過非常多中國違反人權的情事,也針對中國在推特上的大外宣進行深入報導;在美國外交政策方面,也有許多挑明了中國越線行為,而美國目前反制作為「還不夠」的評論。從紐時的例子來看,批評川普和認為要對中國強硬,這兩件事是可以同時並存的。

 

批評川普和認為要對中國強硬,這兩件事是可以同時並存的。(湯森路透)

 

日前,FBI局長的演講中也提到:中共是美國重大威脅,無所不用其極地影響美國政治與經濟,而且中共的目的是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霸權。我們認為,接下來的辯論會繼續聚焦在「程度」-制裁的力道要多大-和「手段」:美國是要憑一己之力去對付中共,還是以多邊外交的模式為主?

  

筆者先前在〈川普反中?林書豪親中?台灣人必修的美國輿論中國風向〉一文當中就已經提醒道: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而且,世界局勢的變化不會一夕造成,都是長期的累積。對於川普熱情支持者這種「你不支持川普那就一定是民主黨親中左膠,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川普才能對付中共」的論證方式,其實不僅是對美國政治體制和決策產出過程有誤解,也忽略了整個結構因素。

 

結構因素很重要

 

中美之間演變成競爭關係背後牽涉到全球化、貿易開放後的贏家輸家、以及地緣政治上的權力競逐等等,政治人物們的分類也不是親中或者反中這麼簡單,更遠遠不會是「民主黨親中、共和黨反中」。在共和黨執政時的中美關係都是非常好的,例如主張聯中制蘇而與中國建交的是共和黨總統;小布希時期美中貿易大成長,2008金融危機後還邀請中國一起救市(參考Superpower Showdown第七章),許多共和黨執政的州政府,也都會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尤其是對於雙方的投資很是重視,這些都是現在進行式。

 

我們要理解一個現實,以現階段來說,全世界都不可能拒絕與中共來往,因為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實在太大(即使是台灣,近年也一直維持對外貿易的四成左右是到中國)。在川普政府呼籲廠商把生產線遷回美國的同時,美國聯邦層級所能提供的資源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整個生產鏈的重新洗牌,會是很長時間的過程。再說,先前美國也仍然需要中國在許多議題上的幫助(例如北韓議題需要中國在聯合國的幫忙,川普甚至因此讚美習近平對於新疆的控制政策,反對提出制裁),不見得只有全然的對抗關係。

 

中美關係的轉變背後有許多結構性因素,所以並不是短期內一兩個人事變動就會改變的方向。(湯森路透)

 

從貿易上的角度來看我們更需要去理解為什麼有些大國不願意去制裁中國(例如明顯親中的德國),因為對他們來說中國並沒有立即的威脅,而是有巨大的利益。對這些西方大國來說,站在中國的立場這邊、放任中國繼續侵害人權和違反自由貿易原則,當然是很不道德的,但卻是最「理性自利」的選擇。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努力去說服那些對中國抱持天真想法的人,而不是把希望放在某一個「救世主」的身上(況且,這樣的救世主並不存在)。

 

中美關係的轉變背後有許多結構性因素,所以並不是短期內一兩個人事變動就會改變的方向。同一時間,台美關係在2019年可以說達到了非常好的進展,這與美中的競爭關係、香港人的抗爭與暴力鎮壓、台灣與二個邦交國接連斷交等種種事件有相當大的關係。台灣人必須要認清楚自己的位置,清點手邊有什麼裝備、路程上有什麼人物和事件,才能夠當一個獨特的海洋國家,成為棋盤上最關鍵的一個活棋。

 

※作者為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關鍵字: 川普 拜登 美國大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