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財團和演算法早已傷了言論自由

蔡大榮 2020年08月13日 07:00:00
因為難以辨清螢幕另一端為誰,大家若被西瓜效應帶領而把議題的立場轉向或者直接更改議題的類別,將使言論的傳播成為有心人操控的工具。(圖片取自PAKUTASO )

因為難以辨清螢幕另一端為誰,大家若被西瓜效應帶領而把議題的立場轉向或者直接更改議題的類別,將使言論的傳播成為有心人操控的工具。(圖片取自PAKUTASO )

每到選舉年或者社會議題討論的高峰,「資訊」往往立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我們每天面對到的言論真的有利於所謂自由競爭追求真理的「觀念自由市場」嗎?

 

先前根據公視P#新聞實驗室報導指出,台灣多數主流媒體受到了財團的掌控,財團會根據自己的傾向,報導有利的內容與用詞。這些不免讓我們擔心起言論交流的受限,誠如美國法學界早在五十年前就著手把言論自由的關注對象由表意人轉向了閱聽人,言論管制讓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權利變成了稀少的存在。你說出多有份量的話好似不那麼重要,而是你的話能讓多少人聽到才是當前的重點。像今年總統大選前後的新聞對比,可以發現樂生療養院的抗爭被報導的比例有相當大的懸殊。真相與討論好似不那麼重要,財團的利益與其關係良好的政黨利害才是傳統媒體穿傳播的考量。

 

除了傳統媒體,網路似乎也成了我們侵犯民主的管道。美國法學家Julie Cohen更是指出,當前表意人(影音創作者、粉專等自媒體)會因為不同動機(利益或選舉)影響閱聽人的接收資訊的權益。甚至陳柏良教論文<AI時代之分裂社會與民主>指出在推特約有5000萬個機器人帳號,Instagram則有2500萬個,這些透過大量的散播轉貼訊息的戰術將使我們這些無權無勢的百姓面對我們不利消息時帶來災難。難以辨清螢幕另一端為誰之下,大家若被西瓜效應帶領把議題的立場轉向或者直接更改議題的類別將使言論的傳播成為有心人操控的工具,而再加上演算法把我們凝聚新的同溫層,把議題討論度限縮在我們關注的幾個粉專下,我們面對政策的態度因為幾個粉專不斷地強化,使得我們更相信當前的相信。更別說是近年選舉最熱門的話題——資訊戰了,台灣面對中國中心話語去中心化的攻擊,網路防控成了民主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大家對商業市場的低度敏感性,使得中國得易於搜集台灣人的個資進行比對分類,做出不同的資訊戰術,像是俄羅斯對美國黑人社群的信賴培養到資訊投遞成功降低了美國黑人的投票率。以史為鑒,我們的民主正因為網路發展的雙面刃受到了一定的威脅。

 

最後是假新聞的管制,黃銘輝教授指出:「『面對假新聞,只要倚賴更多良善言論 來治癒不好的言論即可』,恐將成為一句 奢侈的空談。」,合理適當不影響言論表意的管控好似成了當前所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管制虛偽言論不致導致真實言論的寒蟬效應即可,然而這個標準在哪裡?如何做才不會讓政府過度侵害我們的表意自由?目前學界有對是否為對言論內容限制提出「雙軌理論」,也對言論價值高低提出了「雙階理論」。看似在違憲審查上能做出有效的區別,甚至學界認為為了法益保護的「基本權保護義務功能」,如:名譽權侵害等未必一切的言論限制都必須推定政府違憲而需面對嚴格審查標準。但這樣的規制,我認為是不夠的,因為同溫層的厚重與迅速,讓表意人被開罰前早已對民主造成傷害。或許媒體的制度的改革才是真正保衛民主的方式。

 

說到此,我們可以發現當前我們言論表意的場域基本是私人所掌控,無論是傳統媒體或者新興網路平台,如Youtube對不喜的言論給予黃標不予盈利、Google演算法影響搜尋序列或Facebook審核相關政治敏感文章等。我們都無法否認,言論自由是民主的沃土,只有不停地思辨才能開闢民主的空間。然而當前我們面對新時代的問題已經由國內至國外地對民主產生威脅。而這個威脅已經不是現行制度可以解決的,或許將來新憲法要重新定位政府在言論自由順暢與閱聽人關注的制度性保障上給予全新的規制,例如:以獨立機關經營平台與擴大公共媒體的比例,並在政府可能擴大管制間做出權衡。總而言之,對於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既然是言論自由的新難題,就必須把問題上升到憲法的前線,這或許是未來立訂新憲法時,可以以憲法保留的高層次,用制度性保障或者組織暨程序保障功能來完善閱聽人接收訊息的權益。

 

※作者為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學生/北大翻牆社社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